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北京论坛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申伊始,春意初萌,“重铸中华医魂——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北京论坛”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发起并主办,围绕中医学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发展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论肾与“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的肾为“生命之本”,其重要性已为公认,但具体提法则多种多样,莫衷一是,由此引起诸多争论。本文将肾的功能重新归类,并以临床统计佐证。同时在充分研究肾的实质基础上,根据传统的“心肾相交”理论,提出“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将中医学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予以有机的结合,并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王彦鸿 《华夏医药》2005,9(6):494-495
中华医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很久以前就在国外广为流传,十三世纪中叶泰族在中南半岛建立了第一个皇朝,到了明朝开放海禁后,就有大批中国移民来到泰国随着移民的迁入,中华医药逐渐进入泰国,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中泰外交、贸易、化交流迅速增加,两国人民友好亲善,华人移民泰国,也带来了传统中华医药(包括太极拳、八卦锦等健身运动)。旅泰华人开始设中药店,中医师挂钩中药店悬壶设诊,中医药业泰国逐步繁荣发展,并创立了“泰国中医总会”和“泰国中医药协会”等民间医药机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涵义应该是广义的,应包括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在内,即属于基础医学范畴,而《中基》的涵义是狭义的。关于“中医学”除了基础理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外,还应当包括康复医学在内。所以中医学“是我国几千年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和康复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5.
林殷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46-648
本文在考证历代文献的基础上,从“志”与“小”字的字义、字形与医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理论中“志心”与“小心”的关系。指出“志心”之说在前,“小心”之说在后;至少在唐朝以前,“志”与“小”字在字义上是相通的,可互换使用,这在古代医籍和史籍中均有例证;篆体“志”字的上半部分,在字形上与手写体“小”字颇为相近,不排除古人在竖版抄写过程中将“志”字一分为二,误写或简写为“小心”两字的可能。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谓“志心”,是从脊椎之下往上数,系指左肾,因其藏志而为“肾神”。唐代医家王冰所谓“小心”,是从脊椎之上往下数,指“真心神灵之宫室”,可以理解为中医学的“心包络”。两位医家在“志心”与“小心”问题上的理解或诠注的歧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医饮食护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荣为充,气味合而养之,以补精益气”,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在食养上春夏之际亦可进食些甘温之品以护养人体阳气。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医学认为证与病各从不同侧面反映疾病的病理规律,故而其临床假说为“证-病“双层次结构,而且是说于证、略于病的,即更注重患病时的机体反应状态;其假说是在“系统-综合”思维模式和整体、动态观指导下,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并将试探性治疗与诊断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其验证方法是以临床治疗直观效果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西医临床假说是一个层次的“病”,是在“实验-分析”思想模式指导下,从疾病发民全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  相似文献   

8.
欣华 《首都医药》2004,11(17):48-49
历史上中医药从中国传入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体系,从根本上排斥中医学,导致其几乎灭绝。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老年疾病为主的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对人体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因而汉方药又逐渐兴起。香港《亚洲周刊》报道,被宠爱1000多年后又遭抛弃一个多世纪的中华瑰宝中医药,今天在日本终于实现了与历史的“第二次握手”。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正式给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并“恢复名誉”:“中医学概论”开始被规定列入全国80所专业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程,在2006年起作为日本医生临床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和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功能层面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运动平衡的统一体,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以“阴平阳秘”“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故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键康的根本保障。若阴阳动态平稳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进而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0.
魏玮 《医药世界》2004,(11):34-35
文化是一种积淀,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更是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始终是我们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基础,文化更是我们攀越新境界的桥梁。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我们的先人们就用中草药治疗疾病,这一悠久的传统延续至今依然昌盛不衰,并且一些中医绝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还得到了升华与精进,“曲氏刺血术”便是其中一员,它堪称我们中华医学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11.
赵成志  李雪倩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63-2564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生机盎然而不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效果和内在的科学价值在诸多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生机勃勃。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不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集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无论是其基本理论的建立,还是学术的蓬勃发展。均与祖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享誉中外的中华传统医药瑰宝“龙虎人丹”,以其独到的清解暑湿、避秽化浊、止吐止泻功效为世人称道。自上个世纪初上海著名实业家黄楚九首推,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其采用的古方“诸葛行军散”也因“龙虎人丹”的美誉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韩伟啟  陈蕾  孙丛 《家庭医药》2016,(7):286-287
目的:探讨中医学要想发扬光大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之中。方法:本文作者从中医融入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在当代中国教育中被边缘化及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复兴的根本之路三方面着手。具体方法:让经典读物回归课堂、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传统学习培养模式,向经典学习,努力推广师承教学模式。结果: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学习,才能掌握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结论:中医学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发展核心,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发展手段,将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目的,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宏扬中医之要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门诊上,很多女性常常听到:“您这是‘宫寒’的说法,但由于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宫寒”,她们非常担心,害怕这种问题会影响生育能力。其实,“宫寒”是中医学上的一个概念,直白地说就是“子宫寒冷”。但是,中医所说的“子宫”与西医所指的子宫不同,它的范围要更大些,包括子宫、卵巢等多种器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论中医现代化概念,任务与目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现代化是关系中医学发展的重大命题,既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中医发展战略方针,又是中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医学全面适应现代社会与文明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中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中医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范畴与任务。目标与发展策略作了系统、严密的论述,以深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传统与按连现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李炫知 《华夏医药》2004,8(6):21-24
中医学的专业化具有中国特色,即中医学的专业化是由政府推追的,因此在专业化所要满足的条件以及专业化的发展战略上都跟西方的专业化有所不同。首先,在中医学的专业化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政策的支援来推进了专业化的追程,从而中医学在集团内部的组织还没完善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其次,在创造专业化条件的过程中,中医学得到政府所谓“民族医学的复活”的意识形态支持而获取了很高的地位。再次,从发展战略变化的角度看,中医学是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转折点从“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战略转变为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更有意义的是,自从追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引入例如资本主义模式,但由于受到政治特色的影响,中医学的专业化过程仍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区别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科学的一大特色。它是在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多元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它抓住疾病阶段的主要矛盾——“证”,来拟定治则、治法,选择治方药物的过程。其思维活动具有“证方对应”之常,又有握标本、守病机、随证治之等动态之变,具有模式性、逻辑性、整体性和全息性的特征,是中医思想对疾病和人的具体运用的过程。“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8.
梁峻 《首都医药》2003,10(13):46-47
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同疾病做斗争的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学以生命科学熔铸,以人文哲学渗透,因此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哲理性。如“天人相应观”已注意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揭示出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终极原因的伟大思想。再如“治未病”说开启了预防医学的先河。还如狂犬病治疗、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等都成为世界免疫学之先驱。中医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也具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9.
<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今天,作为人类传统医学之一的中医学,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它独特的整体观念的辨证观点,这正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不是孤立的。中医学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摇篮中孕育而生的.其医学思想及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在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刻地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  相似文献   

20.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瑰宝[1],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望闻问切"为诊疗手段,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随着时代进步与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医学不断为现代人所重视并发展壮大.将中医融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社会需要,更是中医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