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随着有关冠心病中西医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肝胆疏泄失常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胆心同治的新治法.但只限于疏肝利胆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胆心之间的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途径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阳气不足、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早期病机关键,该文从胆腑的生理功能和胆经经脉循行对AD发病影响着手,探讨调节胆气在AD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将现代医学该病在中枢的病变区域和胆经经脉在头部循行区域相结合,据此配方组穴,临床实践证实疗效确切,为该病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发病涉及肝脾肾三脏,与胆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位于胸中,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全身;胆病及心、心病及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胆属木,为少阳之府,木性条达而主升发,“少阳之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为荣卫之枢机”,心居上焦,主血脉,血凭气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胆气郁结实邪壅滞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心脏及胆道均由植物神经支配两者在胸脊神经有重叠交叉,故胆道疾病可通过心脏大神经纤维牵涉至心前区导致心绞痛,同时胆道疾病常伴感染可导致心脏小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的症状,还能导致心脏自律性和传导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临床证型有胆郁气滞、胆火灼心、痰瘀血滞、胆寒凝心。治疗应标本同治,在疏利肝胆的同时加用化湿降浊,活血化瘀之品,降低血液高粘状态及改善冠脉循环,运用胆心相通、胆心同治理论,对研究及治疗心脏疾病,丰富其理论和治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胆论治胆心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心综合征是由胆囊疾病所引起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等一系列心功能紊乱的症候群。一般认为,来自胆囊和(或)胆管的病变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传导到心脏,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的收缩和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心绞痛。另外,胆道系统发生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及体内水与  相似文献   

5.
治胆六法     
胆病为临床常见病 ,多因湿热痰瘀留阻 ,胆腑气机郁滞不畅所致 ,以右上腹疼痛及背 ,身目发黄、尿黄 ,甚则腹绞痛 ,或伴高热寒战为主要见症。相当现代医学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病。中医中药治疗胆病根据辨证而治之 ,疗效良好可靠。1 疏肝利胆法胆附于肝 ,经脉相互络属 ,胆具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汁源于肝 ,若肝失疏泄 ,影响胆汁分泌排泄致肝胆郁滞。证见 :右胁胀痛走窜不定 ,随情志变化而发作 ,嗳气、口苦、苔薄、脉弦。治以疏肝利胆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三金玉须汤 (自拟方 :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玉米须 )。柴胡疏肝散疏肝…  相似文献   

6.
胆为肝之腑,肝胆相依互为表里,有勇有谋,有藏有泻,有升有降,阳木降而阴木升,若<易>之泰卦(三三上坤,三下乾),阴升而阳降,阴阳相应,肝胆相互协调而主乎疏泄,为升降之枢,功上通下达,内外出入,旁调中州,对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心身健康起着重大的枢持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胆为肝之腑.肝胆相依互为表里,有勇有谋,有藏有泻,有升有降,阳木降而阴木升,若《易》之泰卦《三三上坤,三下乾》,阴升而阳降,阴阳相应,肝胆相互协调而主乎疏泄,为升降之枢,功上通下达,内外出入,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而致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李七一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 ,对冠心病的中医诊治颇有特长 ,现将其从中焦 (脾胃肝胆 )入手治疗冠心病 (胸痹 )的经验 ,简介如下。1 心胃同治胃经与心经相通 ,《内经》云“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心经、心包经与胃经、脾经都分布在“鸠尾以下至脐上二寸” ,同处于胃脘区域 ,所以心胃感传相通。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常见胸闷胀痛 ,脘腹痞胀 ,纳差 ,乏力 ,餐后脘胀加重 ,时或牵及后背 ,或进食后易诱发心痛等心胃同病症状 ,此类病人平素恣食肥甘厚…  相似文献   

9.
张小燕  承伯钢 《四川中医》2005,23(12):67-67
目的:临床观察中医中药从气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以气血理论为指导,运用益气通痹法则,自拟黄芪通痹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结果:心绞痛缓解疗效:总有效率93.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3.8%.结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为心气血同病.以气血同治,标本兼顾为原则,拟用益气化瘀、调气通络法则,自拟黄芪通痹饮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从胆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气郁逆,胆火上扰,胆气虚弱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辨证分胆郁气滞心胸,胆火灼心热结,胆寒心脉凝滞,胆虚心弱,胆道挟浊阻心胸,治疗以解郁理气,泻胆散结,温胆通阳,壮胆养心,利胆降浊为法。  相似文献   

11.
从痰瘀致冠心病的理论基础、痰瘀致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痰瘀论治冠心病等论述从痰瘀治疗冠心病。认为治疗冠心病痰瘀同病,应化痰祛瘀同时以健脾益气,疏肝行气,温肾滋阴。  相似文献   

12.
刘志明教授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临证80余年形成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刘老认为冠心病总属本虚标实,肾元亏虚、心阳不足是发病之根,痰浊气滞为疾病之标;治疗应补肾亏、通心阳、祛瘀化浊,强调从肾论治,心肾同治。  相似文献   

13.
浅谈冠心病从痰瘀分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华 《光明中医》2009,24(9):1787-1788
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浊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及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勇 《中医研究》2009,22(12):28-29
胆心综合征是指因胆道疾患引起或加重的一系列心脏病症,临床上常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等表现。由于该病病位在胆或为胆心同病,故在心绞痛等心脏病症发作时,服用硝酸酯类等药物效果不佳。2000-03—2008-06,笔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自拟疏肝化瘀利胆汤加减治疗胆心综合征6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利胆宽胸饮分型加味治疗胆心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笑平 《中医杂志》1990,31(10):31-32
笔者曾于1982年初至1989年底,以自拟利胆宽胸饮分型加味治疗胆心综合征75例,效果较满意,现特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在本组75例病例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者78岁,其中≤40岁2例,41~50岁16例,51~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17.
从祖国医学方面阐明了痰、瘀常常互相影响、胶结为病的机理,为临床上痰瘀同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分型、治疗的总结,明确了痰瘀同治就是要治瘀又要治痰,两者兼顾而不能偏废某一个方面,标本兼顾,随证应变,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对于胆心综合征的治疗,现代医学除应用消炎利胆的药物外,还兼顾心脏症状的治疗,如应用硝酸甘油或阿托品、杜冷丁等药可缓解病情。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者,积极进行胆囊手术。据文献报道,胆心综合征患者做胆囊切除术后,95%的患者心脏功能不全症状在6个月内可消失,心电图亦会逐渐恢复正常。但笔者认为,对于不适应手术或在未行手术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应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典型病例】宋先生今年48岁,三年前被检查出患有胆结石,最近一年经常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去医院做心电图也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医生诊断为"冠心病"。但是,宋先生在服用了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后,症状仍时好时坏。两个月前,宋先生突发右上腹部疼痛,伴发热,医生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急性发作",为其实施了胆囊切除术,术后宋先生症状缓解,恢复得也很好。奇怪的是,自从手术以后,宋先生心前区不适的症状也再  相似文献   

20.
真心痛属于"心藏"受邪,而厥心痛属于"心包藏"受邪,属中医学心痛病之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厥心痛,病位在"心包藏",极少数因心痛而死亡的患者,为真心痛,病位在"心藏"。心包藏自身之脉为"痰瘀故邪"所痹阻,引起心痛;并伤及心包藏,导致心包藏病。该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并举,涤除心包藏自身脉络之痰瘀,补益心包气血,还需根据患者出现的阳虚阴盛、阴精不足、肝旺、脾虚等兼症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