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愈加受到重视.心室率控制仍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在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选择上,心室率控制仍不可替代.目前认为,在房颤患者中,射血分数减低心衰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作为常见的心室率控制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各...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心衰)伴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时,心率控制是必要且基本的治疗目标之一。目前常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的心室率控制的药物在多种情况下使用受到限制。起搏电流(If电流)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目前被批准用于窦性心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室率控制未达标或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的慢性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或心绞痛患者。既往认为在心衰合并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使用伊伐布雷定是无效的,但近期研究表明If电流在左心房、房室结和肺静脉中均有分布,且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发挥作用。现对伊伐布雷定在心衰合并非阵发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64例),静脉注射胺碘酮联合西地兰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的方法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1966~2009年)、ScienceDirect(1966~2009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1980~2009年)、Google学术网站,纳入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以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进行心室率控制(室率组)或节律控制(节律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4个随机对照研究2486例患者入选。Meta分析结果显示,节律组与室率组全因病死率、心血管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室率组的全因住院率低于节律组(OR=0.79,95% CI:0.66~0.94)。结论对于房颤合并心衰并以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且增加住院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与西地兰行静脉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数字随机自2012年6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心脏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胺碘酮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于同期患者中以同样方法另抽取出50例患者作为西地兰组,给予静脉注射西地兰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心室率控制、房颤转为窦性心律以及死亡例数。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心室率控制、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胺碘酮组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2.0%;西地兰组死亡3例,死亡率6.0%。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行以胺碘酮与西地兰进行静脉注射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胺碘酮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21世纪最难攻克的两大心血管疾病,二者常互为因果,形成恶 性循环,并发心衰和房颤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预后更差。中国心衰注册研究显示,住院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 高达24.4%,房颤的发生率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相关,分级加重时房颤患病率上升。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的基本治疗策略是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及血栓预防治疗。文章对心衰合并房 颤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21世纪最难攻克的两大心血管疾病,二者常互为因果,形成恶
性循环,并发心衰和房颤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预后更差。中国心衰注册研究显示,住院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
高达24.4%,房颤的发生率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相关,分级加重时房颤患病率上升。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的基本治疗策略是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及血栓预防治疗。文章对心衰合并房
颤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房颤患者需要个体化的诊断及治疗,控制心室率是目前房颤管理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文章结合指南以及文献从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两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房颤心室率控制策略的常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律率治疗包括房颤的心室率控制,房颤的转复,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等三方面,涉及药物及非药物两大类的治疗。尽管律率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姑息性缓解症状的治疗,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控制心室率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室率控制包括药物和消融两方面的治疗。1.1急性期心室率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NKI、VIP和Wanfang等数据库,时限是从建库至2020年10月21日.获取艾司洛尔和胺碘酮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衰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主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一些并发症,从而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外科手术解决了部分房颤的治疗问题,但目前仍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故药物治疗仍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法。确诊为房颤患者应初步评估,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1心房颤动短期快速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短期迅速控制心室率是指突然房颤的心室率…  相似文献   

13.
治疗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可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策略,对于慢性房颤,指南推荐控制心室率,对心室率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使用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尽管有一些心脏以外的不良反应,但是在房颤的节律控制和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均有重要应用。临床研究显示,胺碘酮比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常用。  相似文献   

14.
控制心室率往往是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法。指南推荐严格心室率控制,但却缺乏相应的循证证据。VanGelder等进行宽松心室率控制与严格心室率控制在预防永久性房颤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对比研究。614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年龄(68±8)岁]随机分为接受宽松心室率控制(静息心率〈110次/min)或严格心室率控制策略(静息心率〈80次/min,中度的运动时心率〈110次/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快速型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利尿、扩管、地高辛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心室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在减慢心室率、改善心功能和提高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控制心衰。快速型房颤患者可改善其心室率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室率控制对预防快速房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对98例快速房颤患者予初始剂量美托洛尔12.5 mg,2次/d,逐渐加量至目标心率(75±5)次/min并维持1 a,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治疗前和治疗达到目标心率维持1 a时分别用免疫比浊法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用彩超机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各心腔舒张末期内径值.结果 快速房颤患者心室率得到控制后,BNP明显降低、CRP明显降低(P<0.01),左、右心房及心室均明显缩小(P<0.05),EF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 通过控制心室率能预防快速房颤患者心肌重构、心衰,明显降低参与血栓形成的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但是,6年前AFFIRM试验显示房颤的治疗选择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一时间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对AFFIRM研究深入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停用抗凝药物降低了从窦性心律中的获益,窦性心律仍是死亡率的独立相关因素.AFFIRM试验的结果再次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此后制定的房颤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都是以个体化的抗凝治疗为基础.那么,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前提下,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孰优孰劣呢?而以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手段又将会怎样影响房颤的治疗策略呢?  相似文献   

18.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353-35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致命性特点 ,但房颤患者可以有各种临床症状 ,生活质量下降 ,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此外对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的副作用 ,也增加对房颤患者的危害。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策略包括①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或诱因进行治疗 ;②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窦律 ,节律控制 ) ;③控制房颤时心室率 (心室率控制 ) ;④抗凝治疗预防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针对心律不整齐的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究竟哪一个更优 ?作为首选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控制房颤心室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不规则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目前的房颤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和预防栓塞性事件。所谓室率控制即允许房颤存在的同时减慢心室率。房颤的最佳心室率值尚未明确,静息时60~80/min,运动时90~115/min,可大致认为心室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以下简要综述控制室率的方法。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室率控制方法是药物治疗,包括几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地高辛、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演进,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升高趋势,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1]。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较常发生的并发症,对于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若能及时有效地纠正心室率,提高双心室起搏比例,然后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2]。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