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例1,男,70岁。患者主因间歇性胸骨后闷痛2个月入院。入院体检:心肺未见异常。心脏彩超: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次日患者在导管室经右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为:左主干体部局限性狭窄90%。间隔2日后家属要求行冠状动脉介入治  相似文献   

2.
报道采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辅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严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例19支血管,均获成功,提示本法不失为一种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复苏成功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3年3月于宝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240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7例,女性43例,根据其PCI前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及复苏是否成功分为未行心肺复苏组(195例)、复苏成功组(22例)和猝死组(23例)。复苏成功组和未行心肺复苏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收集入选患者病史、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标准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以及PCI术中的急救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室颤、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再住院、心力衰竭及死亡情况。结果与未行心肺复苏组比较,复苏成功组及猝死组年龄、合并脑梗死比例以及QT离散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未行心肺复苏组比较,复苏成功组合并高血脂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行心肺复苏组相比,复苏成功组除颤、使用升压药物以及应用抽吸导管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室颤、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行心肺复苏组再住院、死亡比例与复苏成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成功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未行心肺复苏组,9.1%vs.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生心脏骤停与年龄、高血脂、脑梗死、QT离散度关系密切,STEMI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行急诊PCI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的冠心病(CHD-SPV)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CH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部成功(10/10).术后所有CHD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减轻,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本资料提示在特殊临床情况下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CHD患者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绝大多数源于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形成血凝块,使冠脉的某一支或多支突然堵塞,使该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心肌坏死,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容易诱发心脏骤停。现报告成功抢救一例AMI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经心肺复苏后即行急诊冠脉内球囊扩张术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6.
右冠状动脉窦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14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42652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右冠状动脉窦内进行导管消融成功消除室性早搏。结论 :少部分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可行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7.
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它的发生与冠状动脉解剖特点和介入操作密切相关。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病研究所将其分为6型,用于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对于严重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应选择常规内支架置入治疗,内支架置入不成功,行心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反复发作时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残余狭窄小于10%,前向血流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3级为手术成功;随访6月,分析即时及远期效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所有病例均随访6月,其中,17例(15%)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3-6个月再发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或平板负荷试验提示心肌缺血,此17例均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罪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其余病例术后6个月内未再发心绞痛。随访期间无1例再发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高,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选取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患者45例,将心肺复苏成功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心肺复苏失败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有心脏病基础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到抢救时间5 min、使用肾上腺素和纳洛酮治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早实施抢救,采取正确方法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的成功率。方法 对 1 0 8例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 ;69例择期PTCA中 86处病变 ,60处成功 ,成功率 69 8%。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 77 8% ,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 46 9%。仅 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闭塞时间越长 ,PTCA成功率越低 ,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 ,提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43岁,因突发胸痛5 h入院。入院后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斑块形成,经给予抗血小板、调脂、降压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3个月后患者猝死。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患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肺功能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康复数据库中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行PCI术的ACS患者48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组,通过心肺运动负荷试验和6 min步行距离评估其心肺功能特点。结果:与STEMI组患者相比,NSTE-ACS组既往心绞痛病史的比例更多(62.9%vs. 23.1%,P=0.01),支架置入数更多(P=0.03),LVEF更高[(65.4±5.9)%vs.(57.4±5.6)%,P0.05],而STEMI组行急诊PCI以及室壁运动异常的比例均显著高于NSTE-ACS组(76.9%vs.零,P=0.00;84.6%vs. 28.6%,P=0.001)。STEMI组和NSTE-ACS组在心肺运动负荷试验各个指标以及6 min步行距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和NSTE-ACS组患者的峰值公斤耗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67.23±15.50)%和(68.74±11.57)%,提示ACS患者心肺耐力下降。两组患者的峰值负荷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66.54±14.23)%和(75.11±20.08)%,提示ACS患者运动能力减退。此外,NSTE-ACS组患者的峰值耗氧量、峰值负荷量均与6 min步行距离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2,P=0.01;r=0.45,P=0.004),而STEMI组患者上述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管是NSTE-ACS组还是STEMI组,其峰值耗氧量与LVEF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结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 PCI术后的ACS患者,不论是STEMI组还是NSTE-ACS组,均表现为心肺耐力和运动能力的下降。NSTE-ACS组患者的峰值耗氧量与6 min步行距离呈正相关。在临床上,特别是对于NSTE-ACS患者而言,6 min步行试验可能是一个有效便捷的评估手段,用以指导和制定心脏康复处方,以便更好地开展和推广心脏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运动耐量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华中阜外医院住院的成功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CPET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运动训练,共干预6个月。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运动耐量及心脏功能。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峰值代谢当量、ΔVO2/ΔWR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CPET评估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冠心病PCI后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致死性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致死性肺栓塞的患者,探讨其临床转归和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科6年来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观察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结果共7例患者(男5例,女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致死性肺栓塞;平均年龄(55.9±11.7)岁;其中单纯冠状动脉造影5例,介入治疗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冠状动脉介入术24 h 后下地时或排便时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经紧急心肺复苏,除颤后仍直接死亡3例,4例恢复呼吸心跳。恢复呼吸心跳患者均行溶栓治疗,最终脑死亡1例,好转后出院3例,该3例经过6个月~6年随访均症状稳定,无再发肺栓塞。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罕见,急性期预后极差,如果抢救成功,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肺水肿及心肺复苏后患者在机械通气支持下,紧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我院确诊AMI6例患者,其中4例合并严重肺水肿,2例经过心肺复苏后,6例均在机械通气支持下紧急行PCI。结果:6例PCI操作过程顺利,生命体征平稳,全部手术成功;术后逐步脱离呼吸机,病情恢复良好。结论:对AMI合并急性肺水肿,尤其是心肺复苏后,在呼吸机支持下行紧急PCI是可行的,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七氟醚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择期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七氟醚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8 h血气分析指标,计算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及氧合指数,术前及术后6、12、24、48 h抽血检测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8 h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高于术前,氧合指数低于术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2、4、8 h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水平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12、24、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1岁,临床诊断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17 730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窦内联合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推测室早可能起源于左室顶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用花椒与右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3年9月~2014年10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87例。调查患者食用花椒的频率,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食用花椒与右侧冠状动脉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不同的花椒食用频率以及不同的右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食用花椒与右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P<0.01,95%CI:-39.152,-22.790)。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食用花椒与右侧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59,P<0.01)。结论 食用花椒与右侧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可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成功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59例。入选标准:(1)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左前降支(LAD)或右冠状动脉(RCA)闭塞(排除回旋支闭塞患者);闭塞远端TIMI血流0~1级;(2)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闭塞;(3)PCI后残余狭窄<30%,TIMI血流2级判断为PCI成功;(4)术前行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提示存在闭  相似文献   

20.
国内动态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24:136-138.该文目的在于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并分析高血压合并RAS的影响因素。方法:高血压合并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57例,其中男性81例(5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