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网络包括外源与内源自主神经系统,其中神经丛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协调中枢,这种网络调控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衡都将导致心脏电生理的改变,从而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自主神经网络的调控对房颤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现研究表明能通过刺激和消融的方式调节自主神经网络系统,降低房颤的发生率。这是目前有效可行的预防房颤的方法,但也存在外周静脉神经生长因子浓度升高以及交感活性过度激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心脏的自主神经支配极其丰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外源性和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构成。外源性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连接神经系统和心脏的神经纤维;而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心脏内及大血管附近的神经丛及神经纤维组成。二者均包含交感和副交感成份。大约半个多世纪的实验研究表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近些年的大量研究及临床结果也显示,神经调节治疗,无论是神经消融,还是神经刺激,均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关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研究是应用离体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脏受内外在自主神经的调节.外在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椎旁神经节,特别是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与胸腔内的多条神经和结构相连,是心脏交感神经支配的最重要来源.心脏内在的自主神经是一个由轴突和神经节丛组成的网络,包含各种交感和...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目前心房颤动的机制尚未阐明,其中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维持、终止和决定室性心律上是一个潜在的强大的调节因素。存在于中枢、神经节、外周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都能够改变心脏的传导性和不应期,较为重要的是分布于心脏的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能引起心房节律的改变以及影响触发活动的产生和类型,所有这些变化都能引发和维持房颤。本文就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相互联系作一综述,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对房颤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普遍认为 2型糖尿病与氧化应激增加有关。而这又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失衡有关。因此假设维生素E(VitE)等抗氧化剂可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产生有益作用。心率变异光谱分析是一种公认的非侵入性工具 ,可通过研究心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评价自主神经功能。认为心率变异的低频部分 (LF)是血管运动交感神经活性指数 ,高频部分 (HF)是迷走神经传出通路作用指数 ,在大量生理与病理状态下两者之比可用以反映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情况。作者评价长期给予药理剂量的VitE对 2型糖尿病并发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病人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包括外在ANS与内在ANS,均同时含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刺激实验动物(犬)的颈部迷走交感干或位于心房表面的神经丛可使其心房有效不应期(ERP)缩短,ERP离散度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诱发性增加;不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某些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前表现出ANS张力的显著变化。针对实验动物(犬)的去神经措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心脏ANS刺激所介导的心房ERP缩短及其离散度增加,并使房颤的诱发率降低;针对房颤患者直接或间接、单独或辅助的心房神经丛消融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房颤治愈,或显著提高肺静脉电隔离或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上述现象则可能与位于肺静脉及心房、特别是左心房的心脏自主神经纤维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8.
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活性被认为有利于房颤的触发,心房交感神经萌发及交感神经重构则促进了房颤的维持。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主要来源于星状神经节,直接干预星状神经节可以诱发或抑制房颤,而低强度刺激迷走神经、脊髓、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或消融心脏神经丛、Marshall韧带都可以通过间接降低星状神经节交感活性来抑制房颤。星状神经节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脏自主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心脏内在和外在自主神经都对心脏节律和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自主神经激活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因此,在房颤研究中,自主神经调控已成为治疗房颤的研究热点。目前,较常用的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去交感神经化,刺激迷走神经、消融心脏神经节从等。本文主要就心脏自主神经影响房颤的作用机制及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异常的自主神经调节与心律失常发生相关。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能导致心房肌细胞电触发异常,迷走-交感共激活可能是神经源性房颤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炎症诱导的自主神经失衡可以作为房颤的促进因素,而自主神经消融可作为房颤治疗策略之一。本文综述了房颤病理生理的神经学证据,阐述了在神经源性房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大量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都是其最常见的触发机制。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可以有效控制房颤。本文就自主神经张力异常、自主神经重构与房颤的关系及相关神经治疗做一综述,为房颤的临床治疗提供最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持以及症状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心律失常的产生尽管拥有解剖学基础 ,但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发作是阵发性的 ,并直接或间接地受自主神经影响 ;(2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应用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试验证实 ,对自主神经的干预可预防心脏性猝死 ;(3)中枢及外周神经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 ;(4 )应用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激动剂也能产生心律失常。一、心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解剖学心脏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 1~ 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 ,节后纤维来自脊椎旁的星状…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系统的神经支配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共同构成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正常情况下,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两者的功能紊乱则会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并发的心脏疾病就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通过干预自主神经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将是临床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本文探究心脏自主神经在干预和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方面的疗效与前景。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大量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电重构,结构重构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自主神经重构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构成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与迷走(副交感)神经在房颤(AF)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以心房神经丛(GP)消融为主的去神经治疗亦成为AF单独或辅助的介入疗法之一。然而GP消融带来的神经与心房重构现象也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6.
蒽环类药物是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有效抗肿瘤药物,然而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副作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实现再平衡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蒽环类药物的使用与心脏自主神经失平衡密切相关。现就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血管疾病及自主神经调控防治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防治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窦性心动过缓作为最为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脏自主神经的失衡密切相关。心脏自主神经又分为心脏内在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脏外在自主神经系统。其中心脏内在神经系统由大量的心脏神经节丛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支配网络构成,并进一步对心脏电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目前对于心脏神经节丛的定位主要有三种方法:高频电刺激、频谱分析及解剖定位。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心脏神经节丛消融对于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推广前仍需大量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升高,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有关房颤触发机制的研究多聚焦于心肌电活动异常、胞内离子通道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上,但房颤触发机制较为复杂,且房颤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生理进程.本文从房颤触发灶解剖机制、电活动、离子通道、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氧化应激、其他因素6个方面,总结近年来房颤触发机制研究的进展,以期为房颤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迷走型和交感型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并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进行治疗,对其方法学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接受环肺静脉消融的连续19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发作特点分为迷走型房颤组(n=25)和交感型房颤组(n=18),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n=139),对3组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进行治疗达到电隔离,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迷走型房颤多在夜间、休息时或进食后发生,交感型房颤多在白天、运动和情绪激动后发生.前者平均年龄相对年轻[(52±6)岁对(67±4)岁,P<0.05],环肺静脉消融后随访(21.2±11.4)个月,迷走型房颤组、交感型房颤组和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88.0%、83.3%和84.6%,3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迷走型和交感型房颤作为房颤的特殊类型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房颤的发生,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调节自主神经与心脏之间的复杂联系,然而不同的方法可能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证实,迷走神经刺激对房颤的影响呈强度依赖性,高强度刺激诱发房颤的发生,而低强度刺激可有效抑制心房重构,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脊神经刺激和低强度颈动脉窦刺激均可抑制心脏内在神经,通过调节心脏内、外神经活性达到抑制房颤的作用。星状神经节消融与阻滞可逆转心房电重构并同时降低房颤发生率。肾去交感神经不仅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而且降低局部甚至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减少房颤诱发并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正中神经刺激可抑制心房电重构与炎性因子水平,可能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抗房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