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体质指数(BMI)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身高体重数据、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高BMI相关疾病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高BMI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年。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高BMI死亡人数约为1 579人,占25岁及以上人群总死亡的4.15%,其中男性752人(3.51%),女性827人(4.97%)。高BMI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前5位分别是高血压性心脏病(414人)、出血性脑卒中(226人)、缺血性心脏病(213人)、糖尿病(201人)和缺血性脑卒中(131人)。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为0.400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损失为0.353岁,女性为0.455岁。城市期望寿命损失为0.363岁,农村为0.422岁。结论高BMI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是影响宁波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因素,应提高人群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高胆固醇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获得人群血清TC水平,计算分城乡、东中西部的高胆固醇人群归因分值,进而利用死因登记资料和人口统计数据,估算高胆固醇的归因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血清TC水平为(4.8±1.0)mmol/L,城市人群TC水平[(4.8±1.0)mmol/L]高于农村[(4.7±1.0)mmol/L],东部地区人群TC最高[(4.9±1.0)mmol/L],中部最低[(4.6±1.0)mmol/L],男性和女性TC均为(4.8±1.0)mmol/L。全部死亡中,2.9%归因于高胆固醇(264 998人),其中89.3%死于缺血性心脏病(236 540人),女性全死因人群归因分值(3.7%)高于男性(2.3%),城市(3.4%)高于农村(2.4%),东部最高(3.7%),西部最低(2.1%)。中国人群高胆固醇归因死亡率为19.6/10万,女性(21.2/10万)高于男性(18.0/10万),城市(20.8/10万)高于农村(18.2/10万),东部归因死亡率最高(23.2/10万),西部最低(15.6/10万)。2013年中国人群高胆固醇导致期望寿命损失为0.30岁,女性(0.35岁)高于男性(0.26岁);城市人群期望寿命损失(0.34岁)高于农村(0.28岁);东部人群期望寿命损失最高(0.36岁),西部最低(0.23岁)。结论 高胆固醇对中国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存在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女性、城市和东部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5年陕西省≥25岁居民由于血压升高造成的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陕西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计算陕西省分性别、城乡的≥25岁居民中血压升高导致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估计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陕西省≥25岁居民收缩压(SBP)的平均水平为(136.41±21.96)mm Hg,且男性略低于女性、城市略低于农村。在全死因死亡中,陕西省≥25岁居民血压升高导致死亡的PAF为32.19%,其中男性为29.22%,女性为36.33%,城市为31.19%,农村为33.63%。血压升高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为10558例,归因死亡率为198.36/10万,其中归因死亡数男性大于女性、城市大于农村,归因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低于农村。由血压升高导致的死亡占心脑血管疾病全部死亡的58.20%,占慢性肾病死亡的52.58%。血压升高导致疾病死亡数最多的前3种疾病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3969例)、出血性脑卒中(3290例)和缺血性脑卒中(1925例)。去除血压升高的影响后,陕西省≥25岁居民期望寿命提高4.53岁,其中女性(4.98岁)高于男性(4.14岁),农村(5.14岁)高于城市(3.99岁)。结论陕西省居民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女性和农村居民,应加强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高血压流行分布特征,定量分析由高血压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对北京市户籍人群死亡及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3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压测量数据,了解北京市人群高血压流行水平;通过文献综述得到IHD死亡相对危险度(RR),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0)研究可比较的危险因素评估(CRA)框架理论,利用血压流行水平数据和RR值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在北京市死因监测数据(包括人口数据、死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2013年北京市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数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北京市因高血压造成的IHD死亡8 411例,占总IHD死亡人数的43.0%。男性和女性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人数最高的均是75~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0岁期望寿命为81.5岁,其中男性为79.5岁,女性为83.6岁,去除高血压造成的IHD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1.2年,各年龄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北京市户籍人群高血压造成的缺血性死亡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较为严重,各年龄组的寿命损失均为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1与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25岁居民归因于高血糖的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利用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6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高血糖(FPG)导致相关慢性病(包括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变化。结果 2017年南京市因高血糖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9.22%,相比于2011年(5.85%),南京市高血糖导致死亡的PAF增长42.77%;2017年归因于高血糖的死亡例数由2011年2 024例上升为3 778例,标化死亡率由2011年45.06/10万上升为50.16/10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由2011年35 346人年上升为57 556人年,标化YLL率由800.69/10万上升为845.34/10万;2017年高血糖对南京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主要是糖尿病,造成的主要死亡是脑血管疾病;去除高血糖暴露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后,2017年南京市≥25岁居民期望寿命为59.19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提高1.03岁,其中男性提高0.91岁,女性提高1.15岁。结论高血糖是影响南京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浙江省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病监测调查获得身体活动数据,利用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身体活动不足导致全死因归因分值为1.86%,男性为1.73%,女性为2.04%。其中,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死亡的归因分值分别为11.81%、9.03%、7.31%、10.43%和12.98%。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总数为709人,其中,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死亡数最多,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分别为246人和169人,其他依次为糖尿病152人、结直肠癌118人、乳腺癌23人。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人群期望寿命损失0.229岁,其中男性0.209岁,女性0.250岁;城市0.230岁,农村0.227岁。结论身体活动不足会加重人群疾病负担,增加人群身体活动会减少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和延长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相关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方法利用2016年山东省与原卫生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终末期评估调查获得的24 h尿钠和血压值,结合2016年全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各类疾病归因分值(PAF)和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利用寿命表法计算归因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6年山东省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32987人,占相关疾病死亡的11.74%,占全部死亡的4.95%。男性因高盐死亡比例(13.51%)高于女性(9.17%)。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0.82%),其次为胃癌(8.10%)和慢性肾病(1.08%)。城市居民PAF(13.87%)高于农村(10.87%)。高盐饮食导致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58岁。高盐饮食所致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损失作用不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首位,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死亡的比例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是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盐饮食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还需加强减盐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研究中国人群高血清LDL-C归因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方法 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7)中国及各省数据,由人群归因分值(PAF)、归因死亡数及DALY,描述2017年高血清LDL-C对中国分性别、年龄别、疾病和不同省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利用GBD世界标准人口做标化后比较各组死亡率及DALY率。结果 2017年中国人群全死因死亡中归因于高血清LDL-C的人数为862 759人,占8.25%。归因死亡人数中有705 355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占81.76%,其余18.24%死于缺血性卒中(IS)。高LDL-C对IHD死亡的PAF为40.30%,对IS死亡的PAF为18.49%。女性归因死亡比例高于男性,吉林省最高为13.70%,浙江省最低为4.65%。中国人群高LDL-C归因死亡率为61.08/10万,男性标化归因死亡率高于女性。高LDL-C造成的DALY为1 816.21万人年,其中归因IHD的DALY为1 394.15万人年,占76.76%。DALY率为1 285.83/10万,标化DALY率最高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低为浙江省。人群死亡归因分值、归因死亡人数、归因死亡率及归因DALY率均在>70岁人群较高,DALY在50~69岁年龄组最高,为856.18万人年。结论 血清高LDL-C对中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影响较大,且具有性别、年龄及省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年重庆市≥25岁居民高血糖的归因死亡情况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5年重庆市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通过计算高血糖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估计出高血糖对重庆市≥25岁居民的归因死亡数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高血糖导致2015年重庆市≥25岁居民的死亡人数为12 228人,占全死因的5.74%;其中男性6 503人(5.11%),女性5 725人(6.66%)。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糖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最高。高血糖造成归因死亡数最大为缺血性心脏病(占28.28%),其次为糖尿病(24.38%)、出血性脑卒中(22.24%)等。去除高血糖的影响后,2015年重庆市全死因期望寿命可提高0.48岁,达到78.23岁。结论 高血糖是导致重庆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1年与2017年南京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缺血性心脏病(IHD)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为IHD的饮食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和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7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GBD团队提供的Excel插件程序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和寿命损失。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2017年,南京市因豆类摄入不足导致IHD的死亡例数占IHD总死亡例数的13.73%,较2011年(12.44%)增长了10.37%。2017年南京市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IHD死亡例数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分别为645例、8116人年,较2011年(449例、6610人年)分别上升43.65%、22.78%;而标化归因死亡率和标化YLL率分别由2011年的11.05/10万、155.72/10万下降至2017年的8.86/10万、118.66/10万,下降率分别为19.82%、23.80%。2017年,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使期望寿命损失0.17岁,男性、女性分别损失0.13、0.21岁;与2011年相比,2017年男性、女性及总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期望寿命损失均上升。结论豆类摄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南京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饮食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倡导合理膳食,增加居民豆类摄入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及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高血糖危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归因于高血糖的总死亡人数为62.1万,其中男性33.3万,女性28.8万。高血糖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人数以缺血性心脏病为最多,约21.2万,其次为脑血管病,约18.1万,其余依次为糖尿病(14.5万)、慢性肾病(5.2万)和结核病(3.1万)。去除高血糖危险因素后,2013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可达到76.5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平均提高0.7岁。其中,男性提高0.7岁,女性提高0.8岁。结论 高血糖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估计2015年江苏省≥ 25岁人群归因于代谢异常的主要心血管病(CVD)的疾病负担情况。方法 利用江苏省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调查、死因监测和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资料,计算江苏省人群归因分值,估算江苏省人群归因于4种代谢异常的缺血性心脏病(IHD)、缺血性卒中(IS)和出血性卒中(HS)的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期望寿命损失和早死概率。结果 3种CVD中,IS死亡率最高,标化死亡率为87.48/10万。高SBP是致CVD死亡的最主要的代谢原因。随着年龄增加,3种CVD的死亡归因于高TC和高BMI的比例下降,归因于高FPG的比例略有上升。代谢异常导致的IHD、IS、HS死亡使期望寿命分别下降1.08、1.07、0.55岁。男性YLL高于女性,且更易因各项代谢异常引起的CVD而发生过早死亡。结论 应将控制血压作为减少CVD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虑不同代谢因素对不同年龄阶段影响的差异,关注重点人群,制定适宜江苏省CVD综合防治的分层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估计我国七大区域2005-2018年全谷物摄入水平及摄入不足导致2型糖尿病(T2DM)死亡归因风险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 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结合局部加权回归法, 估计2005-2018年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采用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以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 计算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性别≥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不足对T2DM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归因死亡人数和归因死亡率, 并利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 比较我国七大区域归因于全谷物摄入不足的T2DM死亡变化。结果 2002、2010和2015年我国≥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水平依次为19.0、14.3和19.8 g/d。2018年估计的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为20.1 g/d, 其中男性为19.4 g/d, 女性为20.8 g/d, 七大区域中, 华北地区最高(47.4 g/d), 西南地区最低(6.0 g/d)。2018年我国华北地区T2DM的PAF最低, 西南地区最高, 分别为12.8%和19.3%。2005-2018年七大区域PAF变化不同, 东北地区P...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北京市和世界各国的期望寿命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分析期望寿命并与2015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95岁,男性79.81岁,女性84.16岁;2013-2015年平均增长0.15岁。2015年北京市期望寿命高于社会人口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79.3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80.8岁),仅低于世界上13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结论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较高,增长缓慢,且不同区的期望寿命及其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岛市2015年归因于吸烟的癌症疾病负担,为进一步控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青岛市2015年人口数据、死因监测数据,以吸烟影响比表示吸烟的暴露分布,估计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人数及其造成的期望寿命损失。结果 青岛市2015年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数为4 148人(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29.13%),其中男性3 195人(33.00%),女性953人(20.92%)。死亡人数伴随年龄组增大呈现上升趋势,在45~岁年龄组明显增加,在60~岁年龄组达到顶点。在与吸烟相关的癌症中,吸烟归因分值最高的5种癌症依次为肺癌(60.04%)、鼻咽癌(37.95%)、口腔癌(35.41%)、食管癌(35.14%)和膀胱癌(14.93%);归因于吸烟的死亡数最高的5种癌症依次为肺癌(3 122人)、肝癌(339人)、食管癌(293人)、胃癌(185人)和胰腺癌(55人)。青岛市居民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所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为0.87岁,其中男性1.19岁,女性0.45岁。结论 青岛市居民归因于吸烟的癌症疾病负担较重,降低吸烟率,保护不吸烟者免受二手烟污染等控烟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成都市≥30岁居民吸烟饮酒现况,并探究吸烟饮酒归因死亡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结合2018年四川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数据、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成都市居民健康相关调查资料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中吸烟饮酒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采用反事实归因法计算吸烟饮酒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 成都市30岁居民期望寿命为53.91岁(男性51.52岁,女性56.48岁)。吸烟归因总死亡数为14 370人,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 926人)、肺癌(4 234人)、食道癌(1 578人)是吸烟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三个疾病。饮酒归因总死亡数为2 185人,其中脑血管病(657人)、食道癌(443人)、肝硬化(342人)是饮酒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三个疾病。吸烟造成期望寿命的损失为2.03岁(男性3.47岁,女性0.39岁);饮酒造成的损失为0.28岁(男性0.48岁,女性0.04岁)。结论 吸烟和饮酒造成成都市居民期望寿命损失较大,对居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造成巨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38.12万,同时避免了7.65万人死亡。饮酒导致死亡最多的为出血性脑卒中(9.71万)、肝癌(8.82万)、肝硬化(6.14万)和食道癌(4.87万),避免了6.85万缺血性心脏病、0.49万缺血性脑卒中和0.31万糖尿病可能造成的死亡。饮酒给我国居民造成0.43岁的预期寿命损失。若避免饮酒,西部地区居民获益最多,期望寿命能增加0.52岁,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0.12岁);农村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8岁,高于城市地区(0.31岁)。结论 尽管饮酒对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饮酒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针对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9年中国归因于饮酒导致的疾病负担。方法 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分析我国1990年与2019年归因于饮酒的人群归因分值(PAF)、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对比中国与全球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饮酒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 与1990相比,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饮酒的PAF上升了12.85%,死亡人数增加至51.47万例,死亡率增长至36.18/10万,DALY增加至1 726.51万人年,DALY率上升了5.16%。男性归因于饮酒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70岁以上老年人群归因饮酒导致的死亡率和DALY率高于年轻人群。2019年中国归因于饮酒导致食管癌疾病负担变化最高,其次为结直肠癌。与全球及不同SDI地区相比,中国归因于饮酒的标化DALY率最低。结论 饮酒是导致我国相关疾病及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分析黔南州6县(市)农村布依族居民1994-2013年间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1994年,在黔南州北部长顺县、惠水县、都匀市,南部的平塘县、独山县、罗甸县6县(市)25~64岁农村布依族居民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建立心血管病研究队列。2013年,在该队列人群中再次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2833名研究对象的血清TC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复查时布依族女性居民TC平均为(5.49±0.92)mmol/L,男性为(4.96±0.76)mmol/L,女性TC水平平均值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6,P=0.000);20年来黔南州6县(市)农村布依族男性居民TC水平增加0.51 mmol/L,上升11.46%。女性TC水平增加0.81 mmol/L,上升17.31%,女性上升幅度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比较,25~34岁年龄段TC水平增加的幅度最大。不同地点比较,黔南北部惠水县和黔南南部罗甸县人群TC水平增加值最大,分别为0.96 mmol/L和1.01 mmol/L。黔南州6县(市)农村布依族居民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从5.11%增加到10.80%,增加了1.12倍。结论 20年来黔南州6县(市)农村布依族居民TC平均水平呈持续增高趋势,25~34岁年龄段增加的幅度最大,女性上升幅度高于男性。黔南南部和北部TC水平平均值比较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