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最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e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171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1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人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mg/d的治疗,其中根治术后口服伊马替尼89例(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另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患者中,根治术后肿瘤进展后口服伊马替尼26例(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姑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27例,未手术而单纯服用伊马替尼14例。比较原发肿瘤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56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全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中位时间27)月,1、2、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6%、81%和71%。高危组1、2、3年0s分别为95%、77%和65%,中危组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原发于胃组患者1、2、3年0s分别为97%、90%和84%;肿瘤原发非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5%、69%和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8%、95%和90%。晚期GIST患者1、2、3年OS分别为91%、58%和43%;其中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分别为92%、74%和56%,姑息术后治疗组分别为92%、51%和21%,未手术治疗组分别为77%、27%和0;前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组(P=0.000)。结论高危GIST和肿瘤位于非胃以及晚期患者的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及应用伊马替尼能够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cm,手术时间(96.0±28.2)min,术中出血量(49.6±38.6)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d,术后住院时间(6.8±1.9)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并发尿潴留(AUR)的相关因素及在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36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fPSA、tPSA、移行带容积(TZV)、剩余尿量、尿流率等,采用纵向多中心联合方法,选择12个可能对患者并发AUR产生影响的特征性因素以及治疗方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的预测指数。436例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分析各组的主要危险参数及AUR的发生情况。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BPH并发AuR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RR=2.924,P=0.050)、IPSS评分(RR=2.675,P=0.007)、fPSA(RR=4.106,P=0.000)、TZV(RR=3.635,P=0.000)、最大尿流率(Qmax,RR=0.110,P=0.000)、剩余尿量(RR=5.311,P=0.000)、尿潴留病史(RR=4.518,P=0.000)以及药物治疗(RR=0.092,P=0.000)。发生AUR的高、中、低危险组患者AUR发生率分别为95.0%、6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04,P〈0.01)。结论BPH患者发生AUR的危险度不同,可以根据患者危险度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胃肠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发病率相对低的疾病,其年发病率为14.5/1,000,000,但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问叶性肿瘤。胃肠间质瘤来源于胃肠起搏细胞——Cajal细胞,其发生部位主要是胃约占70%,其次是小肠,约占10%~20%。GIST没有绝对良恶性之分。根据肿瘤的大小、细胞的核分裂数可把GIST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等类型。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对141例GIST进行基因检测,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c-kit基因第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的序列,分析基因突变与GIST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41例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108例(76.6%),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99例(70.2%,99/141);9号外显子突变8例(5.7%,8/141);13号外显子突变1例(0.7%,1/141);未检测到17号外显子突变病例。97.0%为杂合性突变,3.0%为纯合性突变,11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突变最常见65.7%(65/99),其次为点突变(24.2%)和插入突变(串联重复)(10.1%);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区,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共检测到4例PDGFRA基因的突变.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12.1%(4/33),占CD117阴性GIST的40%(4/10),均为外显子18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GIST不同原发部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9,P=0.027;χ^2=7.000,P=0.03),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ST中存在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不同原发部位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对可切除原发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凡切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可切除中高危GIST、并进行手术切除加围手术期伊马替尼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伊马替尼治疗方式分为新辅助治疗组(术前加术后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及辅助治疗组(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R。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新辅助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11.2cm)和平均径(9.1em)均明显大于辅助治疗组(7.7cm和6.2cm,P.0.005和P=0.014)。新辅助治疗组术前治疗疾病控制率为93.3%(14/15)。新辅助治疗组和辅助治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86.7%(13/15)和84.8%(28/33)(P=1.0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2/15)和9.1%(3/33)(P=-0.642)。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5%和4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5,P=0.766)。结论对于可切除的原发中高危GIST,围手术期应用伊马替尼的治疗模式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73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的73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73例GIST施行肿瘤完全切除者68例(其中1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行肿瘤不完全切除仅取活检者5例,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6例获随访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0%、78.2%、74.1%,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分级的肿瘤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2),极低度及低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高度重视原发性GIST的初次手术治疗,积极行肿瘤完全切除以提高疗效,对肿瘤恶性程度风险较高者需扩大切除范围,应强调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前血清中的高低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条件的42例GIST患者术前3 d血常规中NLR及其病理切片中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通过生存分析了解NLR与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42例GIST患者中有22例NLR≥2.5(高NLR组),20例NLR〈2.5(低NLR组)。NLR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核分裂像(χ2=9.45,P=0.002)和肿瘤大小有关(P=0.041)。高NLR组的GIST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核分裂像及肿瘤大小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和核分裂像是GIST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P=0.000)。结论 NLR和细胞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GIST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IM)对中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及其优化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间接受R0手术切除的连续225例中高危原发GIST患者(中危62例,高危16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接受IM辅助治疗及未接受IM辅助治疗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在中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相比,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3.3%和88.6%,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高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术后1年的RFS分别为93.5%和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术后5年RFS分别为56.1%和50.2%,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此外,在高危GIST患者中,核分裂象>10/HPF或有局部浸润的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患者比较,服药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未服药组,P值分别为0.022和0.036,而核分裂相≤10/HPF且无局部浸润的服药和未服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 GIST术后IM辅助治疗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但不能预防IM停药后的肿瘤复发,对于核分裂象>10/HPF或伴有局部浸润的高危GIST患者,应尽量延长术后IM的辅助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特点。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197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直肠GIST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81(中位数54.5)岁。术后随访1~300(中位52.5)个月,复发和转移18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7例,单纯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5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0.0%及42.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1)、肿瘤Fletcher分级(P〈0.01)、核分裂像(P〈0.01)及术后远处转移(P〈0.05)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5)、核分裂像(P〈0.01)和术后远处转移fP〈0.01)是直肠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直肠GIST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原发灶大小、核分裂像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2(COX 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性质、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54例GIST中的COX 2及VEGF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COX 2在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83.3%和96.3%;VEGF则分别为53.3%,75.0%和92.6%;COX 2和VEGF在恶性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潜在恶性及良性GIST(P<0.05);COX 2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667);COX 2,VEGF的表达与肿瘤良、恶性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肿瘤中心有无坏死有明显关系(P<0.05);COX 2,VEGF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1)。结论 COX 2和VEGF表达与GIST生长、浸润转移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可以互补并作为判断GIST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