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主要颈肌的肌电疲劳特征及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运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18例颈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运动中颈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持续时间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及推拿治疗即刻效应。结果:右侧(病变侧)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比对侧同名肌MF值显著降低。经推拿治疗后,前屈和后伸运动中的右侧胸锁乳突肌、后伸运动中的双侧颈脊旁肌及右侧斜方肌比治疗前MF值显著增高。结论:颈椎病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均有易疲劳特征,推拿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2.
杨盛宇  刘佳  黄蛟  张广渊 《陕西中医》2012,33(8):996-997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方联合拔经推拿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本组78例选自本院有症状的颈椎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78例颈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运动中颈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持续时间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及推拿治疗。结果:右侧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比对侧同名肌MF值显著降低(P<0.05)。经推拿治疗后,治疗前后比较,前屈和后伸运动中的右侧胸锁乳突肌、右侧斜方肌等的MF值均显著增高。结论:颈椎病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均有易疲劳特征,推拿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外同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募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7例,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内外同治法和单纯推拿手法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e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部肌肉定量评估(颈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硬度、张力测定),并对治疗后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NRS评分、NDI评分、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张力和刚度均显著下降(P <0.05),治疗组患者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平均张力、刚度降低更为明显(P <0.05)。结论: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改变患者肩颈部肌肉力学性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评价自编导引功法对颈肩痛患者颈部肌群的影响,探索自编导引功法在颈椎病防治中的客观依据。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肩痛患者进行自编导引功法锻练60 d,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患者锻炼前后颈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频域分析中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以及时域分析中的均方根值(RMS)。结果 60例患者锻炼后颈部肌群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MPF值、MF值均较锻炼前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表面肌电图RMS值较锻炼前提高(P0.05),胸锁乳突肌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表明,自编导引功法能够明显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程度,在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强  杨梅岭 《陕西中医》2011,32(10):1375-1376
目的:观察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均符合宣氏椎管外软组织损伤诊断,采用针刺项伸肌群颈椎椎板附着处,宣氏推拿枕外隆突肌附着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半棘肌和头最长肌,肩胛提肌,前、中、后斜角肌,项筋膜和项伸肌群压痛点。针刺与推拿隔日交替操作。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快速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加快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恢复,减少对椎动脉的刺激,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而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肌骨同治”学术思想指导治疗肝肾不足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肝肾不足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肌骨同治”学术思想指导下行“三位动正”整脊手法、小针刀疗法、功能锻炼和口服补肾强筋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小针刀疗法联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疗程为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用MyotonPRO手持便携肌肉性能测量仪测量2组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肌肉张力和硬度,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6 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对VAS评分和NPQ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张力和硬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或 P<0.01),而对照组的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张力和硬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对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张力和硬度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骨同治”学术思想指导治疗肝肾不足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肌骨同治”学术思想对全面认识和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理论指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方联合疏经通督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推拿科门诊的颈椎病患者2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温经通络方联合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给予温经通络方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应用等速肌力测速仪和表面肌电图测量患者治疗前后颈脊旁肌、斜方肌以及胸锁乳突肌的中位频率值(MF)和颈部的前屈和后伸50%的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前屈运动和后伸运动50%MVC值均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脊旁肌、斜方肌以及胸锁乳突肌的MF值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通络方联合输经通督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颈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熊震坤  薛明新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38-1140
近年来,中医采用针灸与推拿相结合的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风池、供血、颈椎旁三针等穴,进行单一针刺治疗,也可针灸结推拿治疗,对风池穴、风府穴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穴位和肌肉在针刺后进行按摩以提高疗效,还可采用针刺加拔罐等综合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耐力的影响。方法:入组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予以"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与VAS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MF值、MPF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MF、MPF下降斜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强脊三步五法"能够改善颈型颈椎病的抗疲劳性,提高颈椎肌耐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推拿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进行牵引治疗,每周5次,每次25分钟,共2周;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等长收缩肌力,以及双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上斜方肌的同步均方根的值,分析其协同激活比的比值。结果:组内比较:试验组前屈时左右SPL协同激活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前屈时左SPL协同激活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前屈时左右SPL协同激活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前屈时左右SPL协同激活比的前后差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能提高颈部部分肌肉的协调性,其效果优于颈椎间歇牵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对小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12月龄以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牖五部分刺法治疗。治疗后观察颈部旋转受限、颈部侧屈受限、颅面部不对称、胸锁乳突肌(SCM)肿块、胸锁乳突肌肌肉紧张消退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部被动活动度改善、颅面部对称、胸锁乳突肌肿块消退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43%、77.1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为临床治疗小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颈椎小关节错位多由颈部扭伤或颈部肌肉不协调收缩引起。由于颈项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的紧张和痉挛,出现颈部歪斜,颈项呈僵直状态。临床应用正骨按摩手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  相似文献   

13.
自1984年以来,笔者应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数百例,效果满意,现略举几例说明。颈部伤筋颈部活动较多,每因突然扭转闪挫致伤,亦有固体位不正而致伤筋,呈急性发作,俗称“落枕”颈部肌肉痉挛僵硬,酸胀疼痛,转动障碍或失灵,动则痛甚,少数可向头部、背部、上肢放射,大部分疼点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故在临床上可分为胸锁乳突肌型和斜方肌型两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FS-CSA评分均无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FS-CS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颈椎功能,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伸推拿在颈椎运动的动态过程中完成,借助颈椎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寻找病损部位点,通过患者颈椎运动的动力、医生的推拿力、肌肉之间的挤压力等多种力量作用于病损部位,实行病损部位松解调治,具有更为安全,更为省力,对周围软组织损伤更小,疗效更好的特点。本研究将探讨动伸推拿对胸锁乳突肌病损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电脑三维构图技术,建立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加载模拟动伸推拿手法外力,进行所在空间几何形状和内在应力分析,分析动伸推拿手法在颈椎病被治疗或复位过程中的作用力传导与应力分布。结论:研究结果阐明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为手法的科学化、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深入展开手法的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手法可视化研究提供平台,建立一种在动态中推拿的医患同步进行的“动伸”推拿新理念。本研究为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在研究胸锁乳突肌运动的方法上较理想地模拟了完整的胸锁乳突肌的运动模式,并模拟了动伸推拿对其的影响,在推拿临床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胸锁乳突肌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动伸推拿手法,分别在头部旋转和后伸位施予胸锁乳突肌前后、上下方向各100牛顿的按压力,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头部后伸住时胸锁乳突肌的应力分布集中在胸锁乳突肌的中部,并随按压作用点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头部向一侧旋转时胸锁乳突肌的应力分布出现高应力区域,主要分布在胸锁乳突肌肌腹远端。结论: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验证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的科学性、可行性,为中医推拿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CM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CMT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患儿予以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患侧胸锁乳突肌(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和治疗天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CMT患儿的颈部活动度,消除肌肉紧张,缩短治疗时间,比单纯推拿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推拿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须重视促进颈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笑 《江苏中医药》2005,26(12):51-51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以单侧胸锁乳突肌为主的颈部肌肉挛缩或发育不良所致的小儿畸形,1岁以内者以推拿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医生的治疗仅停留在按摩胸锁乳突肌挛缩的包块上,忽视对除胸锁乳突肌以外的其他发育不良的肌肉进行治疗,从而使治疗不彻底,甚至劳而无功.故笔者认为,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时,不仅要重视对病变胸锁乳突肌本身的治疗,还要有效地促进周围相邻肌肉的发育,二者并重,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本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核心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铭  指导:傅瑞阳 《新中医》2020,52(10):121-124
小儿肌性斜颈(CMT)属先天性疾病,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三大先天性疾病之一,在小儿外科矫形手术中占5.2%~12.4%。其主要特点是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导致头颈向患侧歪斜,且患侧颈部常伴或不伴大小不等的肿块。笔者筛选近十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推拿治疗CMT的文献资料,对其中的推拿手法进行归类,并分析其操作部位、操作时间、操作力度及疗效。认为CMT推拿治疗的核心手法主要为形变类和放松类,具体包括被动牵伸法、旋转扳法、按揉、推揉、拿捏、弹拨等手法。操作部位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肿块为主。操作时间相对较短,手法力度轻柔适度。2类手法结合治疗CMT,疗效确切,依从性好,且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推拿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2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锁乳突肌部局部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两周后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8.1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推拿对于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活动度受限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