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梅花针循经扣刺治疗中风后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中风后急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梅花针组30例,采用梅花针循经扣刺治疗,体针组30例,采用传统体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梅花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结论梅花针循经扣刺治疗中风后急性尿潴留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头痛158例,结果:痊愈116例,占73.4%;显效42例,占26.6%。其中1个疗程痊愈56例,2~3个疗程痊愈60例。有效率1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作为辅助方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拘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中风后手拘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30例)和康复训练组(31例)。康复训练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包括Bobath作业疗法、OT训练、手功能训练治疗,每天一次;综合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梅花针叩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手部循行部位,隔天1次,均3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及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治疗组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均P0.05);综合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改善手运动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74.2%(23/31),综合治疗组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作为辅助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拘挛较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6.
梅花针治疗中风偏瘫70例临床观察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任达甫关键词梅花针,中风偏瘫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梅花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较为满意。现将资料较完整的70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70例均为门诊及本院家庭病房收治的患者。男49例,女2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梅花针叩刺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0例)和药物对照组(4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法,药物对照组采用口服西太普兰,观察两组用药后的疗效.结果 针刺治疗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梅花针叩刺法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口服抗抑郁药,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应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三间交叉透刺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及门诊部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伴手指拘挛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7岁,平均(59±6)岁; 相似文献
9.
10.
中风是由于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的病变引起的突然的失去意识,发病率逐渐上升。中风后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康复训练不规范,可能会留有诸多后遗症。手指拘挛是关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属于手部肌力及肌张力异常导致的运动障碍,主要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对于控制肢体活动的能力减弱或者失去其能力,造成远端肢体活动不灵,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手指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导致手指关节表现为弯曲、手指痉挛或者呈强握的状态,做伸展动作非常困难,关节被动活动时受到抵抗,患侧手指由于活动障碍长时间缺乏锻炼甚至会逐渐发展至双手手部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或手掌出现溃烂。如果对于中风后的手指拘挛不重视救治不及时,会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为了提高患者手部活动能力且提高自理能力,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压力,使其能够快速地适应并且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寻找并且设计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非使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针刺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软瘫上肢精细动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软瘫上肢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及肢体被动运动基础上予头穴透刺(百会透太阳为主)加患肢局部透刺(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等)治疗,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留针期间予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4周后,及第6周、8周、90天后随访记录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Fugl-Meyer (FMA)评分.结果:①上肢ARAT评分:从第2周起,各时间点两组比较,观察组ARAT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均P<0.05);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第2周与治疗前比较P>0.05,其余时间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②上肢FMA评分:第2周、第90天时,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除第90天与第8周比较P>0.05外,其余时间点均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软瘫期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上肢协调功能和精细动作的恢复,尤其在改善精细动作方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安眠穴组(68例)与常规针刺组(63例).安眠穴组取安眠穴,刺入得气后,采用滞针术,即轻轻单向搓转针体2~3转,待针体紧涩有“滞针”感,用示指轻抵针尾固定针身,拇指由下向上轻轻刮动针柄,留针30 min.常规针刺组取三阴交、神门、百会穴,施行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常规针刺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改善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安眠穴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且对以上各项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安眠穴组总有效率为91.2%(62/68),常规针刺组为74.6%(47/63),安眠穴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自闭症(ASD)儿童共同注意及社交沟通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ASD康复训练,包括引导式教育、言语训练、音乐疗法,每日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选取神庭、百会、神门、视区,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社交维度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判断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TEC社交维度各项评分及ABC(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疗法能有效改善ASD儿童的共同注意及社交沟通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探讨针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不同分期不同针刺法的疗效.方法:180例KOA患者依病情分为瘀沫期、筋膜拘挛期、筋结病灶形成期,每期60例,随机分为分期治疗组与电针组各30例.分期治疗组:瘀沫期采用经脉压痛点针刺、电热温针法治疗,筋膜拘挛期采用小针刀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筋结病灶形成期采用粗银质针电热温针法治疗;电针组:三期均采用固定穴位针刺电针法治疗,穴取梁丘、血海、阳陵泉等.结果:分期治疗组与电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87/90)和91.1%(8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期治疗组控制显效率88.9%(80/90),明显高于电针组的62.2%(56/90,P<0.001),而且电针组随病情的进展与病期的深入控制显效率随着下降.两组治疗后病情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分期治疗组较电针组积分降低更明显(P<0.001).结论:分期针刺法能明显提高对KOA的临床疗效,更具针对性.“经筋病理”三期机制与分期论治是认识与治疗KOA的又一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偏头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国际标准研制,从研究对象、干预、对照、结局、研究方法 5个方面总结针灸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和方法学存在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的4个方向为针对青少年偏头痛、特殊亚型偏头痛、特殊人群偏头痛的研究,针灸对于偏头痛发作期的即刻镇痛效果及针对偏头痛不同时期的分期治疗效果的研究,对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及针灸临床研究的试验注册。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规范目标人群的明确性,中、西医诊断标准的通用性和针对性,疾病分期及分型的准确性,干预过程的完整性,对照组设立的合理性,结局指标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中对随机、盲法描述的清晰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