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Teach-back健康教育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Teach-back进行康复指导,包括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编写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健康手册并实施干预。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HSS膝关节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Teach-back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 将6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盐熨法,连续干预8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中文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及1周C-反应蛋白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期间观察组未发生水疱、皮肤破损等烫伤情况。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增加盐熨法,有利于患肢减痛消肿,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ERAS管理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干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视觉模拟评分(VAS)、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ZSAS)对满足入排标准的118例初次单侧TKA患者术前2周、手术当天和术后1、2、4、8、12周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logistic回归分析其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纳入标准:年龄>18岁;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排除标准: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或同期双侧TKA患者;术前2周规律服用安眠药者或有精神病史者。 结果TKA患者术前睡眠障碍(PSD)的发生率为53.4%,手术当天达87.3%,随后开始下降,术后2周又接近高峰,术后4周后快速下降。术后2周内各时间点PSQI、ESS得分比术前2周增加,术后4周后PSQI、ESS得分显著减少(t=7.136、5.269,均为P<0.001),且PSQI与ESS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380,P<0.001)。术后各时间点VAS得分比术前2周均减少,且PSQI与VAS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198,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疼痛、焦虑、抑郁是术后2周PSD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384,P=0.007;OR=1.260,P=0.038;OR=1.203,P=0.049]。 结论超过一半以上的TKA患者术前即已存在PSD,术后发生率更高,且可持续2周以上,疼痛、焦虑、抑郁情绪是PSD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69例,男73例,女296例,年龄60岁,ASAⅠ或Ⅱ级。诱导前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股神经阻滞,给予0.4%罗哌卡因25ml后置入连续股神经置管用于术后镇痛,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后3d内每天两次使用ICU专用谵妄评估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并记录术后非谵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是否发生谵妄分组,筛选出术后谵妄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术中使用静脉麻醉药物种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卒中、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肾功能异常,术前ASA分级;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总输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是否使用哌替啶。将所有观察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有62例患者(16.8%)在术后3d内发生谵妄。患者年龄增高(OR=2.116,P=0.035)、受教育程度低(OR=0.091,P0.001)、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12.500,P=0.002)、ASA分级(OR=22.333,P=0.005)、总输血量增加(OR=4.500,P0.001)以及术后使用哌替啶(OR=22.372,P=0.001)为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60岁以上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术前合并COPD、ASA分级、总输血量和术后使用哌替啶为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接受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了 2003年 3月~ 2005年 8月期间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均使用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的 40例 (40髋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女各 20例( 20膝),对其相关的临床因素用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平均年龄:男 72.6岁、女 70.8岁;病程:男 10.4年、女 9.7年;体重指数:男 26、女 2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男 17 d、女 18 d;止血带使用时间:男 104 min、女 94 min;引流量:男 806 mL、女 742 mL;术前、术后 1周、 2周和 1年的膝关节伸屈度数男分别为 7.0°~ 114.0°、 3.0°~ 91.0°、 0.4°~ 103.0°和 0~ 125.0°,女分别为 8.0°~ 111.0°、 2.0°~ 86.0°、 1.0°~ 98.0°和 0~ 122.0°;术前、术后 1周、 2周和 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男分别为 108°、 89°、 109°和 123°,女分别为 104°、 87°、 101°和 126°;术前和术后 1年的 HSS评分:男分别为 57、 89分,女分别为 53、 87分.两性别组各时间点的伸屈度数、活动范围及术前和术后 1年的 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同一患者术前和术后 1年的伸屈度数及 HSS评分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性别对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相关的疼痛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8)
目的探讨严格输血指征(Hb80 g/L)结合自体引流血回输的限制性输血在TKA患者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3-03—2014-12行单侧TKA的骨性关节炎120例,随机分为A组(Hb100 g/L时输血);B组(Hb80 g/L时输血);C组(Hb80 g/L时输血结合自体引流血回输)。观察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回输血量、输注异体血量和输血不良反应例数;术前、术后2 d、5 d、出院时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检测值。结果 C组回输引流血(330.5±61.4)ml,输异体血(70.0±195.1)ml,异体血输注率12.5%,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不良反应率与B组和A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对TKA患者是安全的,在达到预期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或杜绝了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10例,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及手术情况,分析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结果 68例(32.38%)发生术后恶心呕吐,其中35.29%发生在术后6h内,64.71%发生在术后6~24h。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症史和术前长时间禁食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需重点观察手术时间长、有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症史及术前长时间禁食患者,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关于肥胖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效果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深入研究了不同肥胖水平对TKA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共计纳入4个骨科中心633例行TKA的关节炎患者。根据BMI值分成5组,19%为正常体重(BMI25),32%为超重(25≤BMI≤29.9),27%为Ⅰ级肥胖(30≤BMI≤34.9),12%为Ⅱ级肥胖(35≤BMI≤39.9),9%为Ⅲ级肥胖(BMI≥40)。分别在TKA术后3、6、24个月评估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发现,BMI高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功能改 相似文献
9.
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65例病人随机分为髌骨置换组和不置换组。置换组均采用同一种膝关节假体系统,由同组医生完成,术前和随访时评价HSS评分、髌骨评分和髌骨适合角、髌骨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所有评价均采用双盲的方式。结果在HSS评分和髌骨评分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价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髌骨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置换组。结论对于骨关节炎病人,不置换和置换髌骨临床效果相当,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区别。但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更长。不论置换与否,手术时应注意对下肢力线的矫正。 相似文献
10.
11.
全髋置换术和初次全膝置换术后并发异位骨化(HO)的报道较多,尚无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研究报道。研究旨在确定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对1993年至1997年间15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中135例(女性72例,男性63例)进行了24~48个月(平均30个月)的随 相似文献
12.
《实用骨科杂志》2016,(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50例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综合措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价关节功能及疼痛的改善程度。结果患者术后平均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水平,同时,术后VAS评分低于术前。结论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未发生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盘型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初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月,本组应用深盘型垫片假体行TKA的76例(97膝)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2年,其中女65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5.8岁;选择男女共76名志愿者,年龄在18~42岁之间,平均30.5岁,随机左右膝。对比TKA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股骨后髁偏心距;对比TKA组与志愿者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TKA组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心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6.24±2.45)mm。志愿者组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10.87±1.49)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处理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二期翻修痊愈出院。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深盘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初期临床疗效满意;TKA组术后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后移距离较志愿者组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关节炎患者在进行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同时进行滑膜切除与否对临床评价结果和缩短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期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初期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90例,年龄21~80岁,分为两组:关节置换同时进行滑膜切除组(n=36)和置换时未进行滑膜切除组(n=54).治疗前后均采用AKSS评分评价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同时炎症反应持续期的长短及程度通过测定术前和术后1d,2、7、14周和30周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总白细胞数量(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以及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的变化来确定.[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0周两组患者AKSS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01)且两组间评分无显著差异,患者膝关节形态功能重建良好.术后1d两组患者血液中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升高,术后2周IL-6与CRP恢复到术前水平,而TNF-α缓慢降低直至术后30周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d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随后逐渐降低.与术前膝关节温度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分别变化了+2.9℃和+3.1℃,术后30周为+1.4℃和+1.8℃.在整个监察过程中,关节置换术中滑膜切除组和未切除组患者同期各项指标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且数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时进行滑膜切除与否对术后关节炎初期患者的临床评价结果和炎症持续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术后疗效显著,但有部分患者对术后疗效不满意,如何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影响患者TKA 术后满意度的因素有术前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围手术期镇痛与康复、术后膝关节功能等。近年研究表明,TKA术后疗效达到患者期望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减少能改善患者术后满意度。该文就近年TKA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综合方式随访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2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1例。2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规治疗护理、院内康复锻炼、电话随访、门诊复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建立微信朋友圈、网络平台,并增加3次家访。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2组患者进行膝关节评分(KSS)。术后12个月利用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评分和术后12个月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方式随访能有效提高单侧全膝关节置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功能恢复的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0例14个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功能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讨。10例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6.5°。平均HSS为82.8分。我们认为,要想获得全膝关节置换早期良好的功能结果,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掌握手术指征,术前对病变的膝关节有一定客观的评判;二是术者需具备一定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术中必须严格手术操作;三是术后合理使用CPM,术后三个月和半年期间,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