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识别孤独症在婴幼儿早期的行为发育特点,为早期干预赢得时机。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建立队列,记录各阶段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状况,分阶段填写适当的《婴儿社会性反应问卷》并计算得分,在儿童18个月龄时,用《CHAT-23问卷》进行孤独症行为的筛查,计算3、6、9、12个月龄儿童社会性反应得分,并根据百分位数P25和P75将其划分为低分组、中分组及高分组,采用χ~2方法分析18个月龄儿童的孤独症行为在各月龄不同分组中的分布情况,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2月龄内婴儿的社会性反应与18月龄孤独症行为的关联效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月龄(3个月±7 d)的婴儿1 207人,截止到18月龄,追踪到队列儿童共1 085人,筛查出孤独症行为儿童99人,检出率9.1%;3、6、9、12月龄的低分组孤独症行为检出率依次为16.1%、13.3%、13.7%和1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月龄社会性反应得分中低分组的孤独症行为检出率均高于高分组,且各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组是发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的危险因素,3、6、9和12月龄的RR值(95%CI)分别为2.94(1.50~5.75)、3.28(1.32~8.09)、2.38(1.16~4.88)和4.90(2.08~11.49)。结论虽然孤独症行为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是在儿童12月龄内某些特定行为对ASDs具有预测作用,可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早期行为学特征,为开展儿童ASD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8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符合ICD-10 ASD诊断标准的420例儿童为ASD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儿童系统保健的正常儿童505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儿童的相关资料。结果 ASD的早期行为学特征明显,严重的ASD儿童在12个月之前就存在异常。"缺乏社会性微笑"、"眼神交流少而短暂"、"依恋行为缺乏"、"叫其名字无反应"、"姿势性语言发育落后"、"共同注意缺陷"、"面部表情识别困难"和"想象性游戏、模仿他人缺陷"可作为ASD儿童的早期行为学特征。结论 ASD儿童12个月前已存在明显行为学特征,应加强早期识别和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岁以内存在早期孤独症预警征象儿童进行跟踪随访及家庭干预,探讨其与存在临床表现但未进行家庭干预儿童的孤独症筛查结果及与智能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筛查出1岁以内存在预警征象的儿童(实验组)和18~24月存在孤独症临床表现的儿童(对照组),在18~24月进行CHAT-23量表和儿心量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CHAT-23量表筛查结果可疑和异常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总发育商均低于正常儿童,但以对照组儿童落后明显,尤以语言和社会交往落后明显,各能区之间除大运动、语言两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CHAT-23量表两组儿童单项阳性率比较,发现多组项目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7项核心项目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早期筛查存在孤独症预警征象儿童,早期家庭干预,能在一定程度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并提高其智能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早期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期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功能;方法:对1~3岁发育迟缓儿童40例采用CHAT-23-A、ASD早期行为标志既预警征象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孤独症儿童.结果:40例发育迟缓儿童筛查阳性5例,阳性率12.5%,其中4例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占10%,正常对照组儿童40例,阳性1例,经干预后进一步检查排除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结论:部分孤独症儿童早期可以表现为发育迟缓,因此对发育迟缓儿童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发现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出生体重儿6个月龄时体格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儿童6个月龄时,测量身长、体重和血红蛋白,按照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身长别体重3项参数评价发育等级,并进行肥胖的筛查,评价贫血检出率。结果低出生体重儿6个月龄体格发育指标3项参数评价为中高、中上和上等的比例均低于出生体重正常儿和巨大儿,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低出生体重儿6个月龄体重发育等级在中低以上的比例达90.7%,肥胖检出率为3.9%,巨大儿6个月龄体重按年龄评价为上的比例占40.5%。不同出生体重儿童6个月龄的贫血、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追赶生长关键期在6个月内,且生后早期容易发生脂肪的过度聚集。巨大儿生后早期的生长有向均线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岁以内存在早期孤独症预警征象儿童进行跟踪随访及家庭干预,探讨其与存在临床表现但未进行家庭干预儿童的孤独症筛查结果及与智能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卫生部颁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筛查出1岁以内存在预警征象的儿童(实验组)和18~24月存在孤独症临床表现的儿童(对照组),在18~24月进行CHAT-23量表和儿心量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CHAT-23量表筛查结果可疑和异常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总发育商均低于正常儿童,但以对照组儿童落后明显,由以语言和社会交往落后明显,各能区之间除大运动、语言两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CHAT-23量表两组儿童单项阳性率比较,发现多组项目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7项核心项目均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早期筛查存在孤独症预警征象儿童,早期家庭干预,能在一定程度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并提高其智能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孤独症综合疗法的疗效并探讨疗效评估方法。方法:对感觉统合训练、结构化训练、语言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游戏治疗等进行优化组合,对80名符合CCMD-3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综合治疗,6个月后再次应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并对发展及行为量表中各能区提高月龄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评价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存在不均衡性。结论:综合治疗手段为目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应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并据此调整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以同外界接触障碍为其特征的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是社会交往、语言动作行为、游戏兴趣、注意力和感知等多种心理功能发育偏离或发育迟缓,由于大多数父母对该病的认识较生疏,不易在早期发现异常或带孩子就诊。为了解我市6岁前儿童健康行为情况,以进一步探讨孤独症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00年11月对全市21所幼儿园3788名3~5岁在园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儿童及家长有关情况问卷,对武汉市8 695名3~7岁幼儿园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孤独症筛查阳性率为5.26%,男童(6.52%)检出率高于女童(3.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高、教育态度一致、说服教育、母亲孕期情绪良好是儿童孤独症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5、0.71、0.61、0.49、0.70),男童、胎膜早破、贫血是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7、1.47、1.35)。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6个月龄儿童眼屈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6个月龄儿童的眼屈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146名6个月龄儿童进行视力筛查,结果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个月龄儿童左右眼球镜屈光度及散光检出率女童均高于男童;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先心儿的6个月龄眼球镜屈光度均高于正常儿童,但散光检出率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个月龄儿童眼球镜屈光度和散光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6个月龄儿童眼屈光状态以远视占优势,婴儿先天不良因素可能对6个月龄婴儿眼屈光状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整合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观察他们共同注意行为和情绪认知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整合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孤独症患儿42例分为干预组24例、对照组18例。干预组采用整合疗法进行干预,时间6个月;对照组为未能接受系统干预的孤独症儿童。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孤独症患儿的共同注意行为发生情况、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进行记录、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共同注意行为与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共同注意行为的发生和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整合疗法有助于改善和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可以作为临床上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操作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静  徐翠青  张建端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395-2396
目的: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情况,以便早期干预。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14所幼儿园的全部在园儿童,采用自拟问卷和克氏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调查1 305例儿童,筛出孤独症阳性者26例,其中男童19例,女童7例,阳性率为1.99%。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母亲文化程度低、孕期心情焦虑、孕期高热和儿童高热惊厥。结论:儿童孤独症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做好孕产期和儿童保健工作,对预防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孤独症经常指自闭性疾病或幼儿自闭症,是一种在3岁以前发生的复杂的行为异常。孤独症患儿以缺乏社会交往及交流能力、有重复性模式化的行为为基本表现。很多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逐渐出现的,约30%有"退行性"表现。50%~70%的孤独症儿童通过非语言的IQ测验表现为智力低下。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2~3岁儿童中约25%后来开始说话和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孤独症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春霞  李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91-2693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儿临床特征性行为表现,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及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在孤独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符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29例孤独症患儿进一步进行ABC量表及CARS量表评估,分析该组患儿的行为特征和ABC量表及CARS量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有关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障碍的项目出现频率最高。ABC量表及CARS量表测定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均为93.10%,且阴性病人不重叠。结论:社会交往“质”的缺损和言语交流“质”的缺损是儿童孤独症突出表现,交会性注意障碍和想象性游戏障碍相结合可能显示孤独症或广泛性发展障碍(PDD)的高危性,ABC量表及CARS量表是很好的诊断工具,配合使用,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茂名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情况,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茂名市17所幼儿园3~6岁在园的儿童,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共调查2 485例儿童,查出孤独症35例,患病率1.41%,病例男女比为6∶1。不同性别儿童患病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在克氏量表中出现率最高的前5位分别为:不愿与别人一起玩;听而不闻;避免视线的接触;对周围漠不关心;活动量过大。结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患病现状不可忽视,建议加强儿童孤独症的宣传工作,做好孕产期保健,开展儿童孤独症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衡阳市3~6岁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患病情况,为降低孤独症的发病率及其三级预防工作提供现实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衡阳市区18所幼儿园,使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RS)、自拟影响因素问卷方式筛查出可疑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s)患儿,继而采用DSM-Ⅳ诊断标准同时利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其进行诊断评估,统计分析得出ASDs患病情况.结果 (1)本样本ASDs患病率为62.7/万,男童26例,女童4例,男女比例为6.5∶1; (2)ASDs组儿童性别、父母亲生育年龄、母亲人工流产史及孕期情绪波动、新生儿窒息和黄疸、父亲有害职业史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衡阳市接受主流教育的3~6岁学龄前儿童ASDs患病率接近国外报道水平,分析出的相关因素可以为孕期保健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男童注意能力特征,探索注意能力与社交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ASD男童37例,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对男童症状进行评定,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由父母对男童进行评定,运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中的社交发展和游戏部分,对ASD男童的自发性共同注意和社会特征进行评定。结果 ASD男童ABC量表的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和症状严重度与SDQ量表的情绪问题、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和总困难程度呈正相关(P<0.01);ADI-R社交发展和游戏部分的表情丰富程度、与同伴一起的想象性游戏、对其他儿童的兴趣、安慰他人、社会性主动提议和不恰当的面部表情得分和SDQ社会化行为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ASD男童在目光对视、社交性微笑、与同伴一起想像性游戏、引导别人注意等自发性共同注意能力存在缺陷,早期发现有助于ASD儿童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市5所小学1629名8~1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及相关的环境影响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杏。【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总的检出率为26.33%,男女童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分别为20.14%和6.02%。轻度前庭失衡与重度学习能力不足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亲文化程度高、担任学生干部、同伴关系良好、无违纪反社会行为对感觉统合失调柯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到来自行为、家庭及环境多种肉素的影响,有必要提高家长老师的认识。早期开展筛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如东县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探寻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模式.方法 2018年4月-2019年12月,对如东县接受健康检查的8、18、30月龄儿童进行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同时对预警征象筛查及行为发育指标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儿童再次进行DDST筛查.分析儿童发育迟缓情况,并对筛查阳性儿童进行干预.结果 共筛查13781名0~3岁儿童,DDST筛查阳性578例,阳性率4.19%;男童阳性筛查率(5.35%)高于女童(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78,P<0.05);18、30月龄组可疑和异常筛出率(分别为4.50%、3.24%)明显高于8月龄组(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40、15.82,P值均<0.05).DDST筛查阳性儿童主要为语言能区发育迟缓(占39.80%),其次依次为大运动能区(29.78%)、精细动作-适应性能区(占19.51%)和个人-社交(占10.91%).480例可疑儿童,经3周干预后复筛,转正常407例(占84.79%).结论 DDST筛查能有效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有条件的农村儿保门诊可开展预警征象、行为发育指标、DDST联合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民营托幼机构新入园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镇6所民营托幼机构的新入园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按所在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结果干预前,儿童家长对"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谷类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2.08%和63.34%;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较高有"吃饭需要喂食""经常不吃早餐",检出率分别为74.05%和67.54%。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儿童家长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P0.05),且干预组家长各项知识知晓率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儿童各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均下降(P0.05),且干预组儿童多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儿童"偏食、挑食""喜欢吃甜食""厌食"这3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