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最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围术期优化的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目前指南推荐导管消融术前不间断抗凝治疗,术中普通肝素抗凝并维持活化凝血时间≥300 s,消融成功3个月后血栓高风险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然而,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用的增加,当前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是否安全有效尚不明确。现对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同阶段抗凝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术期存在栓塞及出血高风险。华法林可有效降低栓塞风险,但存在治疗窗窄、需要频繁监测凝血等不足。近年逐渐应用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华法林的不足,但应用时间短,缺乏足够的经验。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的药物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患病率达1%~2%[1],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经济负担[2]。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自1994年首次用于治疗房颤至今已衍生出多种手术方式[3],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卫生经济学成本等方面优于药物治疗[4]。最新的专家共识指出,一种或以上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以及患者不能耐受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 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个月后根据CHADS2评分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门诊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6个月内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6、12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术前高龄组与非高龄组PT-INR值(1.58±0.32对1.37±0.44,P>0.05),术后INR达标天数[(11.73±3.29)d对(9.71±3.63)d,P>0.05];左心房内自发显影情况[3例(20.00%)对4例(26.67%),P>0.05];出血并发症(0对6.67%,P=0.05)、栓塞事件发生率(6.67%对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术前需严格抗凝并排除心房血栓;术中抗凝与常规用药相同;术后延迟加用华法林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的围术期药物管理情况,并分析与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出血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外科手术、且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的相关信息,观察并记录围术期抗血栓药物管理情况、患者住院期间的MACCE和出血事件。结果最终有372例患者进入分析。364例(97.8%)患者在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仅3例患者在进行出血低风险手术前未停药;服用阿司匹林的311例患者中,188例(60.5%)患者术前阿司匹林停药时间大于7 d;49.5%(47/95)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患者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桥接。围术期共发生MACCE 16例(4.3%),出血事件10例(2.7%)。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 5.800,95%CI 1.243~27.070,P=0.025)、外周动脉疾病(OR 6.090,95%CI 1.380~26.878,P=0.017)和4级手术(OR 6.144,95%CI1.191~31.701,P=0.030)为围术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OR 14.110,95%CI 1.743~114.188,P=0.013)和手术时间(OR 1.006,95%CI 1.001~1.012,P=0.026)是围术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当前围术期抗栓药物管理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年龄>65岁、合并外周血管疾病或拟行大手术的患者,围术期需警惕MACCE。术前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用药方案和手术时间长是围术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已有十余年。根据目前对AF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以肺静脉前庭区域为重点的消融策略较难有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关于AF药物治疗的研究历史悠长,数据众多,但是针对AF消融围术期的药物处理的探讨较少,研究相对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目前发表的关于AF治疗的相关指南以及AF消融专家共识对此较少述及。本文将就围术期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非抗心律失常的AF上游药物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等数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围术期处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围术期是指以手术操作为中心,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一段时间.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围术期并无确切定义,一般指从患者拟行消融进行术前准备开始至术后1~3个月.随着消融的广泛开展,加强围术期管理对于降低操作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及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受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伴发左心房自发性超声显影(LASEC)的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18年1—12月行导管消融的AF患者595例,其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出LASEC者147例(LASEC组),无LASEC者448例(无LASEC组)。结果 LASEC组持续性AF比例高于无LASEC组(36.7%比27.0%,P=0.025),左心房(LA)内径大于无LASEC组[(41.4±4.7)mm比(36.8±4.9)mm,P0.001]。两组术前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EC组术前抗凝时间长于无LASEC组[(17.2±11.2)d比(7.2±7.6)d,P0.001],术中肝素用量大于无LASEC组[(8925.5±1532.2)U比(8010.2±1473.7)U,P=0.004],平均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值大于无LASEC组[(333.0±31.3)s比(296.0±27.6)s,P=0.001]。两组围术期均无卒中及重要脏器出血发生。LASEC组及无LASEC组分别随访(8.9±2.7)个月及(9.7±2.8)个月,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AF导管消融的LASEC患者,围术期强化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有效性,探索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老年患者91例,收集临床、电生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长期有效性、复发心律失常类型,探索复发相关指标。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有效率为58.2%,部分复发患者进行再次射频消融后总体有效率上升为71.4%,左心房容量>40ml为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9,95%CI:1.072~6.154,P=0.034)。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具有明确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应注意心房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存在更高的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对需要植入心脏植入装置的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暂停华法林并使用肝素桥接可增加囊袋血肿发生的风险,目前,建议不间断华法林治疗。而新型口服抗凝药虽具有低出血及栓塞风险、剂量稳定、监测便捷等优点,其在围手术期间的应用策略仍存在诸多争议。如何平衡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制定房颤患者的起搏器围术期抗凝策略,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治疗围术期抗凝药物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63例房颤导管消融术患者术前行华法林等抗凝治疗以达手术预期,术中予肝素并动态监测抗凝状态,术后继续抗凝治疗并适时调整治疗强度。结果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发生2例出血并发症。结论围术期抗凝药物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加强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可达到安全、有效的抗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491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消融围术期抗凝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78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3例。并根据NLR中位数,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亚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围术期出血事件2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围术期出血事件16例。两组中高NLR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低NLR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在华法林组(OR=2.41,95%CI:1.32~4.43,P<0.05)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OR=2.37,95%CI:1.03~5.42,P<0.05)均可独立预测出血事件的发生。NLR预测华法林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5%CI:0.59~0.83,P<0.05,临界点2.31)和0.73(95%CI:0.59~0.87,P<0.05,临界点1.88)。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随着NLR增高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单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经验.方法 入选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本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颤患者122例,完善相关检查.术中针对不同心律失常采取对应消融策略.结果 122例患者合并疾病(2.4±1.1)种,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821±235)μg/L,左心房前后径(40.2...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有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目前不中断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房颤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风险仍存在,围术期口服抗凝治疗策略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粥样斑块被挤压破裂,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瀑布产生,导致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可减少PCI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达比加群、阿加曲班)、Ⅹ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正在研发的Ⅸ因子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6.
17.
心房颤动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栓、控制心室率、电复律以及导管射频消融等,仅有导管射频消融为治愈心房颤动提供了可能,从最初的法国波尔多中心尝试性运用点消融至今已有数十个年头,随着对心房颤动机制的深入研究,消融术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期间提出了多种心房颤动的产生及维持机制,但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尤其是持续性的消融仍远未达到满意的疗效,通过对不同术式的研究并取长补短,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及其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结果,国内外指南中均将导管消融术列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案~[1-3]。由于导管消融术在左心房内操作时间长,局部血栓形成和消融部位焦痂脱落等原因,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较高,如何平  相似文献   

19.
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因心房颤动、心脏机械瓣膜、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需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这类患者PCI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与无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有所不同,不当的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围术期出血或血栓事件,本文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及指南建议,对目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PCI围术期抗凝方案进行探讨,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5年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状况及卫生经济学特点,分析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包括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一病区住院的193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406例(72.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