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磨牙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观察上颌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观察种植体和切牙在矢状方向上的位置改变,通过模型测量的方法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8枚种植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上颌切牙切端平均水平内收6.99mm,在垂直方向上位置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颗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移动、旋转和倾斜移动,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微型纯钛种植体承受正畸力后的稳定性。方法:16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的女性成年患者,以植入于上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骨的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上前牙。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加力前及加力后9个月分别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加力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重叠,测量微型种植体的移位变化。结果:16例中5例患者的微型种植体伸长并移位(-1.0~1.5mm)。所有微型种植体头部平均向前位移0.4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是一种稳定的支抗,但在承受正畸力后并不保持绝对的稳定,某些微型种植体在正畸力作用下会移位。为了防止其移位伤及邻近的重要组织,建议将微型种植体植入在无主要血管和神经通过的区域或植入在牙槽间隔区,必需使种植体与牙根之间保持2mm以上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3.
腭部专用正畸支抗种植体Straumann Orthosystem Implant是专门设计植入腭正中区的一种骨内牙种植体,为口腔正畸移动牙齿提供临时固定支抗功能。本文详细综述了该种植体的基本结构、植入方法、实验研究、临床应用以及其优缺点,旨在为正畸医生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5.
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 ,评价该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 在 6 7例采用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临床病例中 ,选择 5例II类骨型、上牙弓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 ,矫治设计上颌均为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 ,支抗设计为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 ,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 ,以每侧 15 0~ 2 0 0g力滑动法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 ,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 5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切牙切缘平均内收 6 4mm ,支抗磨牙平均前移 0 3mm ,均获得磨牙强支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定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 自攻微型钛钉种植体能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 ,代替口外力的使用 ,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该型种植体具有操作简单灵活 ,可即刻加力 ,不依赖患者合作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加载正畸负荷后的稳定性。方法:本研究包括了15例成年患者,以植入上颌颧突的自攻型微螺钉作为前牙内收的颌内支抗。微螺钉植入2周后施力。加力前及加力后9个月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将头影测量片进行重叠,测量微螺钉的移位变化。结果:15例中6例患者的微螺钉伸出并向前移位(-0.5~1.5mm)。微螺钉头部平均向前移位0.4mm,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定的支抗装置,但是在承载正畸负荷的过程中,并不保持绝对的稳定,部分微螺钉在正畸力作用下有移位。为了防止因种植体移位伤及临近的重要组织结构,建议自攻型微螺钉应植入在没有主要神经、血管通过的非齿槽骨区,或植入在齿槽间隔区,但种植体与牙根之间应留出2mm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植入后的稳定性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44名患者中植入的100枚微螺钉种植体,临床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负载的时间,微螺钉的大小,种植的部位。结果:种植成功率为83.0%。即刻负载种植成功率为94.4%明显高于延期负载种植成功率的76.6%,有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1.6mm螺钉种植成功率为93.0%,直径2.0mm螺钉种植成功率为75.4%,两者比较P<0.05。上颌种植成功率为91.7%,下颌种植成功率为75.0%,两者比较P<0.05。结论: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稳定性跟种植部位、种植螺钉的大小以及种植后负载的时间有关,而跟性别、年龄以及牙弓内左右侧、前部后部无关。 相似文献
8.
正畸种植支抗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畸支抗的重要性已为正畸医生广泛认识,只有正确的支抗设计和良好的支抗控制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的矫治效果.而传统支抗控制方法很难提供绝对稳定的支抗作用,对稳定有效且不依赖患者合作的新支抗手段的需求促进了正畸种植支抗的研究和发展,同时对种植支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这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案. 相似文献
9.
10.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支抗控制是口腔正畸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矫治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均与支抗控制有关。传统方法大多难以提供最强支抗,舒适性差,依赖性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种植体支抗将矫治力的反作用力施于颌骨,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体积较大、种植部位受限、手术复杂、损伤较大、费用偏高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orthodontics》2013,40(4):288-294
AbstractThis case report presents a Class I extraction treatment in an adult patient with bimaxillary crowding using a palatal implant for anchorage control. The implant (pure titanium 6 mm SLA) is inser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palate, after a careful radiological assessment on a lateral cephalogram. At the end of the healing period (13 weeks), an anchorage device, such as a squared trans-palatal bar connecting the maxillary molars to the palatal implant, is projected and plac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posterior anchorage control.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bidimensional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支抗种植钉的动物模型,分析不同愈合期加载对种植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于绵羊牙槽骨上植入微型支抗种植钉,建立颌骨-支抗种植钉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不加力为A组,即刻加力为B组,植入2周加力为C组,植入4周加力为D组),截取带有种植钉的上、下颌骨组织标本;上颌骨块制作不脱钙的骨磨片,光镜下观察种植钉与骨组织界面的愈合情况,下颌骨块用材料性能试验机检测种植钉与骨组织松脱瞬间的最大剪切力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组种植钉的剪切力值总体上有差别,A、B组的剪切力低于C、D组。2)骨纵磨片显示:种植钉与周围组织界面的结合方式在种植钉的压力侧和张力侧无明显区别;横断磨片显示:4组界面既有纤维性结合,又有骨性结合,A、D组界面以骨性结合为主,B、C组界面以纤维性结合为主,C组种植钉周围可见新生的骨组织潜行生长。结论加载时机对支抗种植钉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摇椅弓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效应和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时选择合适的摇椅弓角度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摇椅弓角度为5°、10°、15°时上牙列各牙的移动趋势.结果 当摇椅弓角度从5°增大至15°时,对前牙施加的唇向转矩力逐渐增加,对后牙施加的颊向转矩力逐渐增加,前牙的压低效果和后牙的升高效果逐渐明显.结论 通过改变摇椅弓角度可较好地控制各牙转矩以及明显改善深覆(牙合).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时应根据前后牙情况选择适度的摇椅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相同力值牵引下,愈合时间对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只Beagle犬上颌根间牙槽骨中植入49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分别在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施以150g水平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负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制作种植体-骨的不脱钙硬组织切片.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测量和推出试验。采用SAS6.12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分析各组间差异,相关性分析BIC、BSA值与生物力学性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4组标本的骨结合百分率(bone—to—implant contaet,BIC)和骨充填率(bone stlrface area,BSA)分别为(46.6±2.72)%、(44.08±3.62)%、(17.07±0.63)%、(32.85±3.01)%及(66.39±2.94)%、(64.96±5.11)%、(36.82±0.08)%、(70.33±4.07)%。愈合4周与其他3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4组标本种植体-骨界面的最大剪切力分别是(270.4±20.36)N、(270.4±6.97)N、(105.8±3.73)N、(335.07±17.22)N。愈合12周组与其他3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种植体-骨界面的总吸收能量情况与最大剪切力相似。微型种植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与BSA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与BIC的相关系数(心0.051。结论:愈合12周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负载前愈合时间。即刻负载和愈合2周负载也可以接受,但必须注意种植体的即刻固位和即刻稳定性。而愈合4周负载则不利于种植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含腭部种植体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腭部种植体在加强后牙支抗时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计算机图像处理及CAD术,建立含腭部种植体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在受力状态下,支抗种植体总体上是一种近中移动和垂直压低的复合运动;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腭向位移最大,远中舌尖的颊向位移最大,整体上表现为腭向倾斜及近中舌向扭转的运动趋势。结论 种植体骨界面应力最大处在种植体颈部;上颌第一恒磨牙出现复杂的三维空间内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Ӱ����ֲ��֧���ȶ��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种植体作为支抗来进行口腔正畸和矫形治疗是一种有效、理想的方法。微种植体支抗的应用使临床可矫治的范围大大增加。本文就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正畸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正畸治疗,需要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及弱支抗矫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的健康男性患者212名,年龄18-25周岁,其中支抗失控患者16名,支抗稳定患者196名,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每位患者4颗第二前磨牙根尖区周围0.5 cm2范围区域的骨密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第二前磨牙区域骨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密度可能是影响正畸支抗稳定性的因素,在正畸支抗设计时应列为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