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肝病的辨证要点: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乃罢极之本,主藏血,主疏泄,性升发,喜条达。肝病可虚可实,可寒可热,或虚实挟杂,寒热错杂,针对肝病辨证的复杂性,特提出以下两点,以挈辨证之要领。(一)把握主要证候进行辨证:①胁肋胀痛:肝经之脉布于胁肋,凡六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通过有关文献复习,结合临床体会,现将本病治疗大法作以初步探讨。1缓则治其本1.1舒肝活络肝藏血,又主疏泄。《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故慢性肝病肝脏本身的基础病理变化是肝血郁滞。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肝病证候虽多,不外气血为病;治法虽多,不越流补两端。笔者根据肝脏生理病理特性,结合临床实践,浅谈如下:肝主疏泄,又主藏血,《索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则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明亏虚,是肝脏阴液亏虚表现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所致。临床可见头是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肢麻、筋脉掣痛及龈根出血、鼻衄、妇人月经不调,经闭或崩漏等证。临床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其见为诊断依据。肝主疏污,以气为用,具…  相似文献   

4.
臌胀病机,自古至今,仁智各见。本文首先提出脾气虚弱为臌胀之本始。认为各种原因造成脾气先虚,气血生化之源,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血虚无以充盈脉道,可致瘀血内著肝脏,并引用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来论述了脾气虚与臌胀的关系。其次认为肝血瘀滞乃臌胀之枢纽(即中间环节)。本文对98例臌胀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后提出,肝血瘀滞是形成臌胀的前提,只有肝血瘀滞才能形成臌胀。肝血瘀滞,血络痹阻,水渗络外、腹水乃成。最后论述到腹水内蓄成臌胀之终结。认为本病肝血瘀滞源于脾气虚。此时、瘀血已成为病理产物,它不但影响脏腑正常的气血生化,还能成为继发病(腹水)的病因。结果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乃至血愈瘀则腹水愈甚,气血愈虚,腹水愈甚。气血愈虚则血愈瘀,互为因果、遂致本证正虚邪恋,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5.
肝病患者肝气虚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肝气虚,肝阳虚是针对肝血虚,肝阴虚而言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肝病治疗时,若既强调肝血虚,肝阴虚又重视肝气虚,肝阳虚疗效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6.
气血理论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属于中医“癥积“、“胁痛“等范畴.其病机与中医肝脏及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多以气滞血瘀为主,或兼血热;病程日久,正气渐虚,则以气(血)虚血瘀为主要表现.目前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药多包含有“益气“、“理气“、“化瘀“与“养(阴)血“等作用.因此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宜重视调理气血,包括理气、益气、活血与养血,尤其是益气活血.  相似文献   

7.
失眠最伤肝     
正临床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几年下来,结果肝炎最终演变成肝硬化。通过望闻问切,我知道他们的体质偏颇,或者肝血虚少,肝阴不足,或者肝火偏旺,或者肝郁气滞,或者肝血瘀滞,或者脾、肾功能亦失去平衡。仔细追寻病因,我发现肝病患者的睡眠状况至关重要。从中医理论来说,人卧则血归于肝。白天的时候,人的精神魂魄随着人的气血表现、敷布在外,相对偏于体表经络;夜晚时分,气血偏走入里,藏于脏腑,血藏于肝,  相似文献   

8.
骨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关节炎。本病属祖国医学“骨痹”、“腰腿痛”、“痛证”等范畴。由于风寒湿热病邪入侵为本病的致病因素,正气虚弱为产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最终导致肢节受损。病因病机肾元亏虚,肝血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充髓。肾气盛,肾精足,则机体发育健壮,骨骼的外形及内部结构正常强健。肝为藏血之脏,肝血足则筋脉强劲,束骨而利关节,静可以保护诸骨,充养骨髓;动可以约束诸骨,免致过度活动,防止脱位。然人过半百,正气渐衰,脏腑亏虚,肝肾精血不足,肾元亏虚,肝血不足,骨骼的发育会出现异常,产生骨骼发育不良。关节先天畸形…  相似文献   

9.
久病入络,由气入血之证治 景岳曾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肝胆。叶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肝为主气主血之脏,在病理情况下,其病易由气分到血分而使血络淤阻,导致胁痛顽固不愈。他指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治治气治血之当然也”。还指出:“久病在络”,“久病血瘀”。辨证要点:①得病日久不愈,②胁痛部位固定为刺痛。治疗上叶氏提出,“辛香缓通”,“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以辛润温通为主,顺肝之性以达温通阳气而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则胁痛自愈。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0.
以肝阳虚为切入点论述崩漏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认为肝阳虚是产生崩漏的原因之一。肝阳气的相对亏虚,不仅使经血不能温升导致肝气郁滞下陷,同时肝藏血功能失常,使血不归经致崩漏发生。肝阳虚崩漏临床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月经色暗淡清冷或紫黑有块,胁肋虚闷或坠胀,少腹坠胀且畏寒,漏血无臭气,舌淡,脉沉弱而弦。治疗宜温补肝阳,兼顾肝体,更于阴中求阳,舒达肝木,可选用五福饮、吴茱萸汤、芎汤等方药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肝脏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属木性升发,体阴而用于阳、有肝阴、肝阳、肝血等几个方面.主疏泄、主藏血,为筋之宗.肝之病变又分为肝气郁结、肝炎上火、肝血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经湿热、寒凝肝脉等类型.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肝气郁结证.  相似文献   

12.
正肝癌,临床以右胁肿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黄疸或昏迷为主要表现.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主病在肝,渐为瘀积而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50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8/1,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辨证症候及特点:肝郁气滞:右胁部疼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舌苔薄腻,脉弦。气滞血瘀:胁痛拒按,入夜更甚,呃逆嗳气,舌苔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湿热蕴毒:烦躁易怒,身目俱黄,口干口苦,便结,舌质紫暗,脉弦滑或滑数。肝阴亏虚:胁肋疼痛,腹大如鼓,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青筋暴露,甚  相似文献   

13.
卵巢功能下降是从肾中精气不足开始,之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肝衰,筋不能动;心衰,血气懈惰;脾衰,其肉不实;肺衰,荣华颓落。落实到五体,最早表现在由肾衰引起骨的功能衰退,从而女性患骨质疏松、骨折、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增加;其次,女子以肝为先天,精血互化,肾衰之后影响到肝血生成,进而血不养筋,导致宗筋不束等筋膜、关节软骨、外阴萎缩等疾病;再次,肾水亏于下,不能制约心火,心火炽盛,煎熬津血,则见血脉不利、地道不通;从次,先天之精气亏虚,不能荣养后天脾胃,导致脾胃生化乏源,肌肉不充而痿废不用;最后,肾水亏虚,子病及母,肺不布津,肌肤失荣,则皮老色衰,弹性减退。故卵巢衰老能通过外在五体表现而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叙述脑活素结合中医辩证论治AD的疗效。方法 :脑活素 2 0ml 生理盐水 2 5 0ml,静脉滴注 ,每天一次 ,连用二周 ,结合中医治疗 ,则根据临床表现予以辩证论治。临床上老年性痴呆主要从心、肝、肾三脏入手 ,加以辩证论治 ,分为四型 :1 肾阴亏虚 ,阴虚火旺型 ;2 肾阳亏虚型 ;3 心血亏虚 ,脉络瘀阻型 ;4 肝血亏虚 ,虚风内动型。结果 :本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痴呆在临床上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临床上慢性肝病多以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癌居多,也甚为难治。祖国医学统属于“疫毒”、“黄疸”、“肋痛”、“积聚”、“虚劳”等病范畴中,就“辨证求因”、“见病知源”慢肝之病不外由两方面而成,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毒,内因是内伤正气,正气亏虚或内蕴湿热;内外疫毒湿热相搏,缠绵不解、迁延日久,表现“肝、脾、肾、气血、阴阳”一派  相似文献   

17.
略论肝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及肝脏虚证,多指肝之气血亏损,肝阳虚常被忽略。然肝阳有化生血气、藏魂、主语、温煦等生理功能。肝阳一虚,则升发无力,导致内脏下垂,且可涉及心肾脾胃及胆腑,故肝阳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内偶相火,宜柔而不宜伐.肝性多郁,喜条达而恶抑郁.临床肝之为病,十居六七,其病复杂而又易生变,因此对肝病之治疗用药颇为重要.肝之为病可概括为虚、实两类,虚则补之,实则宜疏、宜泻.笔者因之对肝病的治疗用药作如下探讨,是否得当,愿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情志因素与失眠症的产生密切相关:情志不舒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致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胃中不和。肝失疏泄,则胁肋胀满、心烦易怒导致失眠多梦易醒。护理对策可采用中医治疗,调节情志。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血脂异常的病因为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脾、肝、肾三脏虚损;病机核心是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血脂异常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累及肝、肾,其标为内湿、痰浊、瘀血流注于血脉,痰瘀互结,以致脉道不畅。中医治疗可以从脾、肝、肾入手,施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肾填精、化瘀祛痰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