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皮肤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8月—2011年7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9例AIDS并发皮肤疾病的患者,分别从皮损、皮损组织病理和微生物学等方面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9例AIDS患者并发皮肤疾病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毛囊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单纯疱疹感染、带状疱疹及脂溢性皮炎等,这些皮肤并发症分别具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结论:AIDS并发皮肤疾病类型多样,多种检测技术融合有助于深入认识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刘德明,曾庆玉,王华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罕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有皮肤、淋巴结、肺、骨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隐球菌病患儿,现报告如下。患儿胡×,女,6岁。因发热、咳嗽、胸痛6个月,伴有皮疹3个月入院。起病初...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隐球菌病.约110%-15%有皮肤损害.我科收治1例以肉芽肿损害为主的皮肤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传染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能选择性结合CD4分子并侵入表达CD4的宿主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及免疫紊乱,出现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特别是表皮中树突状细胞(即郎格罕细胞)减少,抗原递呈功能受损,是导致皮肤黏膜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HIV者普遍存在皮肤黏膜损害(90%可出现皮肤损害),许多HIV^+/AIDS患者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皮肤损害可作为HIV^+/AIDS诊断的重要线索,也是免疫状况观察的重要指标。HIV^+/AIDS相关皮肤黏膜损害可分为感染性皮肤病、肿瘤性皮肤病和炎症性皮肤病,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一例播散性卡氏肺囊虫感染.患者为42岁男性.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腭部Kaposi肉瘤.因双侧耳部肿块及逐渐加重的气短于1986年6日21日住院.1986年1月发现患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4月因头痛、恶心、呕吐及畏光两个半月住入某医院.头部CT检查阴性;腰穿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开始每天静注二性霉素B(0.3mg/kg/d)及口服氟胞嘧啶(150mg/kg/d),另外每隔一周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这种足量治疗以每两个月测定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原文如此)及真菌培养进行监测.共  相似文献   

6.
kaposi肉瘤及播散性隐球菌病在一般人群中均罕见,但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增加.本文报告1例艾滋病(AIDS)患者,患有口腔Kaposi肉瘤及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41岁,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病大部分原发于肺部,常常播及脑膜和脑实质.播散性隐球菌病偶可累及皮肤.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是指皮肤损害是其唯一的表现,而无系统性或脑脊液的侵犯.本病较为罕见,可以在含有新型隐球菌的异物损伤皮下以后而出现.作者报告一例男性患者,81岁,因左前臂红肿痛一个月而就诊.查局部红肿湿润,渗出少量脓液,近卫淋巴结不大.给予红霉素治疗无效,且损害继续扩大,以至形成10×6.5cm溃疡.检查肺、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无异常.溃疡区活检表现为慢性炎症,可见多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多数胶样厚荚膜孢子,偶见巨细胞.溃疡组织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生长.此时作痰、尿、脑脊液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遂  相似文献   

8.
许多报告提及不少非洲国家与艾滋病(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很高。因此,中非国家的许多学者将隐球菌感染视为AIDS的一个指征。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一向只能发现于户外的鸽、鸡等粪中,但室内的灰尘、空气中也可分离到。本文作者对布隆迪城市的20例与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患者室外土壤及尘埃标本作了检查,同时也检查了3例患者室周围的鸽粪;另外,对19例患者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女,11岁.全身包括肺、淋巴结、骨髓、肝脾、脑及皮肤等多器官受累,表现为痤疮样皮损.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外大量隐球菌酵母细胞,PAS染色阳性.皮损、骨髓、淋巴液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经PCR扩增测序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艾滋病(AIDS)患者同时患有皮肤隐球菌病和Kaposi肉瘤(KS)。患者为34岁的黑人妇女,病史3个月。缓慢起病。症状包括体重下降、产痰性咳嗽、口腔溃疡、吞咽困难、厌食、轻度头痛及发热。3年前曾患带状疱疹。过去一直居住在赞比亚,3年前迁至南非。无性乱、输血及吸毒史。体检:恶病质面容,体温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伴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23岁,左锁骨、腰部右侧及左膝部出现肿块并溃疡4个月,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大量浆细胞及异物巨细胞;PAS染色显示大量散在或成团的孢子,经鉴定证实为新生隐球菌,连续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CD4^ 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占总T淋巴细胞数20%以下.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诊断为特发件CD4^ T淋巴细胞减少症伴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主要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2.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方法:用液式细胞仪和免疫扩散法检测了12例隐脑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隐脑患者CD4^ 细胞百分率、CD4^ /CD8^ 及C3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G下降(P<0.05)。结论: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隐脑患者同样存在着细胞免疫低下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新生隐球菌主要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病人,尤其是AIDS病患者。一般由呼吸道起肺部感染,甚至脑膜炎。因此肺和全身的防御功能对预防隐球菌感染是必要的。但其机制尚未阐明。 已知细胞免疫对宿主抗隐球菌感染起重要作用。CD_4~+T细胞对低毒力和高毒力隐球菌都有保护作用,而CD_8~+T细胞(以下简称CD_8)对低毒力有保护作用,但对致死性高毒力感染尤其是播散性感染致死性脑膜炎的作用还不清楚。本实验为此而设计。实验方法:体内注射抗-CD_8单克隆抗体并证实CD_8数和功能完全缺失(以定量及MLR法)的小鼠和注射IgG作对照的小鼠分别气管内和静脉内注射高毒力新生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现报道1例55岁仅有前列腺感染,经氟康唑治疗痊愈的患者。患者系患Be-hcet综合征的男性患者,曾因眼色素膜炎持续应用免疫抑制药环孢素和氢化考的松治疗15个月后,因出现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住院,需留置导尿管,前列腺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为有荚膜的酵母样霉菌,其感染常呈亚急性、慢性病程,推想是由呼吸道侵入并由血源播散的。隐球菌病皮肤受累的发生率约为10%。但过去的报告没有蜂窝织炎,本文报告一例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患者62岁,女,因患慢性活动性肝炎,接受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治疗。入院时昏迷但定向正常。除口腔温度38℃外,余均正常。有轻度黄疽、肝大、轻度腹水及胫前水肿。左大腿侧部大  相似文献   

16.
34%的AIDS患者可患Kaposi肉瘤.AIDS患者所患的Kaposi肉瘤与经典的Kaposi肉瘤相比,损害多发生于身体上部,内脏受侵多见,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仅为18个月.为了解患有Kaposi肉瘤的AIDS患者的内脏受侵情况及感染情况,作者对24例患Kaposi肉瘤的AIDS患者进行了尸检观察.患者均为男性,死亡时年龄25~61岁,平均37岁.其中白人16例,黑人3例,西班牙人5例,同性恋者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伴皮肤损害的隐球菌病。患儿女,15岁。以发热伴脐周疼痛5天就诊。1周后出现皮肤损害,不痒。皮损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病理切片可见散在带厚荚膜的厚壁孢子;X线两肺野可见点、条状高密度棉絮状阴影;B超示肝脾肿大、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研究表明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感染在中非国家的发生率高于欧洲,以致该地一旦发现隐球菌病患者即疑合并有AIDS。此外还提出除鸽粪外,居室内灰尘、空气中也有该菌存在,作者为此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对隐球菌的传染源进行了研究。作者取800个样本,来自AIDS伴有隐球菌病的患者的居室、病房及附近未住人的房屋中空气、家具、墙壁、地板等处的尘埃,架子上的蜘蛛网,患者曾接触过鸽舍的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人兽共患的感染性真菌病,可侵犯人体的肺、脑、皮肤、骨骼等全身各脏器。因其强烈的嗜中枢性,所致的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cryptococca meningitis/meningoencephalitis,CME)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以上,具高病死率。现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治疗几方面阐述隐球菌病诊治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32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无系统感染症状,皮损表现为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组织病理示组织细胞内外可见大量有荚膜的孢子,PAS染色阳性。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治疗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半个月后原有皮损结痂愈合,但右背部又新发带状疱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