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顽固性慢性疼痛。电针可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不适,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性调控,其中中枢敏化机制又可细分为脊髓背角神经元相关机制、胶质细胞活化抑制机制、信号通路相关机制以及突触可塑机制。但当前大多数研究的结论尚未得到明确证实,今后可借助基因推敲或相关抑制剂来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验证作用机制。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2.
针刺尤其是电针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针刺介导的外周和中枢镇痛机制仍处于不断研究中。对相关研究及时进行综述,有利于更好地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本文从外周、脊髓和脊髓上水平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机制,主要包括外周炎性介导的免疫反应和伤害性感受器上的受体之间的神经免疫交互作用,脊髓神经递质、神经调质、胶质细胞、信号通路及其他相关活性分子等相互作用机制,和针刺对脊髓上水平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足三里是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疼痛使用最广泛的穴位,但其降低RA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尚未明确。针刺足三里以激活穴位处肥大细胞和PROKR2-Cre神经纤维为其始动环节,并涉及“神经-免疫”环路及自主神经介导的不同抗炎通路,如胆碱能抗炎通路和迷走-肾上腺轴抗炎通路。随后神经信号传入脊髓、脑水平,针刺足三里通过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而缓解中枢敏化,并能调节疼痛上下行传导系统及相关神经递质而快速镇痛。本文基于足三里解剖特点和穴位特性,探讨针刺足三里降低RA疼痛的机制,以期为足三里镇痛和RA治疗提供现代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针刺镇痛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针刺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是针刺镇痛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针刺镇痛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笔者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  相似文献   

6.
炎性痛是由外周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引起的疼痛。近10年来,关于针刺缓解炎症性疼痛机制的研究有了显著性进展。本研究从神经免疫交互的角度,在炎症局部和外周背根神经节(DRG)水平,总结针刺通过调节机体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改善炎性痛的镇痛机制。在炎症局部,针刺可通过调节组织的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及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促进阿片肽、大麻素与腺苷类等镇痛物质及其受体的活性,控制炎症级联反应及疼痛的神经传入,减轻炎性痛。在DRG水平,针刺能够通过抑制外周DRG神经元的过度兴奋、TRPV1信号通路的转导及其释放的P物质(SP)、P2X4受体、P2X7受体和酪氨酸羟化酶TH等,改善慢性炎症性疼痛。综上,本研究围绕针刺调节炎症局部与DRG神经-免疫互作改善炎性痛的镇痛机制角度展开论述,为改善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策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思路,也为基础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作为维持和平衡人体各项机能的重要生物网络,参与疼痛、情绪、学习记忆等多项生理功能,其中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包括Ⅰ型、Ⅱ型)在疼痛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中的重要靶点。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针刺可以分别激活大麻素Ⅰ型受体和Ⅱ型受体,参与到中枢痛觉信号和相关递质的传导以及外周与疼痛相关的炎性反应中,进而缓解模型动物的痛觉超敏。本文系统总结了上述机制在不同类型动物模型中的作用,以期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年(1993年至2022年)在针刺镇痛领域的立项资料,系统回顾针刺镇痛研究的热点和特点。结果显示,获资助的针刺镇痛相关研究共179项,大多数的研究聚焦在神经系统机制上,集中在神经通路、递质-受体、神经元、胶质细胞等4个研究方向,从中枢到外周的效应机制及多维度的调节作用,不断拓宽和完善针刺镇痛的科学内涵。其次为结缔组织系统相关的研究,另外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不同方向的研究均有涉及。针刺镇痛研究的常见病种为慢性痛、神经痛、偏头痛、疼痛伴负性情绪和内脏痛等。针刺镇痛研究需更全面系统,加强横向比较,进行长期追踪,以推进针灸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疼痛和炎性疾病是针灸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范畴,并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既往机制研究多集中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快速镇痛,针对慢性疼痛外周敏化的炎性反应机制研究甚少。本团队结合多年针刺穴位效应原理的前期基础、针刺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及关键响应递质,调节靶器官病网络,进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科学假说。团队建立了稳定的针刺足三里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效应平台;基于多时点、多位点、高通量检测NEI共有信号分子的多维数据及复杂网络分析,明确了针刺对机体NEI网络和下游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并计算分析出单核巨噬细胞为针刺效应的关键细胞;系统阐释了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结T细胞极化,调控靶器官M1/M2巨噬细胞极化,实现抗炎镇痛;发现针刺镇痛的新关键信号分子——趋化因子CXCL1,阐明了CXCL1/CXCR2脱敏介导的中枢镇痛新机制。本研究实现了从NEI网络视角挖掘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物质,揭示了针刺抗炎镇痛的新机制和提供了针刺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针刺的神经传导通路与机体痛觉传导通路基本相似,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推断这可能是针刺缓解疼痛的一种调节机制。本文总结了近五年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机制研究,从传导通路上分析得知针刺能激发神经元活性,改善周围神经的病理变化,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以缓解疼痛。此外,应用针刺或加用电针治疗痛症,能改善大脑内与疼痛相关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对镇痛起到一定的中枢调控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针刺能减少病变区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自噬和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这些反应之间常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缓解机体疼痛症状。然而,临床中针刺手法及辅助方法众多,治疗选取的相关穴位各异,根据疾病定位定性后选择最优组合方式是今后总结经验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TRPV1作为一种新型离子通道,在疼痛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型靶向镇痛药物开发遇到挑战,非药物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近年来,研究表明TRPV1受体与针刺镇痛疗效高度相关,TRPV1通过上调启动兴奋性p NR1-p Ca MKII通路介导针刺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而发挥针刺效应。对于各类疼痛,针刺的缓解机制主要以抑制外周、脊髓、中枢及内脏的TRPV1信号表达为主,类似于TRPV1拮抗剂作用。但对于炎性疼痛,针刺对不同脑区TRPV1的调节同时有拮抗和激动,而对于精神性疼痛,则以上调TRPV1信号为主。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有关疼痛和记忆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着较多的共同结构,构成疼痛网络核心的主要结构同样也是记忆网络的一部分。慢性疼痛反复发作导致外周异位冲动长期持续性兴奋,引起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长时程增强效应,即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疼痛记忆"。针刺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刺激躯体外周对脊髓背角、海马、扣带回等"疼痛记忆"相关区域产生镇痛作用,其机制包括阿片肽介导的镇痛效应、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等。本文就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国内外最新文献研究,对"疼痛记忆"的形成和针刺干预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变化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20年针刺治疗呼吸困难的相关研究及可能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从中枢和外周迷走神经、神经递质、呼吸肌功能和抗抑郁焦虑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显示针刺调控呼吸困难的中枢响应区域与针刺镇痛影响的区域相似,而针刺可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释放,以及对自主神经、杏仁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而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张吉  张宁 《中国针灸》2007,27(1):72-75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疼痛都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针刺是良好的镇痛疗法,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针刺并非只改善疼痛患者某一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对疼痛感觉、情绪、认知及社交等维度具有综合性影响。大脑是针刺镇痛过程中的最高级中枢,其中与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节有关的海马参与疼痛多维度的形成与调节。随着针刺镇痛的脑机制研究逐步深入,针刺通过多角度调控海马以镇痛的机制值得关注,并有望成为解开针刺镇痛脑机制奥秘的落脚点,因此本研究围绕海马在疼痛中的作用及其介导针刺镇痛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身心疾病,包括躯体痛觉异常、认知障碍、负性情绪等多个方面的改变,同时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的改变。本文将对慢性疼痛与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疼痛情感-认知调控网络以及中脑边缘奖赏网络的相关性,以及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疼痛情感-认知调控网络以及中脑边缘奖赏网络在慢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类疾病提供更优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疼痛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具有通过促进动机和学习来保护机体的特征。厌恶状态的缓解(包括疼痛的缓解)是有奖赏性质的。对疼痛的厌恶以及疼痛缓解获得的奖赏,都由具有奖赏/动机特性的中脑-边缘-皮层环路编码。本文综述了一些从动物模型以及人体神经影像研究获得的疼痛机制以及针刺对奖赏/动机环路影响的研究结果。此外,笔者还建议借助神经影像技术追踪介导针刺作用的大脑区域,并将脑奖赏/动机环路对针刺的反应作为一种镇痛功效判定的客观指标,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针刺改善慢性痛的中枢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244-247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顽固性的慢性疼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亦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我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手段,已经初步证实针刺主要是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抑制P物质含量、干扰腺苷代谢及调控嘌呤信号通路等来实现其镇痛作用。同时,临床研究中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疼痛、幻肢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带状疱疹后疼痛、三叉神经痛、腕管综合征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疼痛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疗效。该文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大鼠加压素和催产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俊 《针刺研究》1992,17(3):217-220
<正> 以往工作表明,中枢内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和催产素(oxytotin,OXT)对针刺镇痛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和AVP和OXT通过中枢内何种神经结构参与针刺镇痛,目前国内外报道尚不多。本工作采用核团微穿刺技术结合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针刺时大鼠中枢和血浆内AVP和OXT含量变化,探讨AVP和OXT参与针刺镇痛的神经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枢ACh参与针刺镇痛已被证明。为了探明外周ACh是否参与针刺镇痛和针刺信息的传人,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研究。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