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起搏技术多部位心脏起搏,如双心房起搏、双心室起搏、三心腔起搏及四心腔起搏等,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起搏适应症,本文就现代心脏起搏技术在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为心力衰竭和传导异常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心肌起搏来改善心脏功能。基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中有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常规双心室起搏无反应。因此,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等更接近生理性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运而生,此外,单纯左心室起搏和多点起搏技术等也是未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发展方向。现综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虽然心血管疾病诊疗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很多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命得到救治和延长,但另一方面造成越来越多的心脏疾病最终进展到心力衰竭(心衰)这一临床预后不佳的阶段.即使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中、重度心衰患者的年病死率也可达到30% ~ 60%.在此背景下,本世纪初诞生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技术,通过程序控制的双心室起搏,促进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缩,可明显改善适用人群的心衰症状,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中、重度慢性心衰患者的重要手段[1].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多位点起搏(MPP)的性能,并获得在中国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人群中MPP程控和使用的经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组、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观察性研究。在植入带有MPP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chronization therapy,CRT)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通过左右心室同时起搏的方法使双心室收缩恢复同步,从而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资料证实,CRT已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于心衰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大,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7.
多部位心脏起搏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随着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适应证也有了扩展,并非仅限于心动过缓。近年临床应用的多部位心脏起搏由于它具有恢复心房或心室电机械同步的作用,因而可用于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DCM)、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1理论基...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右室起搏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可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导致起搏介导的心肌病,增加心力衰竭住院率.希氏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方式,在维持心脏电及机械同步性方面具有优势.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起搏介导心肌病及需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可维持并改善心功能.目前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现综述该领域的进...  相似文献   

9.
双心室起搏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中远期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4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 ,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 2例、Ⅳ级 2例 ,均伴有心室内阻滞。其中 3例置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1例为四腔起搏。术后对心功能、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远达正侧位片等进行了 12~ 2 0个月的随访。所有双心室起搏器均一次性安置成功。随访资料显示 4例患者各房室内径 ,心胸比率缩小 ;心脏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等显著提高 ;二尖瓣返流、QRS波时限减少 ,NYHA分级提高到Ⅰ~Ⅱ级 ,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脏结构重塑时间发生在术后 6个月内 ,以后结构趋于稳定。 4例中 1例猝死 ,无一例因严重心衰而住院或死亡。结论 :双心室起搏能逆转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重塑 ,明显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心脏收缩失同步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通过起搏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电-机械收缩同步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传统CRT方法主要指双心室起搏。近年来传导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及左束支起搏,在改善及恢复患者的同步性方面也展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上述方法效果不理想时,梁延春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侧间隔部起搏联合冠状静脉起搏可进行CRT,其可作为CRT方法学的重要补充。现复习既往文献,对CRT方法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最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项成熟应用于临床进展期心力衰竭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心脏失同步患者治疗方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电机械失同步,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适时地将起搏患者右心室起搏系统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可以纠正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脏失同步,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研究发现这种起搏系统升级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升级右室起搏到双室起搏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起搏技术迅速发展和起搏治疗适应证不断扩大,起搏治疗患逐年增加。但起搏治疗后,患出现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或原有心衰加重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患血液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观察,为合理选择起搏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心脏起搏适应证(Ⅱa类)中。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7-12-2019-11有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12例,因CS电极植入失败或有备用插孔,所有患者均植入左束支电极。术后心室为单纯LBBP起搏。观察植入时LBBP和RV起搏参数,包括阈值、阻抗、感知,评价LBBP和RV的起搏参数;比较植入时LBBP、自身QRS、RV和BIV起搏的QRS时限。术前、术后检查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植入时LBBP与RV的起搏参数相当,LBBP起搏的QRS时限明显短于BIV(P0.05);LBBP纠正6例患者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LVEDD较术前明显缩小[(6.1±0.26) cm∶(5.7±0.25) cm,P0.05]。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38±3.0)%∶(44±2.8)%,P0.05],随访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以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为传统CRT治疗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心率变异性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无创性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HRV显著降低。通过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CRT)可提高大部分心衰患者的HRV,并通过对HRV长时程的监测,起到了评估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非药理学治疗的新方法。已经证实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以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心脏同步起搏联合心脏内复律除颤器治疗减少了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相关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显著改善心室不同步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1]。通过常规途径,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存在10%的失败率,且30%左右患者发生CRT无应答[2]。最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行CRT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冠状窦起搏替代方法。本文对经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行CRT的技术路径、优势和限制因素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风险。然而,BiVP-CRT手术仍面临着冠状窦插管失败、无理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高、电极脱位等技术难点。另外,多年来研究发现约30%~40%患者BiVP-CRT术后心功能无显著改善,即CRT无反应。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HBP是目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技术,但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特点以及起搏电极和工具的限制,HBP的临床应用很难普及。LBBAP是国内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新术式,能够克服HBP的临床应用限制,获得HBP相似的生理性起搏效果。LBBAP根据有无左束支夺获进一步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2种起搏术式均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缩窄QRS波。LBBAP起搏参数稳定可靠,远期失夺获风险小,展现了...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演进,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升高趋势,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1]。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较常发生的并发症,对于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若能及时有效地纠正心室率,提高双心室起搏比例,然后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2]。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