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尿潴留属中医“隆闭”范畴,留置导尿术后尿滞留是由留置了导尿管引起的膀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或尿道粘膜水肿,或下尿道炎症,或尿道损伤等所致。本文治疗内科疾病留置导尿术后并发尿摊留18例,予益气化气、利尿、清下焦湿热之法,选穴以针足三里、三阴交,灸或热敷中极为主,挟下焦血瘀者配太溪穴,挟膀味湿热者配支沟穴。除足三里穴用补法外,其余均以平补乎泻法。针刺无效者加用G6805-11型电针仪取气海穴、三阴交穴治疗。其结果,一次针后3O分钟内排尿者15例,3例第二次加用电针仪后排尿,全部病例有效。留置导尿术后尿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数据,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针刺后再次以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0.05)。深刺三阴交组,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深刺中髎(次髎)组针刺后干预后,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1);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0.05)。针刺三阴交与针刺中髎(次髎)针刺后,各组组间相比,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从而使AUR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曹银香  白炜玮 《四川中医》2008,26(1):124-12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百会、左右神聪、关元、曲骨、三阴交穴治疗本病56例.结果:总有效率96.41%.结论:提示针刺不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周围神经恢复,而且可以兴奋阴部神经及其所支配的尿道括约肌,从而调整膀胱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建立OAB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三组电针干预后再用0.9%NS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干预前后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升高,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无明显变化(P0.05);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0.05或P0.01);三阴交组大鼠收缩后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中髎/次髎组较治疗前降低(P0.01);合谷组除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外(P0.01),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之间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OAB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延长膀胱收缩时间及排尿间隔时间、升高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收缩后膀胱内压,从而改善OAB症状。  相似文献   

6.
魏亚东  鱼涛  王英豪 《陕西中医》2008,29(2):240-241
目的:观察缩泉固尿合剂对家兔离体膀胱平滑肌和尿道括约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家兔膀胱平滑肌及尿道括约肌,分别置于平滑肌槽,经肌肉张力换能器将信号输入二道生理记录仪。结果:本合剂在25mg/ml时能抑制膀胱平滑肌收缩及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力。结论:本合剂对膀胱平滑肌收缩力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显著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缩泉固尿颗粒对家兔离体膀胱平滑肌和尿道括约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取家兔膀胱体背侧纵行肌条及尿道括约肌肌条,分别分次置于平滑肌槽中,经肌肉张力换能器将信号输入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肌条的等长收缩活动.结果:缩泉固尿颗粒在25 mg/ml(高剂量)时能显著增强家兔尿道括约肌收缩力,并能抑制膀胱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收缩,同时可使平滑肌松弛,基础张力降低;对KCL引起的离体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缩泉固尿颗粒能显著增强家兔离体尿道括约肌收缩力,对膀胱平滑肌收缩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三阴交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痔疮术后尿潴留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膀胱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 ,属中医“癃闭”的范畴。笔者通过独取三阴交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疗效满意。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 ,其中男 34例 ,女 31例 ;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 78岁 ;尿潴留时间最短 6小时 ,最长 12小时。诊断标准 :术后 6~ 8小时 ,不能自行排尿 ,下腹胀满 ,膀胱充盈 ;体查耻骨上区有膨隆肿物 ,按之有波动感 ,听诊呈浊音 ,有尿意。治疗方法 :应用 2 5ml一次性注射器 ,按无菌技术操作抽取新斯的明注射液 1ml(0 5mg) ,病人取仰卧位 ,取三阴交穴 ,常规消毒后 ,用 …  相似文献   

9.
吴昕 《新疆中医药》2001,19(2):32-32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膀胱胀满而又无尿意,或不能自解,或会阴疼痛反射使尿道括约肌痉挛,排尿困难;用腹部放置热水袋,或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均无效.笔者采用针刺、艾灸法治疗本症31例,效果较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膀胱疾病的优势穴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阴陵泉组和非经非穴(腓骨小头后下方)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的生理盐水充盈膀胱2h,建立家兔急性尿潴留模型。2h后排空尿液,即刻电针相应穴位,20min后通过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观察膀胱内压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膀胱组织AT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后各电针组的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其它电针组膀胱内压的升高率明显偏高(P<0.05)。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组的膀胱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委中组的膀胱ATP含量与三阴交和阴陵泉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委中组升高最为明显,三阴交组次之。结论:电针"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穴能显著升高急性尿潴留家兔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ATP的含量,说明委中、三阴交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尿潴留;从改善急性尿潴留家兔的膀胱组织ATP含量来看,"委中"三阴交"穴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中髎组、非经穴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建立SUI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次髎/中髎组大鼠选取“次髎/中髎”穴,非经穴组大鼠选取非经穴,合谷组大鼠选取“合谷”穴,均采用电针疗法,频率2 Hz,疏密波,强度1 mA,每次持续20 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5天,停2天,干预周期均为4周。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记录大鼠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腹压漏尿点压(ALPP)、尿道闭合压(MUCP)]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包括振幅、频率),检测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中髎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非经...  相似文献   

12.
正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盆底肌肉紧密组织松弛,膀胱尿道解剖改变及尿道阻力降低,而于腹压突然增加时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溢出。尿动力学检测无逼尿肌收缩。溢尿是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内压力的结果,平时可无溢尿现象,当腹压增加的活动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运动时,不自主地随意溢尿。国外报道女性尿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脊髓损伤后OA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尿道膀胱镜下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八髎穴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每次排尿量变化,尿动力学变化,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及每日漏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尿动力学参数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及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降低(P0.05),I-QOL评分升高(P0.05),OABSS评分下降(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后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尿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脐疗为主治疗妇科经腹手术后尿潴留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彦 《河北中医》2006,28(6):433-433
妇科经腹手术如子宫全切及广泛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由于术中要分离膀胱,尤其后者要游离输尿管、充分分离膀胱,加之术中对膀胱肌的麻醉,术后要常规留置尿管.其目的是排除体内代谢物,等待膀胱平滑肌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松弛功能恢复.但其弊病显而易见,较长时间的持续导尿使细菌易于侵入,导致尿路感染.如果拔除尿管后患者不能排尿,反复安插尿管会增加膀胱感染机会,使已形成的膀胱麻痹一再加重尿潴留,并且增加患者痛苦,影响其早日下床活动,不利于各种机能恢复.2000~2005年,笔者采用肚脐隔葱灸加体针治疗妇科经腹手术后尿潴留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宇 《针刺研究》2007,32(2):132-135
目的:探讨针灸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6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7d膀胱功能恢复不良患者,随机分成3组:留置尿管组19例、针刺三阴交组23例、针刺八髎穴组22例。重新置管,治疗5d后,拔除尿管,比较3组间尿动力学的改变及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2d,留置尿管组有16例膀胱功能未恢复,占84.21%;三阴交组有18例膀胱功能未恢复,占78.26%;八髎穴组有7例膀胱功能未恢复,占31.82%。八髎穴组膀胱功能恢复评价与留置尿管组、三阴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留置尿管组残余尿(218.0±17.6)mL,膀胱容量(476.1±11.3)mL,平均尿流率(6.5±2.1)mL/s;三阴交组三项分别为(184.1±10.6)mL,(434.9±12.7)mL,(8.6±1.1)mL/s;八髎穴组三项分别为(47.6±13.6)mL,(475.6±14.3)mL,(9.5±0.8)mL/s。三阴交组和八髎穴组残余尿均显著低于留置尿管组(P<0.05),两针刺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阴交组和八髎穴组平均尿流率均显著高于留置尿管组(P<0.05),两针刺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3组间膀胱容量比较差异不显著。术后12d尿路感染发生率(24例,37.5%)高于术后7d(5例,7.81%),差异显著。结论:针灸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八髎穴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刺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有调节作用。本研究拟确定针刺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特征及时效性,为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及针刺作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Wistar大鼠造成不稳定膀胱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40只。每组再根据针刺后2h、6h、12h和24h不同观察节点分为4小组,给予相应处理,并进行尿动力学测定。分析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进行调节的动态尿动力学特征。结果:针刺会阳穴后2h、6h和12h分组观察,治疗组在各节点膀胱顺应性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且治疗组在针刺后2h、12h节点膀胱容量增加量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针刺会阳穴后,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善程度有差异,其中在针刺后12h时,膀胱的顺应性提高程度和膀胱容量的增加量较为明显(P〈0.05),在针刺24h后尿动力的改善效应下降。结论:针刺会阳穴可改善不稳定膀胱尿动力状态,提高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容量;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尿动力状态的调节存在时效性,其中以针刺会阳穴后12h调节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针刺方法对女性尿道综合征膀胱容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不同针刺方法对尿道综合征患者膀胱容量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81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手法针刺组、手法针刺组,采用膀胱容量以及最大尿流率等指标评价,并于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针加手法针刺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增量较手法针刺组显著(P<0.05),而最大尿流率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手法针刺和手法针刺均可通过增加膀胱容量和尿流率而改善排尿状况。电针加手法针刺方法对膀胱功能的改善较手法针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方法:针刺主穴:肾俞、膀胱俞、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耳穴贴压主穴:肾、膀胱、皮质下.结果:痊愈39例,显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表明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显著,作用持久,无任何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压力性尿失禁[1]指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性膀胱测压时,在腹压增加而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出现不随意漏尿。以女性患者居多。其病理生理机制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根据目前的研究,可能与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下降、盆底肌肉及结缔组织功能下降、支配控尿组织结构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系。本病属中医学"遗尿"范畴,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治疗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后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5例于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BTX-A+电针组(20例)和BTX-A组(15例)。两组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经会阴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 200IU(4mL),BTX-A+电针组辅以电针治疗,穴取中极、关元、肾俞、会阳、八!,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治疗6天,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状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测尿道压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平均尿失禁次数、平均导尿量及尿失禁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BTX-A+电针组优于BTX-A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BTX-A+电针组对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的改善较BTX-A组显著(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BTX-A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