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脉与脏腑相关是指经脉(穴)与脏腑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经络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枢·海论》篇强调:“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经脉(穴)与脏腑密切相关。经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建军  程凯 《中国针灸》2001,21(6):347-349
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原穴和脏腑的相关性。发现五脏原公安部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但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原穴与六腑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就六原穴与六腑下合穴而言,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突出,因此,将六腑之原穴作为六腑的代表穴位有等商榷。  相似文献   

4.
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关于其机制的研究是经久不衰的热点.原穴作为特定穴之一,为经脉中脏腑原气循行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故其与经脉、脏腑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文章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整理,分别总结了原穴与相应脏腑对应关系的形成过程、原穴与脏腑原气的关系以及原穴与脏腑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而分析从原穴角...  相似文献   

5.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指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或躯体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就近5年"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祖国医学的理论核心,经脉与脏腑的复杂联系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分析、总结相关文献,从实验研究与机理研究等方面对经脉和脏腑的联系及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关于经络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逸平 《针刺研究》2006,31(6):327-328
值此《针刺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我个人和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以及全省针灸界科研、医疗、教学人员的名义,向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你们为提高和弘扬中医药瑰宝———针灸的科学价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你们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入手,分析了心与小肠的脏腑联系,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经联系,以及心与躯体部位(穴位)、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组织联系等表里关系,阐释了其表里关系的内在机制,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心的表里关系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微透析是生物化学领域一种崭新的活体局部连续采样分析技术,一经问世便被迅速运用于生命科学的各科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在中医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拓展应用提出设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沈雪勇  刘西娟 《中医杂志》2000,41(6):379-379
十二经脉均左右对称分布,但十二经脉所属的脏腑并不都对称地位于胸腹腔内,这些不对称脏腑所属的经脉如何联系?笔者以为,不同侧的脏腑经脉之间应有联系,其理由及联系途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 两侧经穴对单一脏器均具调治作用。单一脏腑病变可反应于两侧经脉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两侧经穴对其所属脏腑的功能均有影响。单侧取穴时,可以取相应脏腑同侧的经穴,也可以取其对侧的经穴,两侧经穴也可以轮番使用。针灸经穴后疗效的产生,可能是通过整体功能的调节而间接地影响相应脏腑  相似文献   

11.
以《黄帝内经》所载相关原文为主,对标本、根结、气街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经脉脏腑相关中的实际意义。标本、根结、气街分别代表了不同形式的体表内脏相关规律,是经脉-脏腑上下、内外及纵横多向联系的基础。这一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探索经脉脏腑相关的实质,也可为临床取穴诊治脏腑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脉和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祖国医学十分重视经脉-脏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但现代经络研究中对此重视不够,直至近年来,许多学者才逐步认识到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明朗。作者认为,应从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的研究、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有望找到经络理论研究的突破口,阐明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郄穴.自《针灸甲乙经》明确十六郄穴的名称,厘定其具体定位,详论其针灸法,阐明其主治病症以后,临床多应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症,主要体现在"阳经郄穴多治痛,阴经郄穴多治血",近人则常用于急症.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多年,运用郄穴治疗多种经脉和脏腑的顽固性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常获良效,现结合临床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时辰与脏腑经脉的配属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列举了五个时段配五脏、四个时段配五脏、十二时辰配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时辰与六经等几种常见的配属关系,并且着重从理论方面分析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分歧,探讨了某些配属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经穴/经脉-脏腑相关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1)穴位"活动论",2)一穴对多脏器作用的规律,3)多穴/多经对一脏的影响,4)内脏疾病在体表经穴/经脉的特异反应,5)穴位注射药物的疗效优于肌肉注射,6)针刺对内脏细胞已知的特定蛋白表达的影响,7)针刺对相关脏器全基因/全蛋白表达/磷酸化的影响,8)经穴与内脏相关联系的外周途径,9)经穴与内脏联系的中枢途径,10)国外相关研究的概况等10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经穴-脏腑相关研究的概况,并对该研究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思路做了初步的分析。利用系统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必将大大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代杨介《存真环中图》,保留了久已失传的《欧希范五脏图》,并厘正欧图错误,根据真实解剖事件新绘脏腑图和经脉图。宋代以后的重要藏象、针灸著作中的脏腑图及十二经脉图,多以《存真环中图》为蓝本,或原图引用,或衍化新图。《存真环中图》成书后不久传入日本,在日本的一些重要著作中保存并流传至今,同样对日本的脏腑、经脉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心经经脉与相应脏腑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基因差异表达方面探讨心经与心脏相关的特异性基础。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电针心经“神门”至“通里”段、小肠经“养老”至“支正”段、肺经“太渊”至“列缺”段。刺激电压5V,频率2Hz,波宽300μs,正负向交替方波,每次电刺激20min,1次/d,共3次。取缺血心肌组织,采用大鼠全基因U230序列芯片进行芯片检测,大规模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电针心经组有20个上调70个下调;电针小肠经组有18个上调26个下调;电针肺经组有14个上调20个下调,且3组之间鲜有相同的基因表达。结论:经脉脏腑相关具有确实的分子基础,电针心经、小肠经、肺经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脏腑相关话《金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日本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道:《金匮要略》的“未病理论”如果早一点被人们重视,那么现代医学的“脏器相关性”就会早一点提出来。很显然,这里所谓的“未病理论”是“治未病理论”的简称,面“治未病理论”至少有三个内涵,即从天人相关的角度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脏腑相关的角度及时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治病要彻底,防止疾病的复发。从“脏器相关性”可知,该学者所指的“未病理论”是狭指《金匮要略》的脏腑相关理论,故《金匮要略》的脏腑相关理论为新的医学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景岳脏腑情志相关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华  李宇涛  仲卫红 《中医杂志》2004,45(9):645-646,664
情志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景岳对情志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认为情分八种且具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双重属性,并结合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五志可互病.根据情志异常之病机、标本先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对脏腑与情志的生理、病理关系认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