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RWS)条件下ⅠA1(LVSI+)~ⅡA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筛选接受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ⅠA1(LVSI+)~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采用RWS及倾向评分匹配(PSM1∶1)的方法,通过K-M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经初步筛选纳入ⅠA1(LVSI+)~ⅡA1期子宫颈癌14 445例,其中腹腔镜组4977例,开腹组9468例;匹配前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 89.90%vs. 91.40%,P=0.388),但腹腔镜组5年无瘤生存率(DFS)低于开腹组(DFS:85.10%vs. 87.60%,P0.001),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53,95%CI 1.078~1.455,P=0.003;HR=1.355,95%CI 1.213~1.514,P0.001);1∶1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4959例,腹腔镜组5年OS、DFS均低于开腹组(OS:89.70%vs. 92.10%,P=0.030;DFS:84.90%vs. 88.40%,P0.001),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00,95%CI 1.096~1.542,P=0.003;HR=1.373,95%CI 1.209~1.560,P0.001)。(2)进一步限定行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术的病例共13 431例,其中腹腔镜组4750例,开腹组8681例;匹配前两组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 89.90%vs. 91.30%,P=0.370),但是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DFS:85.10%vs. 87.60%,P=0.001),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39,95%CI 1.062~1.445,P=0.006;HR=1.349,95%CI 1.204~1.512,P0.001);1∶1匹配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纳入4732例,腹腔镜组5年OS、DFS均低于开腹组(OS:89.90%vs.92.30%,P=0.017;DFS:84.80%vs. 88.40%,P0.001),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2,95%CI 1.084~1.539,P=0.004;HR=1.352,95%CI1.186~1.541,P0.001)。结论 RWS条件下从手术途径方面进行多层次对比分析发现,ⅠA1(LVSI+)~ⅡA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均低于开腹组,腹腔镜手术是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应用真实世界及1∶2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比较匹配前后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将10 821例符合初始入组条件的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病例分为腹腔镜组3950例、开腹组6871例,匹配前两组患者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7%vs. 92.5%,P=0.325);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6.1%vs. 88.9%,P=0.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215,95%CI 1.016~1.452,P=0.033;DFS:HR=1.132,95%CI 1.176~1.531,P0.001)。因两组年龄、组织学类型、分期及术后病理中高危因素等存在差异,再行1∶2倾向评分匹配后发现,腹腔镜组(2341例)5年OS与开腹组(468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9%vs.92.0%,P=0.267),但腹腔镜组5年DFS仍低于开腹组(84.7%vs. 88.0%,P0.001),且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11,95%CI 1.119~1.535,P=0.001)。(2)限定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术为进一步入组条件,入组腹腔镜组3792例、开腹组6370例,匹配前两组患者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0%vs.92.3%,P=0.501),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5.9%vs. 88.7%,P=0.00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28,95%CI 1.161~1.519,P0.001)。行1∶2匹配后腹腔镜组(2117例)与开腹组(4234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 92.1%,P=0.224),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3.3%vs. 88.5%,P0.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07,95%CI 1.195~1.658,P0.001)。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经分层分析,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组5年OS与开腹组无差异,但5年DFS低于开腹组,且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中国ⅡA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ⅡA1期子宫颈癌3273例,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和倾向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5年总体生存率(OS)和5年无病生存率(DFS)的差异。结果 (1)初始入组条件下的真实世界数据中,ⅡA1期子宫颈癌共3273例,腹腔镜组911例,开腹组2362例,匹配前,腹腔镜组的5年OS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87.1%,P=0.303),但5年DFS低于开腹组(78.6%vs. 82.9%,P=0.014);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P=0.433;DFS:P=0.054)。1∶2 PSM匹配后,腹腔镜组891例,开腹组1650例,腹腔镜组的5年OS和DFS均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84.2%vs.86.7%,P=0.569;DFS:78.8%vs. 82.0%,P=0.090);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P=0.668;DFS:P=0.172)。(2)进一步限定行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术的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共3020例,腹腔镜组888例,开腹组2132例,匹配前,腹腔镜组的5年OS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0%vs.87.8%,P=0.198),但5年DFS低于开腹组(78.6%vs. 83.5%,P=0.010);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63,95%CI 1.019~1.566,P=0.033)。1∶2 PSM匹配后,腹腔镜组843例,开腹组1510例,腹腔镜组的5年OS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9%vs. 88.1%,P=0.083),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79.0%vs. 83.6%,P=0.019),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5,95%CI 1.025~1.636,P=0.030)。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中,ⅡA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与开腹手术未见差异;但在规范术式条件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中国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纳入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病例,在真实世界及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条件下比较两种手术途径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从数据库中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全部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病例8490例,其中腹腔镜组3247例,开腹组5243例。匹配前两组5年OS无差异,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8.3%vs. 90.5%,P=0.008),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危险比)=1.329,95%CI 1.129~1.564,P=0.001]。经1∶1 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3077例,两组5年OS无差异,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7.9%vs. 90.6%,P=0.01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HR=1.277,95%CI 1.062~1.535,P=0.009)。(2)进一步纳入术式为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术的病例,共7952例(腹腔镜组3115例,开腹组4837例)。匹配前两组5年OS无差异,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7.9%vs. 90.3%,P=0.01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26,95%CI 1.123~1.567,P=0.001)。1∶1 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2957例,两组5年OS无差异,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8.4%vs. 90.7%,P=0.03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67,95%CI 1.048~1.532,P=0.015)。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下,经多层次分析显示,对于中国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与更高的复发/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分析接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ⅡA2期子宫颈癌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筛选接受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采用真实世界研究及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通过K-M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对两组的长期肿瘤学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初步筛选纳入ⅡA2期子宫颈癌1575例,腹腔镜组394例,开腹组1181例。匹配前,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总生存率(OS)和5年无瘤生存率(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75.48%vs. 83.33%,P=0.505;DFS:78.02%vs. 78.76%,P=0.578);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并非患者死亡或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1∶2 PSM匹配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纳入389例和744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5年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75.62%vs. 83.79%,P=0.612;DFS:78.52%vs. 79.25%,P=0.772);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并非患者死亡或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2)进一步限制纳入手术类型为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的病例后,腹腔镜组379例,开腹组1067例。匹配前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5年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77.11%vs. 84.53%,P=0.573;DFS:79.02%vs. 79.81%,P=0.585),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并非患者死亡或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1∶2 PSM匹配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纳入371例和713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5年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77.27%vs. 86.00%,P=0.382;DFS:79.48%vs. 81.89%,P=0.365);Cox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并非子宫颈癌患者死亡以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结论从手术途径方面进行多层次对比分析显示,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长期肿瘤学结局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中国子宫颈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数据库,采用真实世界研究及倾向评分匹配(1:1)的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入组条件下2009-2016年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长期肿瘤学结局。结果(1)初始入组全部子宫颈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20 206例患者,平均年龄(48.31±9.39)岁,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腹腔镜组vs.开腹组:30个月vs.48个月)。匹配前,腹腔镜组(n=6790)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与开腹组(n=13 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88.7%vs.89.6%,P=0.289;DFS:84.0%vs.85.1%,P=0.234),但Cox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67,95%CI 1.069~1.276,P=0.001);匹配后两组各纳入6212例,腹腔镜组5年OS、DFS均低于开腹组(OS:89.4%vs.92.0%,P=0.013;DFS:84.7%vs.88.0%.P0.001),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215,95%CI 1.045~1.412,P=0.011;DFS:HR=1.314,95%CI 1.174~1.470,P0.001)。(2)进一步入组行腹腔镜或开腹QM-B/C型子宫切除术的17 580例患者,匹配前腹腔镜组(5940例)与开腹组(11 640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7%vs.89.6%,P=0.582),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3.3%vs.85.1%,P=0.030),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97,95%CI 1.091~1.314,P0.001);匹配后两组各纳入5674例,腹腔镜组5年OS、DFS均低于开腹组(OS:89.0%vs.91.1%,P=0.044:DFS:83.7%vs.87.0%,P0.001),Cox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7,95%CI 1.157~1.453,P 0.001)。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多层次分析显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5年OS、DFS均低于开腹手术者,腹腔镜手术是子宫颈癌患者较低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大数据探讨中国ⅠB2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差异。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国内部分地区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病例,通过真实世界研究(RWS)和倾向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分析2种手术途径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差异。结果 (1)初始入组共纳入2176例病例,其中腹腔镜组646例,开腹组1530例。匹配前两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5%vs. 88.4%,P=0.060),但5年DFS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77.6%vs. 83.9%,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5年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398,95%CI 1.029~1.898,P=0.032;DFS:HR=1.540,95%CI 1.220~1.943,P0.001)。1∶2 PSM匹配后共纳入1575例病例,其中腹腔镜组525例,开腹组1050例;腹腔镜组的5年OS和DFS均低于开腹组(OS:82.4%vs. 89.2%,P=0.042;DFS:77.6%vs. 85.0%,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5年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457,95%CI 1.022~2.077,P=0.037;DFS:HR=1.569,95%CI 1.198~2.054,P=0.001)。(2)进一步限定手术类型为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为纳入条件,共入组2066例病例,其中腹腔镜组627例,开腹组1439例;匹配前两组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1%vs. 88.2%,P=0.056),但5年DFS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77.5%vs. 83.6%,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5年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421,95%CI 1.044~1.935,P=0.025;DFS:HR=1.529,95%CI 1.207~1.938,P0.001)。1∶2 PSM匹配后共纳入1470例病例,其中腹腔镜组490例,开腹组980例;两组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2%vs. 88.8%,P=0.126),但5年DFS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77.5%vs. 84.7%,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腹腔镜手术仅是患者5年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75,95%CI 1.191~2.081,P=0.001)。结论ⅠB2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具有更低的DFS,腹腔镜手术是该期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ⅡA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的肿瘤学结局及严重并发症。方法 该研究是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4年至2016年在中国大陆37家医院行腹腔镜或开腹QM-B或QM-C型子宫切除的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组的肿瘤学结局及严重并发症。结果 从46 313例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按入组和排除标准纳入4 689例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其中有生存结局的3 595例。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显示腹腔镜组(n=936) 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低于开腹组(n=2 659)(总体生存率:80.8%vs 88.2%,P=0.022;无瘤生存率:77.8%vs 81.8%,P=0.009),两组1∶2倾向评分匹配后的结果与真实世界数据相符。严重并发症分析时纳入4 689例ⅡA1期子宫颈癌,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显示腹腔镜组(n=1 187)的总严重并发症(5.6%vs 2.5%,P<0.001)明显多于开腹组(n=3 502)。分类分析显示腹腔镜组术中严重并发症(P<0.001)及术后严重并发症(P<0.001)明显多于开腹组,两组手术部位...  相似文献   

9.
2018年10月31日是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一个“转折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在线发表了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Approach to Cervical Cancer,LAC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结果[1]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结果[2],两者都认为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早期子宫颈癌微创手术病死率、复发率均较高,而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较低。这颠覆了腹腔镜手术既往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地位,也为妇科内镜界敲响了警钟。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0.
        2018年10月31日是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一个“转折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在线发表了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Approach to Cervical Cancer,LAC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结果[1]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结果[2],两者都认为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早期子宫颈癌微创手术病死率、复发率均较高,而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较低。这颠覆了腹腔镜手术既往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地位,也为妇科内镜界敲响了警钟。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行腹腔镜QM-C1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ⅠA1~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结局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QM-C1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09例ⅠA1~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妇科肿瘤医生主刀完成。分析109例患者的病理特征和生存结局,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探索预后影响因素,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再次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2008—2013年期间35例(32.1%),2014—2019年期间74例(67.9%)。在2008—2013年期间和2014—2019年期间所有患者的5年累积总生存率和5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4%vs. 93.8%)及(80.0%vs. 9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就5年累积总生存率而言,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参考类别:鳞癌(P=0.003)、腺鳞癌(P=0.001,HR=28.929,95%CI 4.180~200.203)]、分期[以ⅡA1期为参考类别:ⅠB1期(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中假性脉管浸润(PVI)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行手术治疗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共183例。分为腹腔镜组80例(43.7%),开腹组103例(56.3%)。由1名有经验的病理医生对所有病理切片重新阅读,比较两组PVI的发生率,并分析PVI发生的相关因素、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183例子宫颈癌患者中,PVI共33例(18.0%),腹腔镜组中PVI的发生率(26.3%,21/80)明显高于开腹组(11.7%,12/103)(P=0.011)。单因素分析显示,PVI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P=0.00)、手术方式(P=0.011)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P=0.000)及腹腔镜手术(P=0.005)增加PVI发生风险。PV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90.9%)和总生存率(93.9%)均高于PVI阴性患者(84.0%、87.3%),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PVI错误判读为LVSI,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接受了不必要的辅助治疗。结论对于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PVI发生率高于开腹手术;PVI误诊为LVSI可能会增加术后不必要的辅助治疗,但目前尚不能证明PVI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一个综合、简易、有效的复发风险预测评分表以评估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行子宫颈癌根治术的ⅠA2~ⅡA2期患者1193例作为建模队列。2016年2~6月收治患者287例作为验证队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复发风险预测评分表。根据所建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界值(cut-off值)及评分大小将评分表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在验证队列中应用所建评分表,评判其可重复性。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肿瘤直径≥4 cm(OR 3.061,95%CI 1.123~8.347),浸润深度≥1/2(OR 2.565,95%CI 1.233~5.333),淋巴结转移(OR 2.919,95%CI 1.610~5.294),除鳞癌、腺癌的其他组织学类型(OR 3.297,95%CI 1.023~10.634),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纳入以上4个独立危险因素入子宫颈癌复发风险预测评分表,该评分表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749,95%CI 0.687~0.811),拟合优度一致性较高(χ~2=0.386,P0.05)。评分表分层情况为低危(0~16分)、中危(16~31分)、高危(31~43分),经χ~2检验三层之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10,P0.05)。③经验证评分表与建模队列ROC曲线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16,P0.05),其拟合优度一致性较高(χ~2=3.038,P0.05),具有一定可重复性。结论:该研究构建的简易评分表可较准确预测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与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贫血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4例FIGO分期ⅠB~ⅡA期的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将患者分为贫血组(HB<110g/L)和非贫血组(HB≥110g/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作相关生存分析。结果 99例(21.8%)子宫颈癌患者术前伴有贫血。贫血与FIGO分期晚(P=0.001)、肿瘤大于4cm(P<0.001)、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P=0.028)、宫旁浸润(P=0.030)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均显著相关,并且是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和88%(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贫血(P=0.027)、LVSI(P=0.002)和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是早期子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贫血与ⅠB~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且预示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A2~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主骶韧带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5家医院2004-2014年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切除术的298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855例符合纳入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率(3.86%)明显低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1.05%)。(2)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主骶韧带浸润呈正相关(r=0.254,P=0.000),盆腔淋巴结阳性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主骶韧带浸润率(13.9%)明显高于盆腔淋巴结阴性者(1.3%)(χ2=55.147,P=0.000)。(3)盆腔淋巴结转移预测主骶韧带浸润灵敏度72.7%、特异度81.0%、阳性预测值13.3%、阴性预测值98.5%。(4)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不同(0、1、2、≥3个),主骶韧带整体浸润率明显不同(P=0.000),随着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主骶韧带浸润率明显增高。(5)主骶韧带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同侧性趋势(χ2=31.220,P=0.000)。结论ⅠA2~ⅡA2期宫颈癌主骶韧带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和有同侧转移的趋势,盆腔淋巴结转移对主骶韧带浸润具有阴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b期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综合治疗的方式和预后。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1~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2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放疗加化疗组(107例)、放疗组(45例)、化疗组(22例)和无辅助治疗组(41例)。通过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预后及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7%、53.5%、47.4%和36.0%,放疗加化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无辅助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化疗组、放疗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0和0.159)。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分别为7.5%、22.7%、26.7%和34.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8%、18.2%、15.6%和22.0%,复发合并转移率分别为4.7%、0、4.4%和7.3%。放疗加化疗组盆腔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远处转移率、复发合并转移率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550例Ⅰ~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64例宫颈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92.2%,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51.6%(P0.05)。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宫颈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脉管间隙浸润相关(P0.05);宫旁组织浸润、转移淋巴结部位、阴道切缘状况、转移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组数,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宫颈深间质浸润(P=0.001)和脉管间隙浸润(P=0.000)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P=0.000)是影响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是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介入化疗对ⅠB2~ⅡA2期宫颈癌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早期巨块型宫颈鳞癌9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术前行介入化疗栓塞术,术后根据瘤体形态学变化,评价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并于术后14天行宫颈癌根治术;对照组45例行单纯性宫颈癌根治术。用3年时间随访90例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用χ2检验分析统计患者资料。结果:研究组介入术后肿瘤体积均缩小,部分完全缓解,短期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82.22%。术后病理结果:研究组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脉管侵犯、宫颈深肌层侵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年期间,研究组肿瘤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3年生存率两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早期巨块型宫颈癌术前行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变组织的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疗效较肯定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同步放化疗与广泛子宫切除+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同步放化疗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在行系统淋巴结切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治疗(放化疗组);25例患者在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继续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行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手术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情况和安全性。结果:44例患者中7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月(4~90月)。放化疗组中,1例(1/15,6.7%)复发并死亡;根治手术组中,7例(7/22,31.8%)复发,3例(3/22,13.6%)死亡。放化疗组和根治手术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49月(95%CI 29.216~68.784)、20月(95%CI17.682~22.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放化疗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4%,根治手术组为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1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发生Ⅲ~Ⅳ度不良反应放化疗组4例(26.7%),根治手术组7例(3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结论: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行系统淋巴结切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与在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继续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相比,安全性相当,而预后和生存结果似乎更好,但尚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及ⅡA2期)不同治疗模式的毒性反应及预后。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9例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入组,其中同期放化疗组(A组)49例,根治性手术组(B组)58例,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组(C组)6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95.9% vs 75.9% vs 98.4%,P0.001)、骨髓抑制发生率(71.4% vs 56.9% vs 77.4%,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损害发生率(8.2% vs 8.6% vs 14.5%,P=0.462)、肾功能损害发生率(4.1% vs 0.0% vs 1.6%,P=0.2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度胃肠道反应发生率(8.2% vs 6.9% vs 8.1%,P=0.961)、3-4度骨髓抑制发生率(32.7% vs 19.0% vs 14.5%,P=0.059)、3~4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2.0% vs 0% vs 3.2%,P=0.4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出现3~4度肾功能损害。A组、B组、C组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3%、87.0%、8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3)。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三种治疗模式严重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对阴道功能及卵巢功能保留的意愿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