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相关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进行产后复查的妇女1 3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阴道分娩712例,剖宫产669例,专人询问并填写孕期及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9.38%)与剖宫产组(67.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7.56%)高于剖宫产组(61.73%)(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293例(21.22%),其中阴道分娩组157例(22.05%),剖宫产组136例(20.33%);产后SUI 133例(9.63%),其中阴道分娩组114例(16.01%),剖宫产组19例(2.84%),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分娩前体质量指数是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高危因素;剖宫产为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产后发生SUI的保护性因素;年龄为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控制孕期体重,给予孕产妇保护盆底功能充分的宣教,指导其进行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盆底功能的产科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分娩的产后自愿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4 142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盆底功能数据:Ⅰ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阴道静态压。分析产妇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初孕、是否初产、是否有流产史、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性别与盆底肌力、疲劳度、阴道静态压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岁,超重及肥胖、非初孕、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kg、顺产是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非初孕、超重、肥胖、新生儿体质量4 kg是影响盆底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消瘦、年龄≥25岁以及≥30岁是影响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尤其是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阴道静态压下降。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科因素主要有BMI、是否初孕、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及是否初产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孕期体育锻炼情况,探讨其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行产后6~8周检查且分娩单胎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盆底肌力检测。调查人口学特征、孕期体育锻炼情况,检测阴道动态压力和盆底肌力,并综合评估盆底肌力是否正常,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孕期体育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等的影响。结果:收集有效问卷873例,43.2%的产妇孕期进行体育锻炼,其中参加Kegel运动占22.3%,瑜伽占14.8%,孕妇保健操占12.0%,WAFF运动占1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保健操和Kegel运动能显著增加盆底肌力整体正常比例,包括阴道动态压力和I、II类肌纤维肌力正常比例(OR=2.37,95%CI 1.15~4.91和OR=2.35,95%CI 1.22~4.53);孕期WAFF运动能增加产妇盆底I、II类肌纤维肌力正常比例(OR=1.83,95%CI 1.13~2.95和OR=2.28,95%CI 1.38~3.78)。随着孕期体育锻炼种类的增加,产后盆底I类肌肌力正常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B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C组(产后操锻炼),各100例,对比三组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盆底(会阴)肌力测定分级、盆底肌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结果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FSF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A组的FSFI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和C组(P0. 05),A组的盆底肌动态压力测定值高于B组和C组(P0. 05)。结论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能改善盆底肌肌力、抗疲劳度,改善女性产后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使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训练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力水平,降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6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随访6个月,观察康复效果。结果 B组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效率、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A组,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中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后,可提升康复效果,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良好恢复,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 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 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 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 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例患者治疗后, 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因素,为其早期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浙江萧山医院分娩生产的530例产妇进行研究,其中初产妇339例,经产妇191例,将经产妇作为观察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产后50 d检查其盆底功能,分析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早期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28. 80%)明显高于对照组(15. 93%),且盆底肌力0级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孕前体质指数BMI (P=0. 017)、分娩方式(P=0. 015)以及二次生产时间间隔(P=0. 006)相关,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分娩方式(P=0. 021)、孕周(P=0. 004)相关;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18. 5 kg/m~2(OR=1. 456,95%CI 1. 163~3. 862)和BMI≥28. 0 kg/m~2(OR=2. 036,95%CI 1. 184~6. 038)、二次生产时间间隔≤3年(OR=2. 147,95%CI 1. 240~3. 589)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孕周≥40周(OR=2. 348,95%CI 1. 135~5. 567)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阴道分娩会显著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次妊娠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再次损伤率较高,且其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二次妊娠产妇妊娠期和围生期的健康宣教,产后尽早开展和重视盆底检查及康复,以减少PFD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生产并于产后6周内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510例初产妇以分娩方式分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以及以新生儿体重对产妇分组,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联合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统计疗效情况。结果新生儿正常体重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332、9.917,均P<0.01),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962、10.829,均P<0.01)。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相比,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83、0.472,均P>0.05)。采用Kegel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案对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400例)进行康复治疗后,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27.456、25.067,均P<0.001)。结论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无影响,新生儿体重影响产后盆底肌力。产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产后6~8周女性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产后6~8周在江宁区妇幼保健所行盆底肌肌力筛查的产妇2 311例,回顾性分析盆底肌肌力与产妇年龄、产次、产后体重指数(BMI)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产后6~8周女性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78.98%和79.29%。不同年龄、产次、产后BMI组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与巨大儿组比较,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组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情况,探讨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1日~2011年2月28日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产后6~8周、恶露干净的产妇,征得产妇同意后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检测盆底肌力、POP-Q数值。结果:共检测产妇1 831例,盆底浅层Ⅰ类肌力均值为(3.39±1.98)、Ⅱ类肌力均值为(2.78±1.43)、深层Ⅰ类肌力均值为(3.50±1.64)、Ⅱ类肌力均值为(2.97±1.32);盆腔器官脱垂861例,发生率为47.02%,其中阴道前壁脱垂479例(26.16%)、阴道后壁脱垂413例(22.56%)、子宫脱垂101例(5.15%)。结论:妊娠、分娩对妇女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盆底肌力水平,容易导致盆腔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女性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状况,探讨妊娠分娩损伤的主要肌群相关性和产后早期前腔室功能康复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9年2-11月407例产后女性早期盆底肌电生理检测数据(顺产247例、剖宫产160例),将检测数据分为正常组、Ⅰ类肌纤维损伤组、Ⅱ类肌纤维损伤组及混合损伤组4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异常率达72.67%,其中正常56例(13.8%),Ⅰ类肌纤维损伤95例(23.3%),Ⅱ类肌纤维损伤18例(4.4%),混合型238例(58.5%);顺产与剖宫产间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尿失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对肌力损害有影响,尤其对Ⅰ类肌纤维的损害较为严重,33.7%,对I和Ⅱ类肌纤维同时损害占23.1%;阴道压力值低则肌力降低;Ⅰ类肌纤维组和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肌纤维损害组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高;Ⅱ类肌纤维组和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数据显示Ⅱ类肌纤维损害组的产后检查天数偏晚。结论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会导致盆底肌力下降,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均受到损伤,Ⅰ类肌纤维损伤明显高于Ⅱ类肌纤维损伤,早期表现为盆底肌力松弛,收缩力及质量下降,阴道压力值下降。以盆底支持系统损伤为主,与前腔室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产生机制有显著相关性,可在其临床症状发生前被检测出,盆底肌电生理检测在前腔室功能康复及预防远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8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284例产妇资料,将产后实施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142例产妇纳入观察组,产后实施常规指导的142例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观察组盆底肌纤维(Ⅰ类、ⅡA类和ⅡB类)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平均肌力、肌电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盆底肌力分布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功能降低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产后6~8周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初产妇630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300例,阴道顺产组330例.应用手法检测和仪器检测两种评价产后盆底肌力功能.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类肌纤维受损327例(99.09%),Ⅱ类肌纤维受损328例(99.30%),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受损294例(98.00%),Ⅱ类肌纤维受损295例(98.30%),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4.153、5.787,均P<0.05).结论 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均有影响,就损伤程度而言,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的损伤程度更大,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损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第二产程时间对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于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进行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168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产程正常组(122例)和产程延长组(46例),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发生率与分级、盆底肌阴道压力、盆底肌力损伤和盆底肌肉疲劳度。应用线性相关分析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产程正常组产妇SUI和POP的发生率(5. 74%、6. 56%)低于产程延长组(15. 22%、19. 57%),产程延长组的盆底肌阴道压力低于产程正常组,肌力损伤的比例和盆底肌肉疲劳度高于产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产妇I类和II类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呈负相关(P 0. 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重和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二产程延长可降低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加重盆底肌纤维损伤和疲劳度,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37-73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并在产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性障碍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采用GRRUG法评估患者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肌纤维疲劳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的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促进产后盆腔肌肉功能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