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婉媚  朱丽贞 《护理研究》2013,(26):2910-2911
[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王玉 《全科护理》2014,(24):2213-22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PICC导管置入病人353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3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时间、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阮燕萍  余元明  俞洋  朱逸 《护理与康复》2014,13(12):1119-1121+1125
目的分析PICC置管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患者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伴发疾病种类、体质指数、住院期间主要治疗、PICC置管部位、置管静脉、导管类型、带管住院次数、均次住院留置时间、总留置时间等因素,分析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类型(BD PICC导管)、患者居住地(非城镇)是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均次住院留置时间(14d)是保护因素。结论导管类型、均次住院留置时间、患者居住地是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合理选择导管类型,规范进行导管维护,加强出院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和控制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非计划拔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CBM、WanfangData、CNKI、VIP数据库,收集符合标准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然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合计样本量3463例,其中非计划拔管组233例,对照组3230例,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6.7%。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栓和药物(高浓度高营养)与PICC非计划拔管有关。结论血栓和药物(高浓度高营养)是导致PICC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300例,分析其病历及临床资料,对可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单次置管穿刺...  相似文献   

7.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病人发生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研究现状,提出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或可成为临床早期评估肿瘤病人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LABSI)的有效客观工具,建议临床进一步加强对肿瘤病人发生PICC-CLABSI的危险因素评估探索,通过预测模型补充肿瘤病人发生PICC-CLABSI客观评估手段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接触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医院门诊PICC置管并实施导管维护的11752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发生接触性皮炎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除外51例先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病人501例(4.26%),接触性皮炎病人1092例(9.29%).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0).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病人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局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结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者,且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更高.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应当做好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对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对症处理,加强干预,从而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首次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因为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等优点,目前,PICC的使用仅次于紧急救护的中心静脉导管[1].但是患者因为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在增加[2].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是长期置管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提出PICC置管感染率约占其所有并发症的40%,位居首位[3].明确诊断标准及诱发因素,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将有助于减少CRI的发生.为此,笔者对导致PICC置管期间CRI的相关因素及防护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晓蓉  徐元英  龚宝珠  刘闽 《家庭护士》2009,7(13):1150-1151
[目的]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4例,导管堵塞12例,血栓形成3例;居家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住院护理组;头静脉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贵要静脉组.[结论]穿刺时应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护理方式,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析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导管自护能力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测定患者自护能力,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PICC置管期间导管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89%(80/89)。80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间导管自护能力评分80~119分,平均(95.50±8.66)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文化程度、化疗疗程、社会支持以及负性情绪的肿瘤患者ESCA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化疗疗程、社会支持以及负性情绪是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间导管自护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间导管自护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文化程度、化疗疗程、社会支持以及负性情绪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向钱  吴佳玉  肖娜 《华西医学》2023,(3):370-37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CLABSI发生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LABSI,将纳入患者分为CLABSI组和非CLABSI组。分析纳入患者相关数据,探索CLAB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43 987例。其中,CLABSI组63例,非CLABSI组43 924例。CLABSI的发生率为0.18/1 000导管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比值比(odds ratio, OR)=74.0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2.661,242.005),P<0.001]、血液透析[OR=4.531,95%CI(1.899,10.809),P=0.001]及导管留置天数[OR=1.017,95%CI(1.005,1.02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寻找预防PICC导管堵塞的有效护理措施,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方法对521例PICC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输入液体成分、封管间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堵塞有无相关性。结果521例PICC患者发生导管堵塞39例(7.49%),其中完全性堵塞21例(4.03%),部分性堵塞18例(3.45%);男性28例(7.78%),女性11例(6.9%);〈45岁9例(6.21%),≥45岁30例(7.98%);输液期间导管堵塞25例(4.8%),其中输入大分子药物堵塞20例(11.83%)、小分子药物堵塞5例(3.45%),输液间隙期导管堵塞14例(2.69%),其中间隔1d封管堵塞4例、间隔2d堵塞4例、间隔3d堵塞6例;导管留置时间〈60d者发生堵塞11例(5.79%),留置时间≥60d者堵塞28例(8.46%)。PICC导管堵塞与患者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入的液体成分、输液间隙期封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90,9.847;P〈0.01)。结论患者输入的液体成分、输液间隙期封管时间与导管堵塞有相关性,针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PICC通畅性,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4.
李希西  曾登芬  杨文群  肖喜娥 《护理研究》2012,26(12):1062-1065
作者归纳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非正常拔管研究现状,指出了导管不能正常留置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研究的主要进展,旨在为护理人员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从而使导管安全、长效的留置,降低PICC的非正常拔管率。  相似文献   

15.
李倩芹 《全科护理》2021,19(11):1558-1561
目的:分析肿瘤病人化疗期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304例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收集和分析肿瘤病人化疗期间PICC常见的并发症情况及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COX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304例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发生PICC常见并发症38例(12.50%),其中感染9例,导管堵塞12例,接触性皮炎11例,导管脱出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过敏史、基础病史、瓣膜类型、穿刺次数、导管尖端位置、导管维护周期、有无更换接头及有无更换固定器均为影响肿瘤病人化疗期间PICC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穿刺次数、瓣膜类型及导管维护周期是肿瘤病人化疗期间PICCC常见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穿刺次数、年龄、瓣膜类型及导管维护周期是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常见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PICC相关专科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置管操作水平,注重PICC围置管期健康宣教,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指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中,审慎、明确而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练的临床理论及经验结合。考虑患者意愿前提下于某一特定领域所做出的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决策过程[1]。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PICC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90例PICC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在患者入院时、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出院前5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90例置管患者对PICC概念的了解由入院时的3.3%上升至置管后的100%,置管成功率98.9%,最长置管231d,并发症发生率11.1%。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PICC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98例使用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为(150.85±17.35)分。患者文化程度、经济情况、有无长期照顾者、疾病认知是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共同解释自我管理能力总变异量的28.60%。结论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行为处于较好水平,但仍有患者未能掌握PICC自我管理技能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重视文化程度低、经济情况差、无长期照顾者的患者,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教育,以提高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控策略,减少此类感染的发生概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34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原发肿瘤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原发感染灶、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有无经导管输血史、血清蛋白水平、有无骨髓抑制、使用导管类型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年龄≥60岁、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4周、合并糖尿病、有原发感染灶、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经导管输血史、血清蛋白30 g/L、有骨髓抑制、使用双腔或多腔导管与无感染者相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置管位置、留置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原发感染灶、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经导管输血史、血清蛋白水平、有骨髓抑制、导管类型为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一方面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应尽量选择适宜的导管进行留置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以减少感染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PICC导致静脉炎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留置PICC导致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同期住院治疗,初次使用PICC导管病人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穿刺次数、活动度、导管预处理血糖水平与静脉炎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患者使用化疗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则与静脉炎的发生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贵要静脉、导管预处理是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反复多次插管、年龄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PICC患者的护理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PICC导管的维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