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三尖瓣返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导致三尖瓣反流,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6例,外科修补手术1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返流程度(三尖瓣返流长度、三尖瓣返流面积、三尖瓣返流容积、三尖瓣返流速度、三尖瓣返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h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MYO)。结果: 术后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手术方式后的三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h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手术组与导管介入组、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区别。结论: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43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均为右心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术组21例,外科修补手术组22例。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较大残余分流、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瓣膜损伤;次要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心律失常、切口愈合欠佳、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包切开综合征,无需处理的微量残余分流等)、术后住院时间(d)、住院总费用(万元)、手术时间(min)、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1)43例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均一次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部分病例反流即刻消失。两组中,每组手术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修补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修补手术组略低于介入封堵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住院天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外科修补手术组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次要并发症1例,为微量残余分流,无需处理。介入封堵组手术成功率100%,次要并发症1例,为主动脉瓣轻微反流,无需特别处理。(3)术后随访3~12个月,存活率为100%,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心动图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并发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术对并发中、重度三尖瓣返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并发中、重度三尖瓣返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2例,三尖瓣返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导致三尖瓣返流,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20例(介入封堵组),外科修补手术22例(外科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返流程度(三尖瓣返流长度、三尖瓣返流面积、三尖瓣返流容积、三尖瓣返流速度、三尖瓣返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 MB、MYO)。结果:术后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手术方式后的三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 h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手术组略低于导管介入组。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并发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国内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三度房室阻滞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文献检索系统,以“室间隔缺损”和“传导”为任意字段进行检索,在纳入的文献中,重点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后三度房室阻滞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处理措施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总计纳入23篇文献,共报道了73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的患者,女性和儿童多见。88%的三度房室阻滞发生于术后3~7d。80%的病例均在症状出现后的7—15d恢复窦性心律。有3例患者植入了永久起搏器。结论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三度房室阻滞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多数为一过性,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极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经验,并对326例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排除干下型室间隔缺损,采取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320/326),失败原因为室间隔缺损过大或过小、位置特殊、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损伤三尖瓣或主动脉瓣、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1d封堵器移位,急诊心脏外科手术处理;2例8 kg患儿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后治愈;12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增多;1例损伤主动脉瓣致中度反流,急诊外科手术处理;56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经激素、人体白蛋白、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7例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至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8d出现脑出血,开颅发现脑血管畸形,外科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例较术前改善.结论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体外循环、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但应规范选择患者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外科开胸手术方法治疗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至2010年10例PDA、ASD、VSD采用介入封堵后出现并发症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严重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各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封堵器移位5例,介入装置释放困难1例。10例患者均采用全麻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取出堵闭器、矫治心脏畸形。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取出堵闭器,心脏畸形矫治满意,外科手术中开放升主动脉全部自动复跳,顺利脱机。10例患者中9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因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PDA、ASD及VSD介入封堵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及时地行外科手术可以避免病情恶化、矫治心脏畸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于2014-2至2014-10在我院检查并治疗的单纯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VSD大小(4.6+0.9)mm,单纯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超声实时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一年超声随访,观察患者封堵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5例经食管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封堵后残余分流大于2衄,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术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未发现瓣膜损伤、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外周血管损伤等介入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独立安全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无需使用大型造影设备,减少了病人及医护人员射线损伤及手术成本。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自1987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们共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87例,其中属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者60例、膜周型者27例。手术均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直接修补室间隔缺损,余均采取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病变,施行瓣膜成形术31例,10例无法做者则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余46例单纯行室间隔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未做特殊处理。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全组病例无死亡,心功能Ⅰ级55例,Ⅱ级32例。结论对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进行同期外科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56例(外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介入组82例中2例封堵失败,手术成功率97.6%.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14.6%.手术时间(30.18±18.24) min,术后住院时间(6.88±0.35)天,住院费用(3.01±0.11)万元.外科组56例微创封堵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88%,7例术中封堵失败转常规开胸手术,发生并发症29例,并发症发生率51.8%,手术时间(79.87±23.58)min,术后住院时间(6.72±1.05)天,住院费用(3.26±0.23)万元.随访2~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不用输血.外科微创封堵无需照射放射线,可在术中随时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生物瓣衰坏等原因引起的复发性瓣膜病变进行再次手术的效果和相关因素。方法: 复发性瓣膜病患者331(男143,女188)例,年龄12~73(46±12)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月~25(17±8)年。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143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瓣膜病变复发53例,生物瓣衰坏32例,瓣周漏26例,换瓣术后其它瓣膜病21例,人工瓣膜替换或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17例, 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故障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行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7例,完全或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术后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6 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主动脉瓣替换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三尖瓣替换术,瓣周漏修补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等。结果: 全组共死亡27例,占8.2%,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左心室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随访259例,随访期6月~21(10±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9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功能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急诊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长等。结论: 针对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仍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引导下,对18例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用Amplatzer VSD封堵器封堵。结果:18例VSD中17例封堵成功,其中3例术中出现主动脉瓣反流,2例残余分流,1例三尖瓣反流,经调整封堵器位置和方向后上述异常即刻消失;1例封堵后5小时封堵伞脱落,急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伞,缝闭缺损。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心率失常等并发症,17例成功封堵者术后随访1年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稳定,无并发症。结论: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金标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逐渐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替代外科治疗方法。然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病人的预后,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病人的一般情况、心脏的结构、封堵器的特点及术者的操作等方面综述介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绝大部分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室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外科修补手术相比,经导管介入封堵的方法不需要切开胸骨和进行体外循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封堵成功率高。然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依然存在,如封堵器栓塞、瓣膜损害、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转归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行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1428例,分析患者封堵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AVB的时间、持续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 1428例患者中封堵术后发生Ⅲ度AVB 9例(0.6%)。5例患者发生在封堵术后3~5 d,其中1例经激素治疗1 d后恢复正常,另外4例应用激素、临时起搏器治疗1~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发生在封堵术后4 d,经激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无效,外科开胸取伞修补术后即刻心电图恢复正常;2例封堵术后1年余发现Ⅲ度AVB,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术后即刻出现I度AVB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23 d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2、3、6个月复查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年复查发现Ⅲ度AVB,于外科行取伞修补术,术后13 d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Ⅲ度AVB是VSD介入封堵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技术,选择合适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早期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Ⅲ度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对我科68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进行了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进行了同期治疗。并进行术中,术后第1、3、6个月及每年随访,包括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发症的情况(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形态、对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等),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有效性。结果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8%。因术后脑出血死亡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半年后因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转外科手术1例,6例改用Amplatzer偏心伞进行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转外科手术。其余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各种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应成为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同时应掌握好适应证,注意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即时治疗效果,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4 8例,与同一时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室间隔缺损大小、手术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小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术组的室间隔缺损较手术组的小,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的8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比较术后和随访期间的室间隔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结果 89例患者无死亡、脑梗死、封堵器脱落或移位发生;术后和随访期间的室间隔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和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的发生率分别是14例(15.73%)、10例(16.85%)、10例(11.24%)和1例(1.12%)、4例(4.49%)、3例(3.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和随访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分别是5例(5.62%)、15例(16.85%)和3例(3.37%)、9例(10.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中远期疗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方法 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2014年51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3.16%,35例治疗失败。15例因新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出现中度及以上三尖瓣返流,收回封堵器,中止手术。另10例治疗失败为其他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较大,封堵器展开后腰征不满意或存在较大残余分流;建立轨道失败;导丝无法通过主动脉瓣行左室造影;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导丝激惹左心室反复出现心跳骤停终止手术;麻醉失败;穿刺失败)。封堵术后出现88例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机械性溶血;18例术后3个月仍存在1~2 mm残余分流(3.52%);16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3.13%);5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16%);2例外科取出。无死亡、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及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具有一定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