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肝脏是维持人体代谢和解毒等功能的重要器官。当出现急慢性肝衰竭或基因缺陷,肝功能受损无法满足机体所需时,肝移植常作为治疗首选。然而,由于肝源短缺等问题,肝移植的应用受到限制,人们开始发展与肝细胞移植相关的治疗方法。肝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已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用于促进肝再生或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各种类型自体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也已开始实践。本文重点回顾了肝细胞移植的主要临床适应证、移植细胞的来源选择及肝细胞移植的技术问题,以期推进肝细胞移植相关研究,使肝细胞移植在临床治疗中取得广泛收益,为供体器官短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利平 《四川医学》2012,33(5):892-894
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HTx)是将正常肝组织分离纯化以获得游离的有活性的肝细胞,通过不同途径定植于适当的靶器官,使之增殖并发挥作用以代替受损的肝脏。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可以代替肝移植治疗遗传性代谢性肝病和急慢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也可为肝移植手术作术前术后的肝功能支持,在缺乏肝源供体的情况下也可作暂时支持作用[1],延长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肝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目前,肝移植仍是终末期肝衰竭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供体器官的可用性非常有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肝细胞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肝细胞移植用来治疗肝为基础的代谢紊乱,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等疾病。与原位肝移植相比,肝细胞移植具有供体细胞来源充足、创伤小、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势,使其在治疗终末期肝病和代谢性肝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肝细胞移植仍然存在供体细胞活力低,数量少,移植后容易发生免疫排斥以及增殖不足等缺点,制约着肝细胞移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衰竭是临床医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迄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命名、分类和诊断标准。肝衰竭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仍强调内科综合治疗。肝移植巳成为治疗肝衰竭切实有效的手段,其它方法包括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可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肝衰竭患者最常见的病因,最常导致的肝衰竭类型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目前对于肝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为肝移植,但其应用因供肝资源匮乏、价格高昂等因素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人工肝、肝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等新型治疗方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肝衰竭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一般支持治疗、并发症的治疗等也很重要。本文将对肝衰竭的治疗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维持人体代谢和解毒等功能的重要器官。当出现急慢性肝衰竭或基因缺陷,肝功能受损无法满足机体所需时,肝移植常作为治疗首选。然而,由于肝源短缺等问题,人们开始发展与肝细胞移植相关的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证实了肝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并且各种类型自体细胞进行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实践,用于促进肝再生或减少肝脏纤维化。在本文中,我们重点回顾了肝细胞移植的基本概念,细胞疗法的主要临床适应症,移植细胞的来源选择,以及肝细胞移植的技术改进。以期推进肝细胞移植相关探究,提高移植细胞的产量和质量,使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广泛取得治疗益处,为供体器官短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少见而难治的临床综合征,病程不定,病死率高,肝移植是目前惟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因病情的进展迅速、国家对器官移植的管理及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肝脏辅助装置、肝细胞移植、组织工程仍处于积极研究阶段,尚不能广泛开展于临床[1]。目前,急性肝衰竭患者绝大多数为抗病毒、护肝等药物综合治疗,效果有限,如何快速阻断肝细胞炎性反应,阻止肝细胞大量坏死成为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前 ,我国患重型肝炎肝衰竭者较多 ,这些患者大部分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衰竭 ,造成体内毒素堆积 ,影响肝细胞再生 ,并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和对症支持疗法多不能代替肝细胞功能 ,因此患者的死亡率 >80 % [1] 。根据临床证实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肝移植。但器官短缺及费用问题 ,令大多数肝衰竭的患者难以获得这种治疗 ,从而人工肝脏支持术应运而生。人工肝可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赢得时间。新型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molecularadsorbentsrecirculatingsysten ,MARS)对提高重症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为成功的肝…  相似文献   

9.
圣安东尼奥消息:颅内压监测不但能帮助医生确定哪些急性肝衰竭病人为肝移植的候选人,而且对移植前病人的处理亦有帮助。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胃肠病学研究生Steve Lidofsky说,目前,肝移植是急性肝衰竭病人的一种常规治疗。肝移植的生存率范围为50%~70%,相比之下,单用药疗病人的生存率为10%~30%。现在肝脏专家和肝移植外科医师面临的问题是确定哪些急性肝衰竭病人是合适的肝移植术候选人。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的Michael  相似文献   

10.
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衰竭仍然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已证明肝细胞移植可以有效的改善衰竭肝脏的功能。肝细胞移植是将获取的正常肝细胞植入体内使其恢复、改善被损害的肝细胞。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应继续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带猿病毒 40大T抗原 (SV4 0 Tag)基因肝细胞移植对手术介导的ALF(Acuteliverfailure)大鼠肝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切除肝脏 90 % ,然后在脾实质内移植普通肝细胞和SV4 0 Tag(Simianvirus 40largeTantigengene)肝细胞 ,观察其肝功能指标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普通肝细胞移植和SV4 0 Tag细胞移植组肝功能指标及生存率均好于ALF组 ,而SV4 0 Tag肝细胞移植组生存率又高于普通肝细胞移植组。结论 :SV4 0 Tag肝细胞移植及普通肝细胞移植均可改善ALF大鼠的肝功能指标及生存率 ,而SV4 0Tag组长期生存率高于普通肝细胞移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胚胎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疗效及能否成为移植细胞源.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人胚胎肝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ALB、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 D-氨基半乳糖(D-gal)药物诱导ALF的实验动物模型;人胚胎肝细胞移植治疗ALF的动物模型,包括移植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性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入脾脏中的人胚胎肝细胞ALB及CK-18的表达.结果 培养第5天左右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峰,每天完成4~5次分裂,胚胎肝细胞的生长曲线呈抛物线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提示其具有表达ALB、CK-18的功能; D-gal 1.6 g/kg腹腔注射72 h后大鼠ALF模型制备成功;移植第3~5天后,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ALT、AST、ALP、TBI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脾内的肝细胞具有分泌并表达CK-18、ALB的功能.结论 人胚胎肝细胞脾内移植能有效治疗ALF,并可能成为肝细胞移植的靶细胞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微囊及肝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并探讨移植物转归。方法:实验组60只Wister大鼠(受体)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分离纯化SD(供体)大鼠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包裹,以每只鼠2.5×10^7个微囊化肝细胞进行腹腔移植,在移植后1周、2周分别处死30只受体大鼠.回收微囊.进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观察。对照组15只Wister鼠只接受同等量空微囊.对比观察两组生存率、肝功能。结果:实验组大鼠存活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微囊膜较完整。微囊间可见小血管增生,其内细胞活性好(81%±3%),腹腔中未见到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迹象.且电镜观察细胞内结构正常、胞浆内细胞器丰富、核内容物存在。移植2周后微囊膜开始纤维化,部分肝细胞有变性。结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微囊及肝细胞随着移植时间出现退行性改变。微囊的纤维化可能是导致移植后肝细胞存活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并导致肝硬化,此时除了器官移植外没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缺乏的问题迫使人们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有着免疫调节、分化成肝细胞、促进原位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等能力,所以利用MSCs开展细胞移植治疗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综述各类人的肝病动物模型和运用这些动物模型开展MSCs细胞移植治疗肝病的临床前研究的进展和意义,将为今后在MSCs开展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中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对获得的正常肝组织进行体外分离纯化,并将分离纯化的肝细胞植入患者体内暂时性地对遗传性代谢性肝病和急性肝衰竭等患者提供代谢性支持的新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肝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在临床应用已有成功案例,但距离临床广泛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对肝功能衰竭(肝衰)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家猪配对开展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分两组。A组:受体肝脏保持原状,其肝动脉结扎、门静脉缩窄;供肝植入受体右肝下,仅建立门静脉血供。B组:供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均建立,其它手术内容与A组相同。监测各组受体存活情况、肝功能情况、病理及供肝胆汁分泌情况。结果:B组受体3d以上成活率显著高于A组。B组手术前后胆红素无显著改变,A组术后胆红素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2天A组胆红素显著高于B组。B组供肝胆汁分泌良好,肝细胞存活并有活跃的代偿性增生;A组供肝无或仅有少量胆汁分泌,肝细胞大片坏死。两组受体均有术后白蛋白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结论: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足以纠正肝衰,在临床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治疗急性或暴发性肝衰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赛尼哌诱导治疗对肝移植相关性肾衰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照研究非诱导组、诱导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透析时间、感染性并发症、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诱导组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非诱导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诱导组;围手术期透析时间显著低于非诱导组;术后血清肌酐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非诱导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转氨酶变化与非诱导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肝移植相关性肾衰患者中应用赛尼哌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它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