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2.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 3 .63± 1.3 9( 2~ 6.5 )mm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 2 .5 ( 1.5~5 .3 ) ,肺动脉高压 5例。 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 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 7例无残余分流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5 .5 ( 3 8~ 5 5 )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4± 1.4( 5~ 9)min。术后 2 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平均 2 5 .3± 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 (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4~ 46岁 (平均 2 5岁 )。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2~ 2 8mm ,平均 (18.5± 6 .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2 5 .2± 8.3)mm(15~ 36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2 5 .4± 7.7)mm(15~ 36mm)。 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术中无并发症。 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查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 1周复查均无分流。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术后 2 4h、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 2 .5~ 8.3mm ,平均 (5 .0± 2 .4 )mm ;选用 4~ 10mm ,平均 (7.4± 3.2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3及 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PDA)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 ,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 ,恢复或改善其血液动力学状态。 196 7年Porstmann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国内1983年开始应用该技术。 1977年Rashkind等经静脉途径送入伞形补片闭合PDA成功。 1992年Cambier采用弹簧钢圈封堵PDA ;1997年Masura等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 ;我国 1998年引进Amplatzer技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一、适应证(一 )Amplatzer法 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PDA最窄直径≥ 2 .0mm ;年龄 :通常≥ 6个月 ,体重≥ 4kg。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二 )可控弹簧栓子法 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PDA最窄直径 (单个Cook栓子≤ 2 .0mm ;单个pfm栓子≤ 3mm)。年龄 :通常≥ 6个月 ,体重≥ 4kg。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二、禁忌证(一 )Amplatzer法 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②严重肺动脉高...  相似文献   

6.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7.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可替代进口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8.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 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 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 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 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 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0年11月,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男5例,女9例,年龄4-48岁,平均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至2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24h ,1,3,6个月及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再通PDA为漏斗型12型,管型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8mm,平均4mm。封堵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11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24h 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d出院,10例随访1-18个月,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替代外科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26例。结果 全组26例堵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例(61%),微量残余分流8例(31%),少量残余分流2例(8%)。术后24 ̄48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例(92%),微量残余分流2例(8%)。1便封堵术后17小时发生溶血,54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实施的ASD和PDA封堵术患资料20例,其中ASD10例,PDA10例。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股静脉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将患术前的X线、彩超资料作为术前组,术后6个月的X线、彩超资料作为术后组.且对术前组和术后组从心脏大血管各径线、血液分流、各房室内径、压力及肺血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全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封堵术后X线检查示所有患心胸比率、心脏表面积、右下肺动脉干宽径、右心房心高比率、右心房宽径(RAI)、肺动脉段基线(P1)、肺动脉主干横径(P2)、肺动脉段突出度(P3)等值均变小.肺血均减少,透视下“肺门舞蹈”征消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全部病例均无残余分流及再通,各房室内径缩小.压力降至正常。结论:X线与彩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内到外、从形态到功能分析手术前后心脏状况.尤其可观察肺血的改变.从而可以全面地评价手术疗效。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PDA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适合各年龄组ASD及PDA的介入治疗,其临床应用的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4.
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3年5月至2010年4月共对123例PDA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采用动静脉双入路法46例,采用单静脉入路超声法77例.动静脉双入路法通过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观察PDA的形状、最窄内径及术后分流情况,作为选择封堵器大小的依据及即时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D的诊断;符合通过VSD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应用7~9F输送鞘释放封堵器.8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型号为6~8 mm或14~16 mm,2例采用国产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为7~10 mm.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0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右后向左前分流束,均封堵成功.术后1例出现微量主动脉瓣返流.术后随访10例患者均无异常改变.结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ASD患者,年龄4—39岁,术前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选择封堵器直径为10~30mm,在透视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