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及方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出血后7 h内)手术组66例,早期(出血后8~24 h)手术组40例及延迟(出血24 h后)手术组34例,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选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平均随访2年,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超早期手术组及早期手术组ADL Ⅰ到Ⅲ级比率明显高于延迟手术组(P<0.05);超早期手术组ADL Ⅳ、Ⅴ级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ADL Ⅳ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手术组(P<0.05);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相比,ADL Ⅲ、Ⅳ级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手术组与延迟手术组相比,ADLⅤ级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和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至手术时间将其分为A、B组。A组为出血后≤6 h给予手术治疗,B组为出血后6h给予手术治疗。根据出血具体部位、血肿量、出血量大小进行手术分类,将其分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观察并比较不同时机及不同方式患者的各项评分及ADL分级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MMSE评分、CSS评分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0.05);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MMSE评分、CSS评分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大骨瓣开颅组(P0.05);A组患者的GCS评分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优于B组(P0.05);小骨窗开颅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大骨瓣开颅组(P0.05);小骨窗开颅组的感染发生率稍高于大骨瓣开颅组;A组患者的Ⅰ级、Ⅱ级、Ⅳ级发生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5);小骨窗开颅组与大骨瓣开颅组的ADL分级情况基本相符。结论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各项参数,尽早地行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可以提高其临床效果,降低其死亡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春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1):4953-4954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9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照手术时间随机分成A、B、C组各23例。A组为出血之后的7h之内(超早期)实施手术组,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B组为出血之后的8~24h(早期)实施手术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合并去骨瓣减压术;C组为出血之后24h(延迟期)实施手术组,采用单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之后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在治疗效果上,A组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这就说明了治疗时机越早越好。要想提高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水平,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及早确诊和手术可以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检查结果出发来选择手术方式,最终拿出最好的手术方案,以此实现清除血肿并对脑组织进行保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外科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选择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板减压术、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154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平均随访2年,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Ⅰ级16例(占10.4%),Ⅱ级36例(占23.4%),Ⅲ级38例(占24.7%),Ⅳ级22例(占14.3%),Ⅴ级4例(占2.6%),死亡38例(占24.7%)。结论对条件适合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5例。A组患者在出血6 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B组患者出血后6~24 h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A组手术优良率(88.57%)高于B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ADL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在6 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效果较好,可减少脑组织持续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08例;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A组,42例)、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B组,32例)、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C组,34例),对比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C组术后2周GOS评分为优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组,A组在术后2周GOS评分为差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B、C组(P0.05)。三组术后6个月ADL评分中C组总有效率最高,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12)。结论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相比,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与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效果更好,并发症少,预后更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组(A组)32例,小骨窗开颅术组(B组)33例,血肿碎吸术组(C组)33例,分析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显著降低,B组和C组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提高,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在再出血、应激性溃疡、肺炎、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A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创伤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达到抢救患者生命和降低致残率的目的,临床疗效优良,值得在临床外科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不同时机气管切开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63例经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后行气管切开术时间分为A、B两组,A组(29例)术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B组(34例)术后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以两组病例的肺部感染率、病死率作为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按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ADL)评定,A组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2例、Ⅴ级(死亡)5例;肺部感染11例;B组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12例、Ⅳ级2例、Ⅴ级(死亡)9例;肺部感染23例。A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死率低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能预防低氧血症发生和减少肺部感染,且有效的护理对气管切开效果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对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分别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预后优良率及死亡率。结果C组患者术后1d、3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患者术后5d、7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C组(P<0.05);C组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肺部感染和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C组(P<0.05);A组预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相较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在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优势;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适应证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的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60例血肿量为30-40mL的壳核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2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B组19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C组21例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A组Ⅰ级6例,Ⅱ级8例,Ⅲ级5例,死亡Ⅰ例;B组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2例,死亡2例;C组Ⅰ级16例,Ⅱ级3例,Ⅲ级2例。C组分别与A组及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确切,能较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关高血压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血压高低对脑卒中发病率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见,而高血压的治疗情况与脑卒中起病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的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既往高血压治疗情况之间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非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属于研究对象.根据其既往高血压治疗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持续治疗组(82例)、间断治疗组(95例)与无治疗组(103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类型的构成.结果间断治疗组、无治疗组与持续治疗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脑出血较多见(P均<0.000 1).结论规则的抗高血压治疗有望减少高血压性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的发生、减轻脑卒中的病情.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接受规则的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诊断标准、出血量均>30m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有效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使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创伤小,适应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1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90例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配对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了脑卒中患者中35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脑梗死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EH患者;24h血压曲线:波峰血压值相近,夜间波谷两值差别较大。两组昼夜节律有极显著差异(P〈0.01)。脑卒中组中脑出血组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脑梗死组。结论:血压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有发生脑卒中可能,应加紧防治。  相似文献   

14.
梁健  范元  肖继红  梁丽寅 《护理与康复》2004,3(3):147-148,15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护理。方法:对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42例脑出血、54例脑梗死)第1天作24h动态血压测定,第2天开始每隔12h记录1次,连续记录7d,第9~13天每天晨6~7时记录1次,第14天按第2天方法再记录1次。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发病第1天24h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正常;脑出血组24h内血压多呈持续升高,而脑梗死组主要表现为血压波动。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加强对血压的监测,尤其对夜间血压的调控是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剂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甘露醇对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甘露醇。方法 选取高血压幕上性非丘脑出血、脑压增高不突出、发病 6h内、血肿量 <5 0mL的患者 84例 ,将 2 4h内应用 2 0 %甘露醇 2 5 0mLQ8h或Q12h者称为常规组 (2 8例 ) ,12 5mL者称为半常规组 (2 8例 )及未使用甘露醇组 (2 8例 )。 4 8h复查脑CT ,血肿增大超过 33%为血肿早期扩大 ,分析早期应用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 常规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 11例 ,半常规组 3例 ,未使用甘露醇组 2例。常规组与半常规组、未使用甘露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结果相同。结论 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 2 4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发生率 ,使病情加重。半常规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报告各种原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385例,发生脑出血7例,发生率为1.8%。7例患者均有严重高血压,比其它脑出血患者年轻、出血量大、脑水肿重,急性期容易发生抽搐和消化道出血,治疗困难,预后极差。7例均在住院期间死亡,从发病到死亡平均30h。因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尤其是控制高血压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灌洗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支气管灌洗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GCS4~ 8分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并肺部感染已行气管切开患者 76例 ,随机选 38例 (实验组 )加行支气管灌洗 ,另 38例 (对照组 )未予支气管灌洗。两组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结果 :实验组有 34例感染控制 ,感染控制时间 (8.4± 2 .3)d ;对照组有 2 6例感染控制 ,感染控制时间 (14 .6± 3.1)d。实验组肺部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早期支气管灌洗能有效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并肺部感染 ,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形成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根据CT定位,幕上血肿骨瓣开颅、幕下血肿骨窗开颅,主要以脑室出血者单纯行脑室穿刺引流术。从死亡病例的出血部位及死亡原因分析中,寻找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提高疗效方法。结果:存活23例,根据GOS评分定残标准,良好6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3例,死亡率35%。结论:提高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形成成功率的关键在于严格选择适应证,尽早清除血肿,充分减压,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医学科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严重大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全部收住ICU 24 h内输注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超过20 U的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差异, 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些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严重大出血患者141例, 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分别为78例和63例, 住院死亡率44.7%。其中非手术相关大出血78例, 手术相关大出血63例。全部严重大出血患者死亡组ICU输RBC量(P=0.002)、非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02)以及来自急诊的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10)均显著高于生存组, 而来自手术科室患者的比例低于生存组(P=0.001), 输RBC前凝血功能, 肝、肾功能明显较生存组差(P均 < 0.05)。在非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中, 死亡组感染造成大出血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9), 而应激性溃疡导致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48)、输RBC前血小板水平(P=0.003)和采用手术止血措施的患者比例(P=0.039)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在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中, 死亡组ICU输RBC量显著多于生存组(P=0.019), 输RBC前基线肝、肾功能受损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凝血功能紊乱(P=0.014, OR=3.594)及入ICU后仍存在活动性大出血(P=0.025, OR=2.680)为全部严重大出血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结论  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入ICU后仍存在活动性大出血是严重大出血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脂蛋白(A)是一个新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较大.目的探讨高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对象选择1999-09/2002-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4例脑卒中患者.29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5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135例.脑梗死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者109例,腔隙性脑梗死者50例.并选择来自门诊连续健康体检人员94例为健康体检组.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浆脂蛋白(A),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血脂各项正常与否(脂蛋白(A)除外)分成两组,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有无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4例患者及9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出血组患者脂蛋白(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浓度较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蛋白(A)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脂蛋白(A)水平接近(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亦显示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高脂蛋白(A)可能是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