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波消融对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131I-chTNT)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分为A、B、C组,建立H22肝癌模型后,分别予以131I-chTNT瘤内单点注射、微波消融后消融范围中心注射131I-chTNT、微波消融后消融范围以外的肿瘤组织注射131I-chTNT。注药后5 d,采用γ计数仪测定小鼠不同器官(肿瘤、血、心、肝、胃、肝、肾)每克组织的131I-chTNT摄取率;注药后3 d,行小鼠肿瘤组织切片的放射自显影及HE染色,观察131I-chTNT在小鼠瘤内分布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C组每克肿瘤组织131I-chTNT摄取率明显升高(P均〈0.05),肿瘤组织内坏死区域明显增大,药物在瘤内的分布增加。结论微波消融可增加131I-chTNT在肿瘤组织内的浓聚,与注药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同期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应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示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同期组和序贯组,同期组在放疗开始同时进行化疗,序贯组在进行4周期化疗后开始行放疗治疗。随访1年,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存活率、副作用以及生存质量。结果同期组治疗有效率79.1%显著高于序贯组58.1%(P0.05),但两组1年内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序贯组(P0.05);同期组QOL量表的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序贯组(P0.05)。结论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毒副作用大,临床治疗NSCLC的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全身静脉化疗与全身化疗序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的疗效。方法中晚期NSCLC患者87例,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为全身静脉化疗组(A组)、全身静脉化疗序贯BAI组(B组)。结果肺内原发灶疗效比较,B组有效率高于A组(P〈0.0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毒副作用方面,Ⅳ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及肝功能变化,B组均少于A组。结论 BAI加全身化疗序贯治疗既可有效控制肺内病灶又对远处转移有良好预防和控制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纳入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超早期脑梗死病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5月—2019年4月,尿激酶静脉溶栓序贯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的88例为A组,尿激酶静脉溶栓序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的114例为B组,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B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其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溶栓1 h、溶栓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溶栓后3周、溶栓后3个月NIHSS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对比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在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后,对比尿激酶静脉溶栓序贯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得到十分良好且确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贯序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不同病期加行贯序化康复训练,包括音乐康复疗法、生活能力训练、针灸治疗、亲情陪护等。治疗前后评定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价其躯体康复及心理康复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以观察组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行贯序化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其躯体康复及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外周血B细胞(CD19)、T细胞(CD3)、NK细胞和CD4^+、CD8^+亚群的变化。方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2例,分为A(8例)、B(43例)、C(51例)3组。A组为甲状腺癌术后首次用^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者,用50mCi^131I治疗。B组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用100mCi^131I治疗。C组为远端转移者,用200mCi^131治疗。分别于患者口服^131I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第7天、1个月、3个月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B细胞、T细胞、NK细胞,CD4^+、CD8^+亚群的百分比。同时检测1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组中,仅治疗后7dNK细胞(P〈0.05)和B细胞(P〈0.05)百分比显著降低。B组中,治疗后7d(P〈0.01)和1个月(P〈0.05)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而B细胞百分比仅在治疗后7d显著下降(P〈0.05);对于T细胞,仅治疗后1个月CD4^+/CD8^+的比值下降(P〈0.05)。C组中,NK细胞和B细胞百分比在治疗后7d(P〈0.05)和1个月(P〈0.05)均显著下降;治疗后1个月,CD4^+/CD8^+的比值显著下降(P〈0.05)。^131I治疗后3个月,3组中所有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对^131I内照射的辐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淋巴细胞的类型和^131I的剂量。NK细胞和B细胞对^131I的辐射可能最为敏感。大剂量^131治疗时,B细胞、T细胞、NK细胞,CD4、CD8亚群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恢复的。因此,^131I内照射治疗的免疫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和可逆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微波治疗对晚期中央型肺癌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支气管镜下微波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治疗2周前后使用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FACT—L中文版(V4.0)对患者自评,比较两者治疗前后差值。结果:支气管镜下微波治疗组自评量分差值较常规治疗组高,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支气管镜下微波治疗作为晚期肺癌姑息治疗的一种手段对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双盲法分为化疗组和微波消融组,每组30例。化疗组采用GP化疗方案治疗,微波消融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Karnofsky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组治疗后近期总有效率为60.0%,显著高于化疗组的33.3%(P0.05);微波消融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微波消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化疗组40%(P0.05)。结论与单纯化疗方案相比,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法治疗周围型肺癌效果更佳,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131I-抗hnRNP B1MAb、抗hnRNP B1MAb对肺癌小鼠移植瘤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 用常规氯胺-T法合成^131I-抗hnRNP B1MAb,皮下接种肺癌细胞7d后,将肺癌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Ⅰ组:^131I-抗hnRNP B1MAb11.1MBq/只单次治疗,Ⅱ组:^131I-抗hnRNP B1MAb2×11.1MBq/只强化治疗,Ⅲ组:Na^131I11.1MBq/只,Ⅳ组:抗hnRNP B1MAb50μg/只,Ⅴ组:生理盐水0.12ml作为对照组。干预后每周测量一次小鼠肿瘤的长径及短径,4周后处死小鼠,分离肿瘤并称其质量,计算抑瘤率,肿瘤组织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查。结果 治疗结束时,Ⅰ、Ⅱ、Ⅲ、Ⅳ、Ⅴ组小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3869±192)mm^3、(1987±149)mm^3、(6922±532)mm^3、(6962±509)mm^3、(6957±521)mm^3,其中I组、Ⅱ组与Ⅴ组肿瘤平均体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组、Ⅲ组治疗结束时肿瘤平均体积与Ⅴ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各组小鼠平均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强化组及Ⅱ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9.88%和41.35%。各治疗组小鼠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抗hnRNP B1MAb结合^131I对小鼠肺癌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单纯抗hnRNP B1MAb及Na^131I未出现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序贯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的心脏毒性、肾毒性、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发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2%,对照组为6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序贯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良好,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得力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广谱中药抗癌药得力生联合化疗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60例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得力生加GP方案化疗,B组采用单纯GP方案化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评价患者疗效、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并检测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A、B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和33%(P〈0.05);A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而B组无明显变化(P〉0.05);A组的Karnofsky评分上升率(53%)高于B组(33%)(P〈0.01);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有显著性差异;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发生的程度较轻。结论得力生联合化疗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增加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径路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毒副作用。方法36例确诊为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18例,A组:双径路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B组:单纯双径路化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支持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毒副作用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A组有效率为94.4%,B组有效率61.1%(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Kamofsky评分较B组有显著提高(P〈0.05);A组总生存期较B组有显著延长(P〈0.05)。结论双径路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双径路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药物治疗与导管消融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00例未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年龄17~83(56.27±12.98)岁,病程2~68(14.12±11.25)个月.其中72例接受药物治疗(A组),128例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消融治疗(B组),随访3、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左心房结构、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3个月的随访,A组有69例完成随访,21例维持窦性心律(窦律)(30.4%).B组有127例完成随访,108例患者维持窦律(85.0%).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A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增大,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减小;B组的LAVImax与LAVImin减小,LAEF增加.A组与B组的一般健康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B组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A组,3个月后两组的一般健康与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的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提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的随访,A组的LAVImax、LAVImin较3个月前明显增大,LAEF明显减少(P<0.05),但B组的LAVImax,LAVImin较3个月前略有缩小,LAEF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一般健康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评分较3个月前明显降低(P<0.05),但B组的一般健康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评分与3个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管消融在改善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大小、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局部放射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高龄NSCLC患者按病理类型随机分为2个组:观察组60例,采用小剂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2次,同时给予局部放射治疗;对照组60例,仅采用局部放射治疗。结果两组中鳞癌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86.7%(26/30)、60.0%(18/30);2年生存率分别46.7%(14/30)、36.7%(6/30);两组中腺癌CR+PR率分别为70.0%(21/30)、30.0%(9/30);2年生存率分别为30.O%(9/30)、10.0%(3/30)。两组患者CR+PR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毒副作用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局部放射治疗,对于高龄NSCLC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也为高龄NSCLC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放化联合治疗与单纯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不能手术的NSCLC患者,纯化疗组30例(A组),放化联合组38例(B组),两组均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两周期,疾病无进展者,A组继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两周期,B组给予常规放疗60Gy后再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两周期,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8.9月、36.7%和0。B组分别为68.4%、12.6月、68.4%和5.3%,B组较A组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肝功能异常。A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3.3%,16.7%和66.7%,B组分别为78.9%、18.4%和68.4%,两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NSCLC放化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化疗,毒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紫杉醇配合同步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88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小剂量紫杉醇配合同步放疗)45例,同步放化疗中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DT60~66Gy/30~33f/6~7w。化疗使用小剂量紫杉醇方案,紫杉醇45mg/m^2qw(放疗期间);B组43例,放疗方式同A组,化疗使用EP方案,依托泊苷50mg/m^2d1-5,d29-33;顺铂50mg/m^2d1、8、29、36。治疗完成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有效率(CR+PR)75.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8.9%,31.1%,22.2%;中位生存时间18.8个月。B组总有效率76.7%;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7%,30.2%,21%,中位生存时间19.2个月。两组间总有效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毒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和骨髓抑制,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紫杉醇同步放化疗与EP方案同步放化疗疗效相当,并有降低毒副作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脐血CIK细胞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的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2例确诊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半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5例给予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静脉输入,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化疗;对照组27例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化疗。结果观察组中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10例,进展(PD)9例,对照组中PR 3例,SD 7例,PD 17例,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CIK细胞输注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结论静脉输注脐血CIK细胞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孔轶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2):222-224
目的探讨TP方案和NP方案诱导化疗局部晚期NSCLC的疗效优势。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接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鳞癌26例,腺癌44例,大细胞肺癌32例)102例,随机分为TP方案化疗组(A组,51例)和NP方案化疗组(B组,51例)。比较两组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Karnofsky评分、毒副反应和随访1、2年的生存情况。结果 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4.9%和43.1%,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0.4%和72.5%,1年生存率分别49.0%和45.1%,2年生存率分别13.7%和11.8%,中位生存期为14.5和13个月,A组略优于B组,但两组疗效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毒副反应方面静脉炎、脱发等副反应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P方案和NP方案诱导化疗局部晚期NSCLC均为合理,安全,有效的两种方案,均可作为一线方案推荐临床应用,但TP方案比NP方案在患者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方面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胸腔灌注洛铂(LBP)与顺铂(DDP)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毒副反应及护理。方法 60例确诊为肺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经胸腔置管引流术排尽积液后,随机分为LBP组和DDP组,每组30例。胸腔内灌注治疗,比较各组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结果 LBP组有效率为86.7%,DDP组有效率为63.3%(P0.05)。LBP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DDP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P0.05)。LBP组的Kamofsky评分较DDP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LBP胸腔灌注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华蟾素注射液辅助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45例;②实验组4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紫杉醇注射液+顺铂注射液(TP)化疗;实验组采用TP化疗+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卡氏评分(KPs)、生活质量评分(QLQ—c30)、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KPS评分和QLQ—c3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辅助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