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192例住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4例,发生率22.9%,89例次,发生例次率46.4%;医院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白细胞计数、合并其他疾病、抗菌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密切相关;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多见(25.8%),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3.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白细胞计数、合并其他疾病、抗菌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以出院患者病历为依据,采用回顾性调查,比较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0岁~出院患者院内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结果4 865例60岁~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率为8.79%。不同年龄组院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增长,院内感染率增高;不同住院天数的院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住院天数延长,院内感染率增高;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40.65%)和泌尿道(20.09%)为主。原发病为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院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4.29%,13.31%和12.80%。院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75%。结论老年人住院期间易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与患者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及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应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制定综合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2013年12月-2015年9月317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医院感染率以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根据感染的特点,对多项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发生感染37例、41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1.6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发生25例次,占60.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天数、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等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住院天数≥7d、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等级Ⅲ~Ⅵ等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因素有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差等,针对这些人群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防治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借鉴.方法 对肾内科近1年出院的100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感染组(A组),无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非感染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结果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2.3%;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67.3%)、泌尿道(21.2%)和胃肠道(11.5%);A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尤以呼吸道易感染;糖尿病、高龄、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透析等均会增加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免疫受损者医院感染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2003年1月—2004年6月在某院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天数、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与否等因素与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 24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人次和例次率分别为9.08%、11.79%,其中以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22.50%),其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6.5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24.53%),其次为口腔(18.49%),发生的时间主要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占58.11%);医院感染发生之前的住院天数、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天数≥7d与<7d者比较,及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20.0×109/L时,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结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基础疾病不同,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住院天数、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天数以及血白细胞的质和量有关,且医院感染部位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阻肺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8年3月绍兴市立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91例纳入研究。回顾性调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院内感染患者病原菌和药敏情况、院内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结果 491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3例,感染率为16.90%,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患者共分离出9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8株占63.74%、革兰阳性菌27株占29.67%、真菌6株占6.59%;主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耐药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耐药性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性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性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和滥用抗菌药物为影响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示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做好相关预防手段,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12月某院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 573例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4例,感染率为5.9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54.67%)为主,其次为泌尿道(25.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抑酸剂、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发生医院感染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高龄、侵入性操作、患COPD和糖尿病是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引起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合理干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骨科手术开展目标性监测,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率,分析感染有关危险因素,制定合理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方法前瞻性调查2013年5月-2014年2月骨科全部手术患者530例,包括临床资料、生活方式、入院及手术相关信息,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0例手术患者中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0.57%;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部位感染与骨折入院、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外周血白细胞(WBC)值、手术持续时间、术者职称、引流管留置天数、术中使用抗菌药物和住院天数有关(P<0.05),而与BMI指数、术前发热、手术类型、ASA麻醉分级等因素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住院天数≥30d、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及COPD、术前外周血WBC高等7个因素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可明确手术部位感染率和危险因素,为骨科预防控制感染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在我院儿科患儿1 426例根据院内感染情况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整理所有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儿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院内感染发生87例,感染率为6.10%,其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36例,41.38%)和消化道感染(23例,26.44%)为主;病例组患儿年龄3岁(45例,51.72%)、住院时间10 d(30例,34.48%)、有侵袭性操作(12例,13.79%)、营养不良(16例,18.39%)、使用抗生素种类≥3种(20例,22.99%)、使用免疫抑制剂(15例,16.09%)以及重症监护(11例,12.64%)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住院时间10 d (OR=3.353,95%CI:1.685~6.672)、侵袭性操作(OR=1.872,95%CI:1.024~3.424)、抗生素种类≥3种(OR=2.356,95%CI:1.452~3.823)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OR=2.793,95%CI:1.681~4.640)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其中住院时间10 d、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种类≥3种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院内细菌感染情况及有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院内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某院被诊断为院内感染的患者84名纳入研究作为院内感染组,同时随机抽取非院内感染的患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手段、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情况,同时对院内感染者的菌种鉴定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呼吸内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11%,呼吸道感染是感染最易发生的部位,占91.67%,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72.62%,上呼吸道感染占19.05%,其余为尿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分别为4.76%、3.57%。确诊为院内感染的84名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59株,革兰阳性菌占21.43%,革兰阴性菌占78.57%。在革兰阳性菌当中,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13.10%;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大,为36.90%。院内感染组与对照组间基础疾病患病的分布无差异,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免疫抑制剂、激素使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风湿免疫类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20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风湿免疫类疾病合并S.aureus感染患者为感染组,随机选取126例风湿免疫类疾病未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无菌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记录患者年龄、是否存在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使用、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aureus感染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合并糖尿病(OR=2.277,P=0.025)、有侵入性操作(OR=3.080,P=0.006)、免疫抑制剂使用(OR=2.401,P=0.019)、住院时间≥14 d(OR=2.184,P=0.046)均为影响S.aureu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S.aureus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41.27%,且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菌株(MSSA)(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有侵入性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住院时间≥14 d均为影响风湿免疫类疾病患者S.aureus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采用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现状,并归纳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长期卧床MDROs感染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感染部位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等临床资料,归纳长期卧床老年患者MDROs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治长期卧床患者1 106例,MDROs感染108例,感染率为9.76%。MDROs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30株,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为主;感染部位分布位列前三位的为呼吸系统(75.00%)、泌尿系统(9.26%)与皮肤软组织(3.70%);年龄(OR=3.543)、入住老年科(OR=2.257)、卧床时间(OR=2.354)、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3.547)、合并糖尿病(OR=1.78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OR=5.842)、抗菌药物应用时间(OR=3.508)、使用呼吸机(OR=7.050)、中心静脉置管(OR=3.504)、留置尿管(OR=3.931)均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MDROs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MDROs感染风险较高,感染病原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高龄、入住老年科、卧床时间较长、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糖尿病、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介入操作患者更易出现MDROs感染。  相似文献   

13.
某医院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 调查某医院老年住院患者560例,对60例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某医院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0.71%,阻塞性肺疾病院内感染率最高为12.83%,其次为恶性肿瘤10.58%,糖尿病9.26%,脑血管疾病为6.67%,心血管疾病5.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51.67%);泌尿道其次(21.67%)。吸氧、静脉留置针、雾化等侵入性操作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5.00%。、81.67%和43.33%。病原菌培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0.94%)。结论 吸氧、静脉留置针、雾化等侵入性操作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不同基础疾病发生院内感染率不同,严格规范各类侵入性操作,并加强基础性疾病的治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和病原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性因素、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2004年住院的238例慢性肝病合并院内感染的情况。结果慢性肝病合并院内感染发生率达5.2%。肝功能显著失代偿、伴并发症、有糖尿病、创伤性操作、不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制酸药物的应用、高龄、住院时间长为本病的危险因素。致病菌以G-菌占多数,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结论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合并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感染。应尽量避免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前瞻性调查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估和指导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并为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开展的前瞻性调查与医院感染病例回顾性调查所得资料进行筛选,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352例病例和709例对照病例的分析,医院感染部位发生率较高的为下呼吸道(42.60%)、上呼吸道(27.84%)、泌尿道(12.50%);医院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内科病房(64.20%);在单因素分析中科室、年龄、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慢性病、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或插管以及腹腔穿刺引流等11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分析显示科室、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慢性病、气管切开或插管和腹腔穿刺引流等7项因素,其中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和腹腔穿刺引流3项呈负相关(OR1)。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慢性病、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或插管和腹腔穿刺引流等有关,需加强内科病房以及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尽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各类插管患者继续执行有效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观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82例、非感染组118例。收集两组病历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糖尿病史、慢性支气管炎史、低蛋白血症史)、脑出血部位、格拉斯哥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使用呼吸机、鼻饲、吸痰、持续颅内高压、假性延髓性麻痹。对感染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感染组有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糖尿病史、慢性支气管炎史、低蛋白血症史、脑出血部位(脑室)、使用呼吸机、鼻饲、吸痰、持续颅内高压、假性延髓性麻痹的比例(54.88%、10.98%、24.39%、15.85%、8.54%、43.90%、26.83%、29.27%、65.85%、31.71%、26.83%)高于未感染组(37.29%、2.54%、11.86%、3.39%、0.85%、23.73%、10.17%、15.25%、50.85%、17.80%、13.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经护理干预3个月后,病情均稳定,无一例发生呛咳,病情好转78例,死亡4例。结论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有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糖尿病史、慢性支气管炎史、低蛋白血症史、脑出血部位(脑室)、使用呼吸机、鼻饲、吸痰、持续颅内高压、假性延髓性麻痹;护理干预对控制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感染的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本院就诊的全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95例中选取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34例,以及未并发任何感染患者131例纳入此次研究,合计265例患者(并发肺部意外其他器官系统感染者30例,不符合研究纳入排除标准,予以排除)。研究收集受试对象基本情况信息以及潜在影响出现肺感染的因素信息。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数据。研究首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感染(134例)患者的病原学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病原学分布特征。同时研究对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感染(134例)和未并发任何感染患者(131例)相关情况,探索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研究检出菌株共149株,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更高(97/149,65.10%),革兰阳性菌50株(50/149,33.56%),其他(真菌等)2株(2/149,1.34%)。革兰阴性菌中菌种包含:鲍曼不动杆菌(53/149,35.57%)、肺炎克雷伯菌(25/14...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调查792例住院ITP患者,有93例发生医院感染(11.7%);对其年龄、住院天数、激素使用、侵入性治疗、合并其他疾病、贫血、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ITP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因素与年龄、住院天数、激素使用、侵入性治疗、合并其他疾病及贫血呈正相关;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病原体多分布于痰液和血液. 结论 ITP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易感因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院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19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的37例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195例老年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7例,感染率为18.97%,感染标本来源以痰液和血液为主,分别占35.14%、27.03%;共检出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7株占62.79%,革兰阴性杆菌13株占30.23%,真菌3株占6.98%;年龄>70岁、有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放化疗、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患者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1.76%、72.50%、61.54%、32.18%、34.94%、62.16%、32.3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侵入性操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糖尿病是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而做好病房的消毒和预防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80例,发生肺部感染30例,调查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SPSSl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患者年龄≥60岁占83.3%、有吸烟史占33.3%、滥用抗菌药物占70.0%、侵入性操作占73.3%、并发高血压占70.0%、糖尿病占63.3%,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占66.7%;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基础疾病、滥用抗菌药物以及住院时间的延长均导致住院老年COPD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老年COP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同年龄≥60岁、基础疾病、滥用抗菌药物以及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