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调节肠道菌群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早期恢复及应激、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胃肠外科行择期结肠癌根治术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前2周行肠道菌群调节的患者为干预组(40例),无肠道菌群调节患者为对照组(45例)。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临床指标、肠道菌群数、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等以(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4种肠道菌群数目与对照组术前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前1 d较干预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数目明显增多(P<0.05),大肠杆菌属及肠球菌属数目明显减少(P<0.05);术后3 d干预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干预组患者IL-6及CR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调节肠道菌群能有效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的紊乱,减轻患者术后机体应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根据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细菌的ddl基因序列设计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30份(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正常对照组),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属:9.25±0.83比4.52±0.49,乳酸杆菌属:7.45±0.37比5.46±0.12,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4.68±0.32比5.82±0.47,粪肠球菌:4.95±0.24比10.60±0.30,屎肠球菌:5.03±0.43比5.74±0.16,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通过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pp.)、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如ecalis)和拟杆菌(Bacteroidaceae)的变化情况,分析肠道菌群的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收集正常健康人粪便标本60份、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粪便标本各60份,应用平板活菌计数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各种菌群的数量,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显色法检测D-乳糖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少,P〈O.05或P〈O.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多,P〈O.05或P〈O.01。结肠癌患者术后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或P〈0.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进一步增多,P〈O.05或P〈O.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I乳糖、内毒素含量比正常健康人高,P〈O.Ol,手术后其含量进一步升高,P〈O.Ol。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肠内营养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给予传统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对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手术后肠球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IgG、IgM、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2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CD3+、CD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生素、肠道准备以及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因素处理组(3个亚组:抗生素组,肠道准备组,禁饮食组);双因素处理组(3个亚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组,肠道准备+禁饮食组,抗生素+禁饮食组);三因素处理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禁饮食组);手术处理组(2个亚组:肠道准备+抗生素+手术处理+术后早期进食组,肠道准备+抗生素+手术处理+术后禁饮食组)。各组均处理4 d,第5天脱颈椎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回盲部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结果:单因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双因素组与单因素组比较,以及三因素组与双因素组比较,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含抗生素处理的亚组上述变化较同组中不含抗生素处理的亚组明显(均P<0.05)。术后早期进食组大肠杆菌数量较术后禁饮食组有所减少,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肠道准备以及禁饮食均可引起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抗生素的影响最大;处理因素越多,影响越大。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小于术后禁饮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升结肠直肠侧侧吻合术(金陵术)治疗多次手术治疗仍无效的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金陵术治疗的顽固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既往已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仍无效的病人纳入研究。结果共407例确诊为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病人接受金陵术,其中既往有手术史但仍无效的共计135例(33.2%)。既往曾行盆底手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STARR)、经阴道直肠前壁修补术、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经阴道吊带盆底重建等]55例(40.7%),行经腹手术(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部分结肠切除吻合术、结肠造口、经腹直肠悬吊术等)80例(59.3%);既往接受盆底和经腹手术次数分别为平均2.1次和1.1次手术。我院再次手术治疗时,64.4%(87/135)接受开腹的金陵术,35.6%(48/135)接受腹腔镜辅助金陵术。全组病人术后1、6个月和1年来院随访,满意率分别达到88.9%、92.7%和95.0%。结论金陵术可以同时纠正导致混合型便秘的结肠慢运输和出口梗阻的两种病理生理紊乱,可作为多次手术失败后的顽固性混合型便秘外科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胆囊切除术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胆囊切除后肠道菌群及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方法  60例研究对象中2 0例为体格检查健康者 ,40例为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 ,其中 2 0例术后大便正常 ,2 0例术后大便次数或性状较情况术前有改变。用培养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 ,透射比浊法测定粪便中sIgA。结果 胆囊切除后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 ,大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加 ;粪便中sIgA的含量明显下降。 结论 胆囊切除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免疫功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对病人术后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100例病人,对每位病人术前与术后的粪便进行菌群检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并根据病人术后有益菌相对丰度分为丰度高组和丰度低组,同时检测病人术后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菌群变化,发现胃癌术后病人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病人中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相对丰富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较早,炎症指标相对较低,免疫指数有所提高,同时提高总蛋白及白蛋白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加。同时体内有益菌减少会影响病人术后恢复,增加病人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影响病人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46例作为结直肠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健康体检组。纳入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术,在术前、术后分别采集一次新鲜粪便,测定采集粪便中肠道菌群DNA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情况,根据测定结果绘制相应的图谱,分析手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采用( ±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或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粪便进行PCR扩增,获得的肠道菌群各带均处于200 bP左右,与预期的DNA片段长度相吻合;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多样性指数(H)为(5.6±0.2),丰富度(E)为(77.1±0.4)条;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多样性指数(H)为(3.8±0.1)、术后为(4.1±0.1),术前丰富度(E)为(45.3±0.9)条、术后为(50.6±0.6)条,术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比术前增加(P<0.05),但仍低于健康体检组(P<0.05)。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病程、肿瘤类型无关(P>0.05)。 结论正常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较结直肠癌患者高,其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关。临床通过肠道菌群变化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菌群差异.方法 结直肠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15例按术前术后分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15例.晨起排便,37℃培养,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术前、术后组比较:术前、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岐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即存在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术后更加明显.加强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易位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04例OOC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2)。观察组采取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缩榨压(AS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RMTV)]、肠道菌群参数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高于对照组的73.08%(38/52)。两组治疗后各项主要症状(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粪便性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ARP、ASP、RMTV值及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4/52)],与对照组[3.85%(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OOC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肛肠动力学,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术前vivonex替代肠道准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vivonex可否替代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结直肠癌患者40例,分vivonex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手术前后行肠道菌群分析,血浆D-乳酸、血中细菌DNA检测,观察术中肠道清洁情况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比值倒置,对照组术后B/E比值(0.25±0.06)较术前(0.72±0.59)倒置更为明显,P<0.01。vivonex组术后B/E比值(1.36±0.34)较术前(0.76±0.47)显著增加,P<0.05;两组术后B/E比值比较,vivonex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术后血浆D-乳酸对照组较vivonex组显著增加(P<0.05),血中DNA阳性率(40%)、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均高于vivonex组(25%和15%)。结论vivonex用于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可维护肠屏障功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益气养阴通便汤对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30例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通便汤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4000散口服治疗.治疗3周后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混合型便秘患者接受金陵术(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一直肠侧侧吻合术)治疗后出口梗阻病变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善程度。方法前瞻性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金陵术治疗的混合型便秘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检查,并采用Longo出口梗阻评分、Wexner便秘严重度评分及Wexner粪便失禁评分评估便秘症状。结果金陵术后6个月,50例患者直肠前突、黏膜脱垂、黏膜内套叠、内脏下垂、会阴下降及盆底痉挛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直肠前突程度由术前的(22.0±1.8)mm下降至(2.4±0.4)mm,直肠内套叠程度南术前的(1.9±0.4)cm下降至(0.4±0.5)cm(P〈0.01)。Longo出口梗阻评分由术前的(17.6±3.8)分下降至(5.3±2.0)分,Wexner便秘严重度评分由(19.5±4.8)分下降至(5.5±2.4)分(均P〈0.01)。结论金陵术能有效纠正混合型便秘的出口梗阻病变的形态及功能紊乱.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处理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5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50份,应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不同细菌的。结果正常对照组,手术前、后实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8.85±0.57、5.22±0.45、0.47±0.28)、乳酸杆菌(8.06±0.654.86±0.38、3.52±0.26),手术前、后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以术后为甚。大肠杆菌为(5.46±0.48、6.57±0.85、4.83±0.47),粪肠球菌为(5.98±0.44、9.76±0.67、2.38±0.14),屎肠球菌为(4.79±0.69、6.88±0.35、1.45±0.19),拟杆菌为(7.98±0.84、9.12±0.53、5.83±0.54),梭杆菌为(8.12±0.78、9.67±0.82、5.41±0.59),梭菌为(5.16±0.55、7.01±0.43、4.42±0.48),术前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实验组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处理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复发和发展有关,应重视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顽固性便秘合并继发性巨结肠的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顽固性便秘合并继发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均经过胃肠减压和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34例患者肠道恢复通畅,再行2周的全肠内营养支持后择期手术(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组).另外44例无法恢复肠道通畅者,未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直接手术(未接受肠内营养组,non-enteral nutrition组).手术方式包括金陵术(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后壁侧侧吻合术)45例、金陵术+末端回肠保护性造口术6例、结肠全切除+末端回肠与直肠后壁侧侧吻合术18例、结肠全切除+末端回肠临时造口术9例.术前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炎0%vs 11.4%、吻合口瘘0%vs 11.4%、吻合口出血2.9% vs 18.2%、手术造口率0%vs 34.1%),均明显低于术前未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组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接受肠内营养组的患者,术后1个月的机体指标(包括体重、去脂体重、蛋白质含量、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重指数等)的改善优于未接受肠内营养组.结论 顽固性便秘合并继发性巨结肠需外科治疗,术前应尽可能恢复肠道功能,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肠镜植入益生菌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影响。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儿100例,按照交叉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联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50例患儿实施肠镜植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根据SAS、SDS评定量表,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根据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水平,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情况。根据CRP、TNF-α、IL-6、IL-17等水平,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应激状态变化。治疗前两组患儿SAS、SD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菌群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菌群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RP、TNF-α、IL-6、IL-17等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儿采取肠镜植入益生菌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方案,可有效疏导患儿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机体炎性应激状态,同时提高肠道菌群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术后免疫状况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入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术前5 d起在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对照组30例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进行.两组患者手术前3d和术后第1次自然排便(术后3~5 d)时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检测粪便SIgA;术前1 d和术后1、9 d进行免疫和炎性反应指标检测,并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患者双歧杆菌(B)/大肠杆菌(E)比值(2.01±0.36)较术前(26.53±4.22)明显下降(P<0.05),但仍大于1: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B/E比值(0.72±0.14和0.02±0.06)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术前两组免疫和炎性反应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粪便SIgA均下降,炎性因子均上升.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血清IgG水平逐渐上升,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SIgA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益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状况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肠次全切除术(保留回盲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效果。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S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3、6、12月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满意度。共入选59例STC患者,其中腹腔镜组27例,开腹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便秘病程、Wexner便秘评分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成功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开腹组相比较,腹腔镜组术中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排便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满意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满意度均较开腹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保留回盲部)治疗结肠传输障碍便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排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绝大多数顽固性便秘患者为混合型便秘。外科手术是在内科治疗失败后的最后手段。而单独为慢传输型便秘或单独为出口梗阻型便秘而设计的手术(结肠切除手术或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其疗效均不理想。旨在同时纠正结肠慢传输和出口梗阻的混合型便秘病理生理紊乱的创新手术技术——“金陵术”(即施行结肠次全切除以解除患者慢传输的病因、同时又行升结肠直肠后壁侧侧吻合纠正盆底解剖和功能的紊乱以解除出口梗阻的病因)至今已施行500余例.随访结果显示出其近、远期疗效均满意,且腹腔镜下的金陵术目前已与开腹手术效果没有差别。对于顽固性便秘并发的特发性巨结肠。金陵术尤为适宜。肠造口术被用于多种以便秘为特征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但其对便秘患者的应用当前并无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肠瘘(以直肠吻合口瘘多见)是便秘外科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确诊.宜尽快施行近端回肠造口转流粪便。否则盆腔骶前的感染扩散可导致直肠吻合口挛缩狭窄。顺行结肠灌洗技术主要适应证是泻剂等保守治疗措施失败,且术前检查提示手术肯定无效、或患者无法接受(如儿童)而不能实施根治性手术者.虽然术后近期功能恢复较好,但远期并发症多,疗效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