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o切除的55例患者分为凡切除加服药组(13例)和凰切除未服药组(42例),肿瘤未获凡切除的8例患者分为非R0切除加服药组(7例)和非R。切除未服药组(1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3—120)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94%和80%。R。切除加服药组、凡切除未服药组、非凡切除加服药组患者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4、24和23月;术后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97%和83%,3年PFS分别为100%、45%和83%.5年PFS分别为100%、28%和42%,R0切除加服药组PFS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均P〈0.05);而非R0切除亦未服药的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亡。获凡切除的55例患者16例肿瘤复发,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43%和58%。其中局部复发8例,肝脏复发3例,广泛复发5例:分别予以单纯伊马替尼治疗、手术加伊马替尼治疗以及伊马替尼加介入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5月、92.5月和48月;主动放弃治疗的1例17月后死亡。结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对可切除原发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凡切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可切除中高危GIST、并进行手术切除加围手术期伊马替尼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伊马替尼治疗方式分为新辅助治疗组(术前加术后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及辅助治疗组(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R。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新辅助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11.2cm)和平均径(9.1em)均明显大于辅助治疗组(7.7cm和6.2cm,P.0.005和P=0.014)。新辅助治疗组术前治疗疾病控制率为93.3%(14/15)。新辅助治疗组和辅助治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86.7%(13/15)和84.8%(28/33)(P=1.0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2/15)和9.1%(3/33)(P=-0.642)。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5%和4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5,P=0.766)。结论对于可切除的原发中高危GIST,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的治疗模式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73例成人进展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73例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3例,疾病稳定14例,疾病进展5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中位随访3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5.0个月(95%CI:34.2~55.8个月),1、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7.7%、63.6%和39.6%。多因素分析显示,基因突变情况和治疗前体力状态评分是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c-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PFS优于外显子9突变者;治疗前体力状态低评分者优于高评分者(均P〈0.01)。结论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GIST疗效肯定,c-kit外显子9突变和体力状态不良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人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mg/d的治疗,其中根治术后口服伊马替尼89例(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另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患者中,根治术后肿瘤进展后口服伊马替尼26例(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姑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27例,未手术而单纯服用伊马替尼14例。比较原发肿瘤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56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全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中位时间27)月,1、2、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6%、81%和71%。高危组1、2、3年0s分别为95%、77%和65%,中危组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原发于胃组患者1、2、3年0s分别为97%、90%和84%;肿瘤原发非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5%、69%和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8%、95%和90%。晚期GIST患者1、2、3年OS分别为91%、58%和43%;其中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分别为92%、74%和56%,姑息术后治疗组分别为92%、51%和21%,未手术治疗组分别为77%、27%和0;前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组(P=0.000)。结论高危GIST和肿瘤位于非胃以及晚期患者的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及应用伊马替尼能够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伊马替尼治疗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例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9例无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经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6~8个月后,无完全缓解(CR)者,部分缓解(PR)14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1例;7例(36.8%)PR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35例行手术切除后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随访3例复发,1年复发率8.6%;2例终断服药,无法评估疗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对于高危GIST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能让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提高无瘤生存率,不良反应较轻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IM)对中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及其优化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间接受R0手术切除的连续225例中高危原发GIST患者(中危62例,高危16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接受IM辅助治疗及未接受IM辅助治疗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在中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相比,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3.3%和88.6%,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高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术后1年的RFS分别为93.5%和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术后5年RFS分别为56.1%和50.2%,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此外,在高危GIST患者中,核分裂象>10/HPF或有局部浸润的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患者比较,服药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未服药组,P值分别为0.022和0.036,而核分裂相≤10/HPF且无局部浸润的服药和未服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 GIST术后IM辅助治疗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但不能预防IM停药后的肿瘤复发,对于核分裂象>10/HPF或伴有局部浸润的高危GIST患者,应尽量延长术后IM的辅助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模式.伊马替尼400 mg/d被推荐为转移性GIST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伊马替尼标准剂量治疗失败后,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换用舒尼替尼治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显示出了治疗GIST的潜在活性.GIST完整切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改善中高度复发风险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伊马替尼术前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但是否使患者生存获益尚未得到最终证实.c-kit和(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可以预测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的疗效,同时亦有助于辅助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GIST的治疗形成了以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模式。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IM)作为GIST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线药物,其应用显著减少了GIST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延长了患者生存。对大多数高危风险GIST患者来说,目前SSGXVⅢ/AIO研究推荐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至少应用3年。然而最佳的辅助治疗持续时间和随访方案尚未明确,仍处于边治疗边总结中,也期待能提出一指导个体化治疗的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胃肠间质瘤术后247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113(中位26)个月,26例出现复发或(和)转移,1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和8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1)。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者(85.7%比81.0%。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0,RR=2.248,95%CI:1.081-4.677)、核分裂像(P=0.041,RR=2.220,95%C1:1.032—4.776)和肿瘤是否破裂(P=0.004,RR=5.183,95%CI:1.677—16.017)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是G1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伊马替尼可改善GIST术后中、高风险患者总体生存。  相似文献   

13.
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EI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7例,肠道外GIST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大部分患者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基石,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大大提高了GIST治疗效果。对于手术可以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联合新辅助或辅助治疗改善了高危患者的预后: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有效地抑制、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最大径在5 cm及以上、病理核分裂相在5/50个高倍视野及以上、CD117阳性、肿瘤能作完整切除的GIST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服用IM,每天400 mg;疗程持续12个月或以上。主要终点观察指标为术后1、3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按方案完成12个月或以上的IM治疗,且至少有1次主要终点指标评估者归入符合方案(PP)分析,至少服用过1次研究药物者归入意向治疗(ITT)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57例,其中男34例,年龄(50.6±12.2)岁;女23例,年龄(50.0±10.8)岁。肿瘤部位:胃50.9%,小肠38.6%,结直肠10.5%;全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归入PP分析者12例,归入ITT分析者57例。至中期报告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无病生存期ITT分析为(268.3±120.2)d,PP分析为(396.7±38.2)d;不良事件发生率44.4%。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评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400 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