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分析内斜视儿童眼位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行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手术并且术后随访眼位正位(≤±8△)的连续性病例111例.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儿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儿的立体视锐度.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内斜视类型之间周边融合建立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斜视类型、弱视治疗时间、手术年龄、两眼屈光参差差值、术后斜视度对周边融合建立的影响,并采用优势比(OR)进行比较.结果 111例内斜视儿童中,术后获得周边融合者68例(61.3%),其中获得中心融合者6例(5.4%);56例(50.5%)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手术年龄(b=-0.842,P<0.01)、弱视治疗时间(b=-0.135,P<0.05)、最终随访的斜视度(b=-1.305,P<0.05)与术后周边融合的建立呈负相关;两眼屈光参差差值与术后周边融合的建立不相关(b=-19.670,P>0.05).4种内斜视类型之间术后周边融合建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77,P<0.01),周边融合建立的困难程度依次为先天性内斜视(OR=1.0)、非调节性内斜视(OR=3.00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OR=4.475)、高AC/A型内斜视(0R=82.217).结论 内斜视儿童手术年龄愈早、术前弱视治疗时间愈短、术后斜视度愈小,术后愈易建立周边融合;4种内斜视类型中,建立周边融合的难易顺序依次为先天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内斜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对2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采用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较普通内斜视略大.同视机及颜氏立体图检查术前及术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结果 29例患者术后眼位矫正满意,患者复视消失.双眼单视功能改善,术后1个月融合范围平均20.57°± 3.9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396,P<0.01);术后1 a融合范围平均26.91°±4.09°,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1,P<0.05).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保守治疗3~6个月后尽早实行手术治疗,达到斜视和复视消失及功能治愈目的 .[眼科新进展2009;29(6).466-167]  相似文献   

3.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比普通内斜视略加大的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结果13例术后眼位得到满意矫正,并且消除了复视,改善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对于复视干扰明显,斜视度大的急性共同性内斜病例,在发病6个月后尽快施行手术治疗,能有效矫正眼位,消除复视,保全或改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伴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术后治愈率为81.03%,弱视、眼球震颤、垂直斜视及双眼视功能不良是影响术后正位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发病年龄早、斜视度大,应尽早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及时处理伴发症状是提高远期正位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惠儿用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于斜视度较大内斜视患儿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联合外直肌截除术.结果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中52例(81.2%)患儿眼位得到矫正,其中45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12例(18.8%)患儿术后眼位欠佳,其中3例明显欠矫,经第2次手术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必须尽早矫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麻痹性内斜视分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麻痹性内斜视患者,采取眼外肌分期手术治疗,一期手术后徙患眼内直肌,缩短患眼外直肌;二期手术行患眼上下直肌颞侧半与外直肌联结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18月发现,2例患者仅通过一期手术即可矫正斜视,3例患者一期手术后初期达到正位,6周后手术效果同退,二期行直肌联结术达到正位;10例患者一期手术后眼位部分改善,仍有欠矫,二期手术后7例恢复正位,3例仍有部分欠矫.结论 麻痹性内斜视采取分期手术治疗,有可能使部分患者仅通过相对损伤较小的一期手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即使一期手术仍有欠矫,接受二期直肌联结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共同性斜视AC/A比率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计14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共同性内斜视73例,平均年龄10.48±7.85岁,平均斜视角度+40.90±20.70△。共同性外斜视72例,平均年龄12.96±8.29岁,平均斜视角度-39.78±15.90△。采用同视机法测定AC/A比率。按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行共同性斜视的分类,将各类斜视的AC/A比率同正常人作对比。结果共同性内斜视的AC/A比率为4.24±2.23△/D,共同性外斜视的AC/A比率为2.80±2.57△/D。二者差异十分显著(P<0.01)。共同性内斜视除部分调节性和先天性同正常人的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它各类型同正常人的差异都有明显(P<0.05)和十分明显(P<0.01)的统计学意义。共同性外斜视除分开过强型高于正常人(P<0.01)外,其它各类型都明显(P<0.05)或十分明显(P<0.01)低于正常人。共同性内斜视AC/A比率异常值占36.99%;共同性外斜视AC/A比率异常值占43.06%。结论共同性内斜视的AC/A比率高于外斜视,内斜视中多数类型的AC/A比率高于或近于正常人,外斜视中多数类型的AC/A比率低于正常人。AC/A比率失常是共同性斜视发病的重要因素。AC/A比率在斜视的分类诊断及手术设计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眼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眼位成功率和眼球运动情况。方法回顾性无对照病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单眼超常量眼肌手术的30例资料齐全的不同偏斜度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入选。排除非共同性内斜视及既往有眼肌手术病史的患者。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0例,含知觉性内斜22例,行主斜眼内直肌后徙6~7mm,或伴有同眼外直肌截短6-9mm。随访时间:1.5~60个月。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期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末次随访的眼位偏斜度〈10PD视为正位,眼球内转或外转不足-1--14均视为运动异常。结果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双眼正位24例,正位率为80%。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8例存在外转不足(-1--2),大部分存在内转不同程度亢进,术后6周以上随访,29例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到位,1例术前外转-2,术后改善为外转-1。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可有效地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内直肌后徙6~7mm或联合外直肌截短术未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术前外转不足的患者术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内斜视39例(共同性内斜视37例、外伤后周定性内斜视2例)实施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术后远期正位35例.正位率89.74%;好转2例.总有效率94.87%.欠矫1例,欠矫率2.56%;过矫1例,过矫率2.56%.无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84年至1991年采用双眼对等或近似对等内直肌后退手术治疗水平性共同性内斜视42例。术后矫正眼位正位率:术终79%、近期69 %、远期59%;本文提示:1眼内直肌后退1mm可矫正内斜1.8~2.9°,实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共同性斜视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7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儿童组(年龄≤15岁)247例,成人组(年龄>15岁)230例.对儿童组和成人组以及儿童组中不同斜视度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随访时间12个月至5年.结果 儿童组和成人组手术时间为(9.47±1.35)min、(10.42±1.54)min,术后12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76.9%、83.9%;术后12个月的残斜视度分别为(15.45±3.52)△、(8.24±3.10)△.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相比,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儿童组所占比例为59.1%,成人组仅为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立体视觉的,儿童组所占比例为32.8%,成人组仅为18.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内外斜视度数小于20度(35△)、介于20度(35△)与30度(53△)之间、高于30度(53△)时,双眼直肌边缘切开的一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1%、84.7%、12.0%.结论 儿童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治疗共同性斜视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好的方法.儿童组在正位率方面略低于成人组,但在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觉方面儿童组优于成人组.儿童组中随着斜视度数的增高,双眼直肌边缘切开的一次手术成功率逐渐下降.当斜视度数高于30. (53△)时需联合其他肌肉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斜视中屈光状态分布规律,及与各类斜视成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02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73例斜视患儿均在睫状肌麻痹下行屈光检查,采用Bagolini线状镜选取非注视眼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中远视与远视散光最多(91.30%),与其他类型斜视差异有显著性.近视与近视散光在共同性外斜视中略多于其他两类斜视(44.16%),但特征不显著.弱视眼在共同性内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中明显多于共同性外斜视,依次为31.68%、43.21%和14.72%.结论因远视引起的调节因素应为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屈光因素引起的调节与辐辏失调与共同性外斜视的产生关系不甚密切.斜视患者屈光状态的检查对有效改善眼位并最终建立正常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初步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用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能性.方法对1 7例4~1 2岁的屈光参差患儿进行LASIK手术治疗,术前屈光度从+5.50~-11.00D不等,且两眼屈光参差超过5D.对屈光度较大的患眼施行手术.手术在表面麻醉或基础麻醉下施行,术后再进行弱视治疗.结果经术后6~13个月随访,17眼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6眼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7眼达术前矫正视力;12眼屈光度在±1.00D之间.结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小儿施行LASIK,可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为弱视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分析肌肉肌腱延长术治疗共同性斜视41例(69眼)手术量的结果,并用计算机作出内直肌的手术剂量——反应曲线,作为术前设计手术量的参考.内斜视病例中,内直肌每延长1mm平均可矫正2.50°±1.02°;外斜视中,外直肌每延长1mm平均可矫正1.54°±0.75°.术前偏斜角越大的病例,肌肉肌键每延长1mm所矫正的度数也越大.计算机对影响手术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斜度、手术量、肌止点与角膜缘之间的距离及肌力4个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8,17(2):130-133
目的 了解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的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内斜视患者586例.方法 对586例欲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视力及斜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指标共同性内斜视的类型,视力与矫正视力,AC/A比率,斜视度等.结果 58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先天性者72例(12.29%),非屈光性调节性65例(11.09%),部分调节性55例(9.39%),非调节性189例(32.25%),知觉性79例(13.48%),连续性24例(4.10%),残余性41例(7.00%);共同性内斜视伴有非共同性垂直斜视55例(9.39%);急性共同性内斜视6例(1.02%).斜视度>60△者先天性内斜视占77.78%,知觉性内斜视者占59.49%,非调节性内斜视者占52.91%;斜视度≤40△者残余性内斜视占60.98%,连续性内斜视者占75.00%.共同性内斜视除外知觉性内斜视,视力或矫正视力≥0.9者367例,占62.26%.共同性内斜视屈光不正者357例(60.92%).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257例(71.99%).结论 在共同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者中,非调节性内斜视占首位.先天性内斜视及知觉性内斜视斜视度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科,2008,17:130-133)  相似文献   

16.
周健  周玲  吴玉丽  胡丹  惠延年 《眼科学报》2000,16(4):270-275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球及屈光状态的变化,探讨屈光状态变化的原因.方法测量10例(12只眼)白内障患儿术前及术后(指本次随访时)的眼球轴长、角膜曲率及术后角膜顶点到人工晶状体前表面顶点的距离(The distance from the vertex of the cornea to the anterior vertex of intraocularlens AVpc),比较术眼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与对照眼(未手术的对侧眼)在术前、术后的差异.在术后两周内及本次随访时检影,观察其人工晶状体眼屈光状态的变化.患儿手术时年龄7.16±1.94岁,随访时间平均35.8月(23~48月).结果术眼(n=12)眼轴长在术后平均增加0.39±0.48 mm;对照眼(n=8)轴长增加0.66±0.68mm.术眼、对照眼在手术后眼轴长的增加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眼与对照眼的轴长增加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对照眼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双眼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测量的AVpcl为3.83±0.58 mm,而估算的AVpc2为4.663 0±0.224 2 mm,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前移0.832 0±0.744 1 mm.根据手术前后眼轴长和角膜曲率值,按照SRKⅡ公式估算,在本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眼有-1.53±1.70 D(n=12,P<0.01)的屈光变化;而实际检影结果却有-3.86±2.48 D(n=9,P<0.05)的变化;估计量与实际量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儿童期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不影响眼球的生长,由于眼轴长度的增加及并发症引起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前移可能引起人工晶状体眼向近视状态变化,所以,在决定植入儿童眼内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在正视度数上适当减少度数,以求得人工晶状体眼在远期获得正视或轻度近视状态.眼科学报2000;16270~275.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斜视住院病人中132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大龄合作患儿同时行同视机、线状镜等检查。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如果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多数患者就诊年龄在1岁以后,弱视发生率较小,内斜视度较大,多在40△~60△之间,眼外肌功能多表现为双眼运动时内直肌功能过强。本组资料中113例患者手术后达到临床治愈,一次手术临床治愈率86.3%。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多为双眼交替性,斜视度较大,需要手术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先王码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探讨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统计228例行天性内斜视病例,对其临床特征和术后远期观察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先天性内斜视伴有弱视、下斜肌功能亢进(IAOO)和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的比率诬蔑同,斜视角大且稳定,绝大多数以非调节性因素为主.(2)远期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正位率,~2岁组远正位率明显低于~4岁组与~8岁组,~4岁组术后建立融合功能的比率最高.结论 (1)先天性内斜视主要危害是双眼单视功能的缺陷和弱视,应早期手术,4岁前手术可能获得双眼单视功能.(2)伴随体征如DVD,IOOA可影响远期眼位,如有手术指征应与内斜视同时矫正,术后出出也应及时处理.少数患儿存在调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斜视手术2100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探讨斜视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100例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就诊季节、弱视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100例斜视纳入研究(其中男1105例,女995例);各年龄段分别为:<10岁,684例(32.57%);11~20岁,895例(42.62%);21~40岁,432例(20.57%);>40岁,89例(4.24%);其中共同性内斜视882例(42.00%)、共同性外斜视845例(40.23%),非共同性内斜视172例(8.19%),非共同性外斜视130例(6.19%),先天性眼球震颤45例(2.14%),A-V征26例(1.24%)。共同性斜视早期采取水平直肌加强和减弱术,使患者建立同时视觉和治疗弱视;眼球震颤患者头位<30°的采用Parks法矫正,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A-V征斜视应针对病因,合理正确选择斜肌或直肌肌腱移位术式;急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Jensen联结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结论:斜视和弱视并存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复杂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取决于术前的正确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量的设计和术中的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成年共同性斜视手术的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6例内斜视进行了内直肌徙后、内直肌断腱和加强外直肌术式;对20例外斜视进行外直肌徙后、外直肌断腱术,与加强内直肌和外直肌延长术式进行矫正。观察1.4年。结果45例治愈,1例外斜欠矫。结论对成年共同性斜视矫正,重度及弱视患者可给予过大量矫正,内斜视内直肌及外斜视外直肌要松够,不足可辅以肌腱延长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