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三个地理株MSA1第二区基因,测定并分析了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扩增片段长度为423bp,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我国虫株MSA1与WELLCOME株最为相似,存在MAD和K1两种等位基因型的基因内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2.
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三个地理株的MSA2基因,测定并分析了全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MSA2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全长为795bp,编码264个氨基酸,与PCQ-27/PNG株MSA2高度同源。对抗原表位进行多参数综合分析表明,我国虫株除具有国外已确定的抗原表位STNS、DTPTATE外,在第53-72位氨基酸间可能具有一个新的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3个地理株MSA1第二区基因,测定并分析其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扩增片段长度为423bp,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我国虫株MSA1与WELLCOME株最为相似,存在MAD和K1两种等位基因型的基因内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三个地理株MSA1第二区基因,测定并分析了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扩增片段长度为423bp,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我国虫株MSA1与WELLCOME株最为相似,存在MAD和K1两种等位基因型的基因内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三个地理株的MSA2基因,测定并分析了全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MSA2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全长为795bp,编码264个氨基酸,与FCQ-27/PNG株MSA2高度同源。对抗原表位进行多参数综合分析表明,我国虫株除具有国外已确定的抗原表位STNS、DTPTATE外,在第53—72位氢基酸间可能具有一个新的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6.
P190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1(MSA1),是很有希望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根据该基因现有序列,我们设计了3对引物,在5′端引物和3′端引物前分别设有BamHI和xbal酶切位点序列,在每个酶切位点前设有保护性碱基GC,用固相亚磷酸酰胺法在AB1391型DNA自动合成仪上自动合成引物,合成的引物氨解、冷冻干燥后经HPLC纯化。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亚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190第3、4保守区和第2保守区部分序列的基因片段,分别定名为P190CR3、P190CR4和P190cR2-2,各片段均定  相似文献   

7.
Qian F  Pa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80-783
目的 用含PLtetO启动子的pZE11质粒在减毒伤寒杆菌CVD908疫苗株中表达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方法 将克隆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C末端基因(MSP1-42)的重组pZE11质粒用电穿孔转化法转化入减毒伤寒杆菌CVD908/tetR疫苗株中,用SDS-PAGE、免疫印迹反应和免疫荧光反应检测MSP1-42在CVD908/tetR株中的体内外四环素诱导表达。结果 构建了CVD08  相似文献   

8.
Zhang D  Pan W  Lu D  Ji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98-202
目的: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获得大量构象正确的3D7/MSP1-42重组蛋白进行疫苗有效性试验。方法:采用不对称PCR法拼接合成了3D7/mps1-42基因(1202bp),用电穿孔法将合成基因导入毕赤酵母并进行诱导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表达产物。结果:按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并全合成了3D7/msp1-42基因序列,该合成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Pichia pastoris)中得到高水平分泌表达,产生全长重组蛋白。识别构象表位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与该重组蛋白反应。结论:重新设计的基因能在毕赤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并产生构象正确的重组蛋白,从而解决了该天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不表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P190系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1(MSA1),是很有希望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根据该基因现有序列,我们设计了3对引物,在5′端引物和3′端引物前分别设有BamHI和XbaI酶切位点序列,在每个酶切位点前设有保护性碱基GC,用固相亚磷酸酰胺法在ABI391型DNA自动合成仪上自动合成引物,合成的引物氨解、冷冻干燥后经HPLC纯化。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了恶性疤原虫FCC1/HN株P190第3、4保守区和第2保守区部分序列的基因片段,分别定名为P190CR3、P190CR4和P190CR2-2,各片段均连接到pUC18载体上,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了克隆片段的DNA序列,结果表明这3个区域的DNA序列与MAD20(采自巴布亚-新几内亚)、Wellcome(采自西非)、K1(采自泰国)及CAMP(采自马尔加什)株恶性疟原虫P190相应区域比较也是高度保守的。在该基因第2保守区核苷酸第81位(相当于MAD20的732位)发生了碱基替换,由T替代了C,但未发生氨基酸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缪军  薛采芳 《医学争鸣》1997,18(1):F003-F003
核酸疫苗能引起明显的细胞免疫反应,在体内为真核天然表达,不需体外表达、纯化等繁琐工作;已有相当数量的试验表明其可引起明显的免疫保护.目前疟原虫仅有关鼠疟约氏疟红前期核酸疫苗的报道[Sedegah M et al.ProcNatl Acad Sci USA,1994;91:9866]我们选择了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全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采用PCR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P2基因,克隆插入pUC19,并重组人表达质粒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诱导重组质粒pBK-CMV/msp2表达MSP2蛋白抗原,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dot-ELISA和Wewtern blot鉴定。结果:PCR扩增出824bpDNA片段,经酶切鉴定和部分序列测定证实为M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fMSP1)和表面蛋白2(pfMSP2)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SP1基因第2区与第3区部分片段和pf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第3区),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5份血样中有52份恶性疟疾患扩增pfMSP1基因片段,以MAD20型为主导型(84.6%),K1型为次要型,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混合感染率为15.4%。同时,55份血样中有53份恶性疟疾患扩增出pfMSP2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导型(83%),FC27型为次要型,混合感染率为17%。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l存在MAD2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其MSP2存在3D7型和FC27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  相似文献   

14.
15.
用电泳纯人血型糖蛋白A(GPA)制得下列衍生物:(1)用胰蛋白酶酶解GPA分离得GPA糖肽;(2)制备GPA和GPA糖肽两种抗体;(3)制备去糖GPA(dGPA);(4)用人红细胞膜全脂分别重组成含GPA及dGPA的两种脂质体。用上述制品对FCC-1/HN株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实验,发现:(1)GPA脂质体可与裂殖子结合,而dGPA脂质体呈阴性反应。(2)GPA,GPA糖肽,GPA抗体,GPA糖肽抗体及GPA脂质体均有阻止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pfMSP3)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扩增pfMSP3基因的可变区序列,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1份血样扩增出51个pfMSP3基因片段,以3D7型为主导型(78.4%),K1型为次要型(21.6%),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4.4%。序列分析表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3D7型和K1型的可变区序列与3D7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3存在3D7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以3D7型为优势虫株。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原虫海南株(FCC-1/HN)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瓶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FCC-1/HN虫株SERA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仅一个  相似文献   

18.
Bian Z  Song G  Zheng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5):375-378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5例中国脑型疟患者恶性朱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CMH/YN)分离株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CYJ/YN)分离株基因组裂殖子表面蛋白2(MSP2)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分别经BamHI和Hind Ⅲ双酶切后,回收的MSP2基因分子定向克隆M13m18和M13mp19载体,按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19.
20.
恶性疟原虫P190抗原是疟疾疫苗重要的候选抗原。但该抗原存在明显的株间差异。因此了解和弄清这种变异的本质对P190疫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学分析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均显示该分子存在保守区和变异区。但变异是有限的,至今只发现两种变异类型,K1和MAD20型。这两类序列差异主要表现在双态区。Tanabe等经研究后提出,P190是由一对双态等位基因编码的,这对等位基因在疟原虫有性生殖期(在蚊体内进行)可发生有限的基因间重组。近来研究结果亦显示,在P190基因5′端确实存在基因间同源重组现象,并且这种重组是导致该抗原变异的重要因素,但至今尚未在3′端发现这种重组现象。我们克隆了我国恶性疟FCC1/HN株P190双态区和近3′端保守区的2个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