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研究了 1 70例重型肝炎患者 (存活组 4 5例 ,死亡组 1 2 5例 )的2 0个临床指标 ,应用SPSS统计软件先做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回归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 ,建立一个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分系统。单因素分析发现 :血清尿素氮、血清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代谢性酸中毒、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 9个指标与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关 (P <0 .0 5~ 0 .0 1 ) ;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血清Na+ 等 4个指标建立评分系统 ,总分≥ 5为判断患者死亡的临界值 ,回顾性判断 1 7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预测存活 5 7例 ,实际存活 4 5例 ;预测死亡 1 1 3例 ,实际死亡 1 2 5例 ;符合率为 80 %。研究结果提示 :血清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该评分系统的建立对于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积极预防、治疗其危险因素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并发症、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影响(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性别、有无肝硬化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TBIL、TCH、Urea、ALB、PTA等生化指标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118例重型肝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 5 7例 (死亡率 4 8 3% ) ;年龄、性别因素不影响重型肝炎预后 (P >0 0 5 ) ;各临床分型间病死率[1] 急重肝 >慢重肝 >亚重肝 ,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 (P <0 0 1)。有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者预后不良 ,且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血清总胆红素 (TBIL)越高 ,血清胆固醇 (TCH)、尿素 (Urea)、白蛋白 (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越低 ,预后越差 (P <0 0 5 )。结论 :在重肝治疗中 ,密切观察重要器官的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反复检测生化指标是改善重症肝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在综合护肝治疗上加用ALSS治疗。结果 :ALSS治疗后 ,总胆红素从 488 3 0 μmol/L降至 2 94 3 6μmol/L( P <0 0 5 ) ,凝血酶原活动度从 2 6 2 9%提高至 40 97% (P <0 0 5 ) ,总生存率为 5 8 3 % ,早中期生存率 70 %。结论 :ALSS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有明显疗效。对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4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通过 4 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总结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4 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7.5% ,78.7%和 72 .5% ,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与性别无关 (P >0 .0 5) ;年龄大于 50岁者病死率为 85.1 % ,预后差 ,但病死组病人血清胆红素 [( 4 0 8.5± 1 0 4 .1 ) μmol/L]、肝性脑病 ( 6 7.1 % )、消化道出血 ( 2 8.0 % )、肝肾综合征 ( 31 .1 % )及严重感染 ( 38.6 % )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 [( 36 7.4± 1 1 2 .5) μmol/L ,1 8.1 % ,1 3.5% ,0 ,2 1 .3% ,P <0 .0 1 ];凝血酶原活动度 ( 2 5.7%± 7.1 % )明显低于好转或治疗愈组 [( 34 .4± 5.4 ) % ,P <0 .0 1 ]。结论 高龄 ,高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并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重感染是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同步检测 190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元时间 (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凝血酶元活动度 (ALT)、纤维蛋白原 (FIB)等 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血小板压积 (PCT)等 4项血小板参数。结果 :各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 ,4项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 <0 .0 1) ,重型肝炎组PT和KPTT较其他肝炎组显著延长 (P <0 .0 1) ,FIB降低肝硬化组最显著 (P <0 .0 1) ;4项血小板指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PLT和PCT减少肝硬化组最显著 (P <0 .0 1)。提示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出现凝血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变化 ,各项检测的联合应用及动态观察 ,对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肝炎及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61例(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并选择42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PT、APTT、FIB3项参数,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3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肝炎组FIB下降水平最突出;PTA显示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在未出血之前,PLT、PCT与PTA同步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37)。结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有严重出血者出血前就存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 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试行 )》有关临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以 5 1例死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基础 ,对临床诊断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临终前各项生化指标中以凝血酶原活动度诊断价值较大 ,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其次 ,白蛋白、白球蛋白比例、γ 球蛋白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以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 %作为诊断重型肝炎的必备条件 ,对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的符合率 ,对慢性重型肝炎有2 5 % (5 / 2 0 )的漏诊率 ,并使 3 3 .3 % (7/ 2 1)非重型肝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结论 :应对病毒性肝炎重型化指标作进一步的研究调整。  相似文献   

9.
采用日本东亚SysmexF 80 0型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了 1 50例肝炎后肝硬化、1 50例重型肝炎、1 1 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 0 7例慢性活动型肝炎和 50例健康成人的血小板功能 4项指标 :血小板计数 (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 (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结果显示 :肝炎后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患者的BPC和PCT值均显著降低 (P <0 .0 5或P <0 .0 1 ) ,特别是 2组中的死亡与明显出血者降低更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提示血小板的 4项指标除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外 ,对评估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钠血症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剑华 《中原医刊》2005,32(17):20-21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对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继发低钠血症的51例重型肝炎患者与无低钠血症的35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低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低钠血症患者(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无低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总胆红素明显高于无低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P〈0.01),结论低钠血症增加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慢性重型肝炎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常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之一血浆置换 (PE)对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8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PE方法进行治疗 42人次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 (NH3 ) ]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 ,血清总胆红素 (TBiL)明显下降 (P <0 .0 0 1)。PTA显著上升 (P<0 .0 0 1)。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总结分析16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资料。结果:①重肝好发年龄分布于20~5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②单纯HBV感染是重肝的主要原因,占75.4%,其病死率51.6%,而重叠病毒感染(HBV+HCV和HBV+HEV)均明显加重病情,病死率达71.4%和63.6%。③重肝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0%,其存活率为87.5%;PTA<20%,其存活率为34.5%。④重肝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正常值5 400~13200 U/L)愈低,其病死率越高,>4 000 U/L,其病死率为32.1%,<1 000 U/L,其病死率为83.3%。⑤并发症多少与预后明显关联,0~1种有效率46.4%,2~3种13.2%,4~5种6.7%。结论:年龄大小不同、病因不同、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活力、并发症多少均会影响重肝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硬化和重度肝硬化在未出血前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39例(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并选择42例健康人群作对照,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PT、APIT、FIB三项参数,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四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肝炎组FIB下降水平最突出;PTA显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四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在未出血之前,PLT、PCT二指标已有明显下降(P<0.001),在肝硬化出血组,PLT、PCT与PTA同步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37).结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都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有严重出血者出血前就存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94例重症病毒性肝炎病人,按全国肝炎诊断标准分别诊断为急性重症、亚急性重症及慢性重症肝炎,其中54例死亡,死亡率为57.4%。其预后与残存肝细胞数量,并发症,胆红素浓度,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活力,血清总胆固醇等有关。血清胆红素>34(?)mmol/L,胆碱酯酶活力<3000U/L,凝血酶原活动度<15%,胆固醇<1.8mmol/L。肝(?)迷Ⅳ级均为预后不佳的指征。感染、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则是该病致死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危重临床类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复杂,如何探讨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临床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1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支/芳比)及其预后,以望能据此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8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2010年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共80例,分析其预后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治愈或好转68例,存活率85.0%。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急性重型肝炎治疗有效率与亚急性以及慢性重型肝炎相比较低;早期、中期、晚期存活率分别为95.0%、71.4%、16.7%(P<0.0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甲胎蛋白的变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血清总胆固醇及白蛋白的下降与疗效明显相关。结论:年龄、临床分型、分期和血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是影响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重要因素,把握治疗时机、防治并发症、动态监测血实验室检查指标,是提高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血清TBA评估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血清总胆汁酸 (TBA)评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及其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慢性重型肝炎组 12 2例、慢性肝炎组 98例和正常对照组 4 8人同时测定TBA、总胆红素 (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A)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BA与TBIL呈正相关 ,与PA呈负相关 (分别为r =0 .712 ,P <0 .0 1;r =- 0 .832 ,P <0 .0 1) ;治愈 +好转组TBA明显低于恶化 +死亡组 (P <0 .0 1)。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TBA显著升高 ,肝细胞损伤越严重 ,TBA水平越高。TBA是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 ,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设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综合护肝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 5 5次。对照组 2 1例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结果 :17例患者经ALSS治疗后 ,症状减轻 ,血清总胆红素从平均 45 9 2 8μmol/L降至 2 46 18μmol/L( P <0 .0 5 ) ,凝血酶原时间从 2 9 13秒缩短至 2 0 5 9秒 ( P <0 0 5 ) ,总存活率为 5 8 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19% ,( P <0 0 1)。早中期生存率 75 %明显高于晚期 2 0 % (P <0 0 5 )。ALSS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有皮疹、寒战、低血压等 ,大多数患者能耐受。结论 :ALSS是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早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浆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162例不同临床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CHE,同时分别采用终点法和比浊法测定ALB及PTA。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血浆CHE、ALB、PTA水平依次降低,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组CHE活力较PTA、ALB下降的百分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E、ALB及PTA彼此间相关系数为0.695~0.811(P<0.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浆CHE活力较ALB、PTA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储备能力。监测CHE、ALB和PTA,对临床病情的判断及估计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