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的关系, 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变化在哮喘患儿中的意义, 完善儿童哮喘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6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69例, 及同期在院体检的健康者42例为对照, 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试、痰液的诱导和处理, 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哮喘组FEV1%和FEV1占预计值%等肺功能指标明显降低(P<0.05), 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提高(P=0.009);哮喘组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 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IL-4水平明显升高、IFN-γ水平降低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以结合肺功能指标更好地完善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8(IL-8)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哮喘重症急性发作期患儿(发作期组)、哮喘临床缓解期的患儿(缓解期组)、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各30例,采用超声雾化吸入4%高渗盐水法采集诱导痰标本,以ELlSA法测定诱导痰中TSLP、IL-8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发作期组诱导痰中TSLP水平(3.13±1.15)Pg/mL和缓解期组TSLP水平(1.50±0.79)pg/mL均高于对照组TSLP水平(0.96±0.81)pg/mL,均P〈0.05;且IL-8水平发作期组(296.14±39.63)pg/mL和缓解期组(191.87±22.27)pg/mL均高于对照组.(134.22±9.12)pg/mL,均P〈0.05,且急性发作期组高于临床缓解期组,均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SLP与IL-8水平呈正相关(r=0.221,P〈0.05)。结论TSLP、IL-8可能在哮喘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作为儿童哮喘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变应性鼻炎(AR)儿童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水平。方法 回顾性纳入本院224例AR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年龄段分为学龄前期儿童组(n=110)和学龄期儿童组(n=114),学龄前期儿童组和学龄期儿童组再次分为AR组和AR共患支气管哮喘组,进行详细病史采集和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学龄前期AR儿童组在共患支气管哮喘、鼻塞及伴发咳嗽比例,鼻腔及血EOS计数,痰EOS百分比,血ECP、IL-33表达水平,疾病总体严重程度、鼻塞症状VAS评分及RQLQ评分等显著高于学龄期儿童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AR儿童鼻腔EOS计数、IL-33表达水平与总体严重程度VAS评分成现显著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26、0.755,P<0.05)。学龄前期和学龄期AR共患支气管哮喘儿童组鼻腔EOS计数、痰EOS百分比、血EOS计数、血ECP、和IL-33水平显著高于AR儿童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学龄期儿童相比,学龄前期AR组和AR共患支气管哮喘组儿童鼻腔EOS计数、痰EOS计数、血EOS计数、血ECP和IL-33水平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诱导痰液趋化因子在哮喘儿童气道炎症及哮喘病情评价中的意义。方法:9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痰液诱导及诱导痰细胞学分析,ELISA法检测痰液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RANTES)、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2(Eotaxin-2)、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儿童肺功能仪检测基础肺功能。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哮喘患儿诱导痰液趋化因子RAN-TES、Eotaxin-2、IL-8、MCP-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诱导痰RANTES、Eotaxin-2水平高于缓解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重度发作哮喘组IL-8、MCP-l水平高于轻~中度发作哮喘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诱导痰趋化因子RANTES、Eotaxin-2与哮喘急性发作和气道高反应性有关,而诱导痰IL-8、MCP-1与哮喘病情加重及肺功能恶化有关。动态检测哮喘患儿诱导痰中趋化因子变化,将有助于哮喘病情监控和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2、IL-13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72例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2、IL-13水平,并同时测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防值的百分比。结果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哮喘急性发作期IL-12与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正相关(r=0.485,P<0.05),与IL-13呈负相关(r=-0.549,P<0.05);IL-13与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r=-0.493,P<0.05)。结论提示IL-12、IL-13在哮喘的急性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可能是构成气道慢性炎症的各类因素之一。测定IL-12、IL-13水平为哮喘的诊断及判断病情提供较好的实验室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17(IL-17)、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与哮喘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82例轻中度哮喘患儿血清IL-17、ECP及IgE水平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的20例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血清IL-17、ECP及IgE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94、19.202 、44.824,P均<0.01);与缓解组比较,急性发作组血清ECP、IgE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17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血清ECP与IgE呈正相关(r=0.337,P<0.01),IL-17与ECP、IgE之间无明显相关,但在急性发作组,IL-17与ECP、IgE呈正相关(r=0.314和0.325,P均<0.05)。结论 IL-17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因子,参与介导哮喘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ECP及IgE水平对哮喘病情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诱导痰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探讨NGF和IL-4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4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痰诱导,检测诱导痰中细胞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诱导痰中NGF、IL-4水平及诱导痰沉淀细胞中NGF、IL-4 m RNA的表达水平,观察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为(10.2±3.8)%,显著高于对照组(2.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痰中NGF和IL-4水平分别为(9.1±2.2)、(266±42)ng/L,均高于对照组的(5.3±1.1)、(153±2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诱导痰沉淀细胞中NGF、IL-4 m 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67±0.028)、(0.664±0.030),均高于对照组的(0.240±0.012)、(0.165±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诱导痰中NGF和IL-4表达水平及诱导痰沉淀细胞中NGF、IL-4m 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1±1.2)、(204±36)ng/L、(0.352±0.014)、(0.365±0.01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诱导痰上清中NGF、IL-4浓度呈正相关(r=0.395、0.333)。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痰沉淀细胞中NGF与IL-4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2、0.500)。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性介质NGF、IL-4的升高参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诱导痰ECP检测用于哮喘患儿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2例,按照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情况分为哮喘缓解组、轻度间歇组、中重度组,同期选取入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24例作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均行痰液诱导及收集并进行含量检测,同时检测肺通气功能,对比分析各组间ECP及肺通气功能的差异,探讨ECP含量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缓解期患儿与对照组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间歇组、中重度组患儿的ECP水平较哮喘缓解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哮喘病情的加重而诱导痰ECP含量显著升高;对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检测发现,轻度间歇组及中重度组患儿的FCV、FEV1%较哮喘缓解组、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下降幅度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诱导痰液内ECP含量与FVC和FEV1.0%呈负相关性(p均<0.01)。结论诱导痰内ECP含量能有效反映肺通气功能,同时可作为中重度哮喘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指标,对于哮喘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与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及气道炎症反应相关性,为儿童哮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80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哮喘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哮喘组,并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讨论各组儿童痰液ICAM-1水平的变化,分析ICAM-1与哮喘严重程度及气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痰液ICAM-1、白细胞介素(IL)-6、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组(t=40.251、27.532、48.392、23.096,P<0.05)。不同哮喘严重程度患儿的痰液ICAM-1、IL-6、IL-13、TNF-α水平以及肺功能指标中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10、38.726、12.167、46.661、29.540、10.419、24.676,P<0.05);其中,重度哮喘患儿痰液ICAM-1、IL-6、IL-13、TNF-α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中度哮喘患儿FEV1、VC、PEF均低于轻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患儿痰液ICAM-1水平与IL-6、IL-13、TNF-α水平、哮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745、0.684、0.786、0、692,P<0.05);哮喘患儿痰液ICAM-1水平与FEV1、VC、PEF呈负相关(r=-0.457、-0.378、-0.692,P<0.05)。结论 哮喘患儿痰液ICAM-1水平高于健康儿童,其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分级、IL-6、IL-13、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检测哮喘患儿痰液ICAM-1水平,在评估其疾病严重程度、气道炎症反应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白细胞介素(IL)-4及尿白三烯E4(LTE4)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8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采用超声雾化0.9%NaCl溶液诱导痰液,入院24h留尿标本.以ELISA法测定IL-4的水平,同时测定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测定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比值(FEV1%).以ELISA法测定哮喘患儿尿LTE4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IL-4、EOS计数、尿LTE4均高于健康儿童[分别为(111.00±180.30)ng/L比(4.78±1.98)ng/L、0.30±0.17比0.07±0.05、(28.20±5.72)pmol/μmol比(1.21±0.02)pmol/μmol],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50.96±24.77)%比(119.80±1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痰液中IL-4及尿LTE4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482、0.437,P<0.01),与FEV1%呈负相关r=-0.647、-0.689,P<0.01).结论 测定诱导痰IL-4及尿LTE4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性反应及哮喘发作时病情程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及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白细胞介素(IL)-25、IL-33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MPP患儿为MPP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120名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检测两组的肺功能指标[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呼出75%潮气量时的瞬间流速与潮气呼气峰流速比(TEF25/PTEF%)]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25、IL-33]、嗜酸性粒细胞(EOS)相关因子水平[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Eotaxin]。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PP患儿血清IL-25、IL-33及Eotaxin与肺功能指标及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MPP组患儿TNF-α、IL-4、IL-25及IL-33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PP组患儿ECP、CysLTs及Eotaxin各EOS相关因子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PP组患儿VT、tPTEF/TE及TEF25/PTEF%各肺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25、IL-33及Eotaxin均与VT、tPTEF/TE及TEF25/PTEF%各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且IL-25、IL-33均与Eotaxin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MPP患儿血清IL-25、IL-33及Eotaxin水平存在异常升高,且与患儿肺功能情况关系密切,三者在MPP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王桂兰  付嘉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54-2555
目的:IL-18是一个现在公认的一个有力的诱导IFN-γ生成的细胞因子,但在不同条件下,它对哮喘的调节作用不同,该文旨在探讨IL-18对体外培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PBMC双向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IL-18、IL-12+IL-18、IL-18+IL-2以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诱导PBMC细胞,用酶联免疫(E lisa)方法检测刺激后的细胞上清液中IFN-γ与IL-13的水平。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IL-18在不同的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对PBMC刺激产生的作用不同,在IL-12存在的情况下它主要诱导IFN-γ的生成,在IL-2存在的情况下它可以诱导IL-13的生成。结论:IL-18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环境对PBMC细胞产生的作用不同,证明了IL-18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PBMC有着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中IL-16、IL-3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36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为疾病对照组。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统计受试者血清IL-16、IL-35、MCP-1水平,并对血清IL-16、IL-35、MCP-1水平与年龄、病程、性别、哮喘严重程度、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IL-16、MCP-1水平均高于哮喘缓解期、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16、MCP-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IL-35水平均低于哮喘缓解期、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35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中重度组血清IL-16、MCP-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对照组(p<0.01);轻度组患儿血清IL-16、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中重度组血清IL-35水平均低于轻度组、对照组(p<0.01);轻度组患儿血清IL-3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16、MCP-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35水平高于治疗前(p<0.001);血清IL-16、MCP-1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病情呈正相关(p<0.05);血清IL-35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病情呈负相关(p<0.05)。血清IL-16水平与血清MCP-1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MCP-1水平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IL-16、MCP-1在哮喘患儿血中高表达,IL-35在哮喘患儿血中低表达;IL-16、IL-35、MCP-1与哮喘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2(Eotaxin-2)和IL-17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轻度(9例)、中度(14例)、重度(10例)]和15例正常对照者,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获得痰液,ELISA法检测Eotaxin-2、IL-17表达水平。结果:中、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Eotaxin-2和IL-17水平均较轻度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Eotaxin-2和IL-17水平随哮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嗜酸粒细胞与Eotaxin-2水平、中性粒细胞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5、0.418,P均〈0.05),经过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5周后,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taxin-2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IL-17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中Eotaxin-2及IL-17水平可能作为判断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的参考指标,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不能显著降低诱导痰中IL-17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及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试验要求的1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3人,测定诱导痰液和静脉血中的IL-8、IL-17水平。结果治疗前IL-8、治疗后IL-8痰上清液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意义(χ2值分别为56.731、49.828,P值均﹤0.001);治疗前IL-17、治疗后IL-17痰上清液的浓度明显低于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意义(χ2值分别为8.572、25.817,P值均﹤0.001)。治疗后痰IL-8及血IL-8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64、3.672;P值均﹤0.001)。治疗前好转患者血清IL-8和IL-17浓度明显低于非好转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14、1.873,P值均﹤0.05)。痰IL-17及血IL-8与痰IL-8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81、0.193,P值均﹤0.05)。而血IL-17与痰IL-8水平的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β=0.034,P﹥0.05)。结论血清及痰IL-8和IL-17是评测AECOPD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应根据监测结果辩证用药,真正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白细胞介素(IL)-4及尿白三烯E4(LTE4)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8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采用超声雾化0.9%NaCl溶液诱导痰液,入院24h留尿标本.以ELISA法测定IL-4的水平,同时测定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测定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比值(FEV1%).以ELISA法测定哮喘患儿尿LTE4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IL-4、EOS计数、尿LTE4均高于健康儿童[分别为(111.00±180.30)ng/L比(4.78±1.98)ng/L、0.30±0.17比0.07±0.05、(28.20±5.72)pmol/μmol比(1.21±0.02)pmol/μmol],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50.96±24.77)%比(119.80±1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痰液中IL-4及尿LTE4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482、0.437,P<0.01),与FEV1%呈负相关r=-0.647、-0.689,P<0.01).结论 测定诱导痰IL-4及尿LTE4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性反应及哮喘发作时病情程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及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IL-4、IL-17、IL-33对病情严重程度诊断价值及与患者免疫功能、气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8例,中度组53例、重度组29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入组儿童的血清IL-4、IL-17、IL-33水平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小气道功能,并分析炎症因子与免疫功能及起到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患儿IL-4、IL-17、IL-33、Ig G、Ig M、Ig 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患儿的Ig A、MMEF、MEF50、MEF25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儿的IL-4、IL-17、IL-33水平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病情加重,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儿的Ig A水平呈下降趋势,Ig G、Ig M、Ig E水平呈上升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儿的MMEF、MEF50、MEF25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哮喘患儿的外周血炎症因子IL-4、IL-17、IL-33与Ig A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g G、Ig M、Ig E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小气道功能指标MMEF、MEF50、MEF25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哮喘患儿的外周血炎症因子IL-4、IL-17、IL-33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且与患儿的免疫功能及气道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哮喘患儿炎症水平,对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咳喘宁对哮喘豚鼠的IL-13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用卵清蛋白诱喘;咳喘宁治疗组,使用卵清蛋白诱发哮喘后,用咳喘宁治疗;地塞米松组,使用卵清蛋白诱发哮喘后用地塞米松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中和肺泡灌洗液中IL-13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咳喘宁组血和肺泡灌洗液中的IL-1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较地塞米松略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喘宁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与降低IL-1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IL-6、TNF-α的浓度变化,并分析它们与COPD气流阻塞程度是否相关。方法随机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7例,通过肺功能测定将其分为0级12例、Ⅰ级12例、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级15例五组,正常对照组15例,均作诱导痰,留取其上清液待测。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IL-6、TNF-α浓度。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组诱导痰上清液IL-6、TNF-α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Ⅳ级诱导痰上清液IL-6、TNF-α水平高于Ⅰ级和0级,Ⅲ级和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TNF-α浓度与肺功能气流阻塞指标FEV1%pre、FEV1/FVC%呈负相关。结论 IL-6、TNF-α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慢性炎症过程,并可能在气道重塑中起重要作用。重度气流阻塞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系统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舒利迭吸入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表达和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祛痰、补液、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丁胺醇气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舒利迭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ECP、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及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喘息、咳嗽、咯痰、胸闷及哮鸣音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FVC、FEV1及PEF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EC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指标、ECP、IL-6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8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利迭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患者痰中ECP、IL-6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