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改琴 《陕西中医》2011,32(6):718-719
目的:对付永民主任医师多年针灸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方法:跟师临床,总结其临床治疗针法、取穴特点等心得。结论:付永民主任医师针灸临床中强调"得气"气至而有效",注重针刺手法;重视中医经典,但不拘泥于古文或教科书;取穴进针善于结合局部解剖结构,特别擅长长针深刺背腧穴临床治疗多种疾病,临床颇效。  相似文献   

2.
短刺法是《灵枢·官针》十二刺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笔者通过分析并总结短刺法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范围,探索其与针刺"至骨"的关系,以拓宽短刺法疾病的适用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代林峰  王斌  刘凡  祁国贤  王碧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23,(11):1609-1612
疼痛性疾病患病率高、时间久,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而常用镇痛药存在耐药、不良反应等局限。刘智斌基于短刺、输刺,以经络、经筋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骨膜组织学、神经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经过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创立触骨针法。触骨针法是在针刺时针尖抵达骨膜或紧贴骨膜进针,进针后施加震颤等行针手法,具有得气迅速、针感显著等特点,在治疗肩周炎、偏头痛等顽固性痛症方面疗效较好。通过剖析触骨针法的渊源、理论依据,概括触骨针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取穴、治疗原则和操作手法,为临床治疗痛症提供新的针刺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详细介绍并说明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弹指速刺进针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施针要点,讨论弹指速刺法的操作特点、应用优势以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弹指速刺法是一种无痛、简便、有效、易掌握的进针手法,体现了无痛针刺与注重得气的操作特色,丰富了针刺的进针手法,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探讨“至骨”针法的刺法演变、作用靶点及起效机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短刺、输刺等针刺“至骨”法的具体操作。骨膜是针刺“至骨”法镇痛和醒脑调神最有效的刺激靶点。“至骨”针法不仅治疗骨痹作用突出,对疼痛性、脑源性、情志性疾病亦效应独特。针尖“至骨”法、飞针“至骨”法、针体“至骨”法的系统总结和改良,是对《黄帝内经》刺骨法的继承发展和有益补充,对拓宽针灸临床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道巨刺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远道巨刺法数据库,对五十多年来的远道巨刺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远道巨刺法的科属、优势病种、进针方式、行针手法、腧穴选取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及规律。结果远道巨刺法科属以外科应用频次最为常见,其次为内科、五官科;优势病种见于腰痛、踝关节扭伤;进针方式以随咳进针频次最多;行针手法中行针刺泻法频次最高;腧穴应用中以腕踝以下腧穴频次最多。结论远道巨刺法在外科应用优势显著,随咳进针及针刺泻法应用频次最高,腧穴以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7.
时空针灸为朱勉生教授基于古代子午流注等按时取穴方法,将时间穴位加以延伸并与空间穴位结合,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推演而提出的针灸新学说。时空针灸疗效显着,其最大特色在于时间和空间取穴,手法操作也是时空针灸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时空针灸的针刺操作方法及特色。时空针灸针法操作关键在于守神调气达到构筑气场的目的。在体位选择、双手脉诊、揣穴行气、调息针刺、针刺顺序、出针方法等方面均具有特色。时空针灸针法以呼吸导引贯穿全过程,主张呼气进针和出针;进针顺序依据时间、男女性别或者用巨刺法;针刺手法以轻柔为主,以得气为目的不追求强烈针感。  相似文献   

8.
浅刺法针刺在皮部,针刺时可采用浅刺疾出、浅刺留针、沿皮透刺的方法以疏泄病邪,调节机体平衡。现通过对浅刺法的治疗思路进行溯源,并探讨其理论基础、取穴特点及临床应用,以期更好地挖掘浅刺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应穴"的理论基础源自针灸刺法中的巨刺、缪刺、远道刺,是在病变部位远端、与之相对应的部位取穴,以协调阴阳、通经活络。针刺对应穴通过机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疼痛迅速消除。临床多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取穴与针刺手法两个角度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综述.针刺取穴方法主要涉及经脉取穴、经筋取穴、现代康复理论取穴及部位取穴.针刺手法主要分为浅刺法和透刺法两类.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以临床研究为主,机制探讨较少;存在样本量小、操作不规范、未进行随访等问题.在...  相似文献   

11.
正"巨刺法"是《内经》记载的"九刺"中的一种刺法。"九刺"即针刺有9方式,可用以适应9种变化不同的病情。其中的"巨刺法"就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采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针刺方法。近年来,巨刺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在面部疾病、颈部疾病、腰腿疾病、中风及中风康复治疗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近5年有关于巨刺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情况综述如下。1面部疾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13.
彭静山教授提出“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八字取穴法。笔者运用此八字取穴法指导针灸临床取穴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本文列举临床典型病例,详细阐述取穴和针刺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机理进行论述。对于难治性面瘫,单纯毫针针刺治疗效果有一定局限性,以“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八字取穴法为基础,取穴点以透刺连接构成线、面,以芒针联合透刺法为主要治疗方法,可强化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针刺损伤胸腹部内脏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来有人主张腹部穴位深刺,甚至主张进针至腹腔内。实际上针刺腹部过深,并非安全无害,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中证明,深刺腹部的危险性是很严重的。叶廷珖报告一例9岁男孩患肺结核、心脏病,因隔衣针刺剑突下2厘米及5厘米处,刺及心脏引起死亡。刘信基报  相似文献   

15.
介绍王寅以针灸调理脾胃为主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与施术特色。王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金针王乐亭的"老十针"提出了调理脾胃针法。该法采用三才取穴法,以针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其中中脘、气海、子宫穴均选用0.4mm×100mm的芒针深刺透刺法,余穴为平补平泻针刺法。根据病情选天枢、血海、阴陵泉等穴行毫火针刺络拔罐,一般选2穴,出血1~3mL为佳。在此法基础上加减后应用于临床各种疑难杂症,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6.
痛点对应取穴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针刺治疗方法,在笔者治疗伤科诸般痛症中屡用屡验,现报告如下。1 方法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闭合性损伤疼痛部位之对侧(肢)即健侧(肢)相应部位,用75%酒精棉球表皮常规消毒后行以针刺,进针深度以病变部位组织厚薄而定(如骨折者可深刺达骨部等)。根据疼痛部位面积大小,针刺一到数针不等,间距2公分左右,避开大血管及重要组织器官,每10分钟捻转提插1次,留针15~30分钟。2 适应症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落枕、牙痛、偏头痛、网球肘、急慢性腰扭伤、软组织损伤、风湿肿痛,骨折愈合后期等系列痛症。进针后疼痛均可即刻…  相似文献   

17.
吴新忠 《河北中医》2010,32(9):1379-1380
短刺是《灵枢·官针》十二刺中的一刺,《灵枢·官针》谓:“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具体针刺手法即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笔者依据疾病的部位、虚实及病程,对短刺加以发挥应用,从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头维十字刺治疗偏头痛3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汝梅 《陕西中医》2007,28(8):1067-1068
目的:观察头维十字刺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取穴头维用十字法,即一针从头维穴进针,沿头皮自上而下,另一针从头维穴进针沿头皮从前向后,两针呈十字交叉。结果:总有效率为90.6%。提示:头维十字刺法,加强了针刺的刺激量和针刺范围,可增强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眼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探讨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方法:以"眼针"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年至2017年的眼针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及《中华眼针》《眼针实践录》和《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的眼针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数据提取、统计分析。总结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针刺方法、行针手法、选穴原则、疗效。结果:眼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所收集178篇期刊文献共涉及7个疾病科属42种疾病,以内科疾病应用频次最多(19种),其次是头面躯体痛证(7种)。眼科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有效率均在91%以上;在纳入的期刊文献中,循经取穴使用146次,看眼取穴使用14次,病位取穴使用153次;进针方法以眶外横刺法为主(81篇),留针时长以15~30min较多,多采用刮动针柄法行针(34篇),总治疗频次以11~20次居多。医案部分涉及疾病53种,内科病种最多(37种),以中风后遗症(34次)和面瘫(11次)最为多见;取穴原则以看眼取穴为主(129篇),进针方法多采用眶外横刺法(102篇),留针时长不一;痊愈率均在90%以上,其余为显效。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的疾病广泛且效果显著,特别是对内科中风后遗症和各种急慢性痛证的应用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20.
深刺崇骨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ZL  Zhao SH  Chen GH  Ji XQ  Xue L  Yang YQ  Chen H  Zhang X 《中国针灸》2011,31(5):385-390
目的:探讨针刺崇骨穴不同深度对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283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崇骨深刺组(99例)、崇骨浅刺组(94例)和传统针刺组(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崇骨深刺组、崇骨浅刺组均取崇骨、廉泉穴,崇骨深刺组崇骨针刺60~75 mm,崇骨浅刺组崇骨针刺30 mm,并通以电针;传统针刺组穴取风池、翳风、完骨、廉泉等,3组均留针30 min,每天2次,共治疗30天.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中风后吞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崇骨深刺组总有效率为97.0%(96/99),优于崇骨浅刺组的64.9%(61/94)及传统针刺组的70.0%(63/90)(均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崇骨浅刺组仅中医评价量表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崇骨深刺组及传统针刺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均下降明显(均P<0.01);各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崇骨深刺组各项评分均较崇骨浅刺组、传统针刺组分值下降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崇骨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深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