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鑫  张岩  魏亚娟  张洁  白川  田刚 《心脏杂志》2022,34(6):683-687
目的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手术前后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同步性。方法 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56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LBBP组(n=30)和RVOP组(n=26)。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取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室同步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RVOP组LVGLS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左心室16节段同步性参数Tmsv16-SD、Tmsv16-SD%、Tmsv16-Dif、Tmsv16-Dif%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均P<0.01);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TAPSE(P<0.01)、3D-RVEF(P<0.05)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LBBP组LV-GLS值高于RVOP组(P<0.05),左心室16节段同步性参数Tmsv16-SD(P<0.05)、Tmsv16-SD%(P<0.01)、Tmsv16-Dif(P<0.01)、Tmsv16-Dif%(P<0.05)均明显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电极的观察价值。方法:入选114例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在X线引导下,定位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的位置,成功放置主动电极后,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的导线及其插入点的具体位置,所观察切面为胸骨旁短轴切面,包括心底大血管水平、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结果:2例患者因肺部气体干扰而观察不清电极位置,其余112例患者的电极位置在超声心动图中清晰可见。其中104例患者的电极被放置于右心室中间隔,成功率为91%,而有8例患者的电极被放置于右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二尖瓣环水平,4例位于乳头肌水平。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主动导线电极的解剖位置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3.
左束支区域起搏包括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起搏(LVSP),LVSP是经室间隔对左侧心内膜下左束支区域进行起搏,以实现生理性起搏,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初步证实。相较于希氏束起搏,LVSP阈值低而稳定,而相较于LBBP,LVSP操作过程简单,学习周期短,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LVSP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经食管心房起搏对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 ,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 10 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 10 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 :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 6 .73% ;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③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 ,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5 4 2± 95msvs 5 74±6 4 .1ms,4 15± 5 1.4msvs 4 4 1± 5 1.7ms ,P <0 .0 1)。结论 :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上可呈现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方法10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10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6.73%;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③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④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不同部位起搏的安全性及便利性,同时总结电极植入的手术方法。方法 入选194例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按主动电极在右室高、中、低位间隔3个部位起搏随机分组,高位66例,中位68例,低位60例。记录电极在术中、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阻抗及并发症发生率来判断不同部位起搏的安全性;记录植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来判断不同部位植入的便利性;记录导丝的塑弯角度及长度总结在不同位置植入右室电极的手术方法。结果 3组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高位间隔植入后电极脱位率相对较高,低位间隔植入需要更长的时间,心电图中位间隔起搏的QRS波形态与自身下传的QRS波最接近。放置到右室间隔不同位置电极内芯导丝大弯塑形角度:高位多小于90°、中位90°左右,低位多大于90°。结论 就右室主动电极植入的手术安全性、便利性而言,中位间隔为最佳,电极内芯导丝大弯塑形90°最方便植入。  相似文献   

7.
正1 病例资料患者,男,21岁,发现心动过缓4年,病程中反复出现活动后心悸,多次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异搏。根据2016ESC指南建议,该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明确,且无可逆病因,起搏器植入指征明确。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径38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 mm,室间隔厚度1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三尖瓣少量反流。予以DDD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植入过程中主要依靠术者经验、X线及腔内心电图粗略定位。先  相似文献   

8.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用于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因心动过缓需起搏治疗的患者111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LBBaP组,三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于相应部位植入起搏电极.于术中及术后7 d、...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251例老年人283次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中发生的并发症。 对象与方法 老年组251例,年龄75±5(70~96)岁。另设245例青年组(年龄≤50岁)作为对照。各做283次TEE检查。TEE检查时,自动测量血压与心率,持续心电监测。必要时口咽部麻醉并静脉给予Midazolam镇静,插食道超声镜时患者常无不适。TEE  相似文献   

11.
目的依据心脏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的定位,分析各部位起搏的影像及12导联心电图特点,以协助提高间隔定位的准确率。方法对100例在本院行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依据超声定位分为4组:右室流出道(ROVT)间隔部、ROVT前壁、中间隔部及前间隔部(间隔与前壁夹角),记录4组患者左前斜45°(LAO 45°)图像中电极头端平行线与水平线夹角、左侧位(LL)图像中电极头端方向、正位(PA)图像中以0.1个椎体为单位记录电极头端在平静吸气末距心底影的椎体个数及术后心室充分起搏的心电图中Ⅱ导联QRS波时限、心电轴、Ⅱ导联R波振幅、Ⅰ导联的形态、Ⅲ导联形态、下壁导联切迹、胸前移行导联。分析各部位影像及心电图指标特点。结果 1LAO 45°时,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显著大于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夹角=56.0°时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2LL时,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电极指向脊柱比例显著大于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3PA时,ROVT前壁及ROVT间隔部电极高度明显高于中间隔部及前间隔部,电极头端距心底影的椎体个数=1.7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4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下壁导联存在切迹比例显著大于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ROC曲线显示当起搏QRS波时限=150ms时,区分间隔与前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联合LAO 45°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及起搏QRS波时限,可提高间隔定位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及80%。结论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在术中影像及心电图上分别表现出一定特点,对间隔定位有协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少见病,多数无特定病因、不可逆,临床可表现为运动耐量受限、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导致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等,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然而目前患该疾病的学龄前儿童起搏器类型、置入部位、起搏模式选择并不完全明确。本文报道了1例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3岁学龄前儿童,以期为学龄前儿童行生理性起搏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房室顺序双室同步三腔起搏(简称三腔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半定量评估左室舒张末压 (L VEDP,EDP)的有效指标。方法 :对 88例患者由左心导管介入性检测 L VEDP,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二尖瓣及肺静脉血流参数。以 EDP实测值作为金标准 ,进行无创与有创性检测的对比研究。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肺静脉 A波与二尖瓣 A波时限差值 (PAd- Ad)与 EDP相关最佳 (r=0 .73,P<0 .0 1) ;肺静脉 A波时限等于或超过二尖瓣 A波时限 (即 PAd- Ad≥ 0 )估测 EDP≥15 m m Hg(1mm Hg=0 .133k Pa)的敏感性为 85 .1% ,特异性为 90 .2 % ,阳性预测值为 90 .9% ,阴性预测值为84.1%。结论 :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流参数 PAd- Ad≥ 0可作为临床判断 L VEDP≥ 15 mm Hg的一项简便而可靠的半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49岁。12年前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晕厥,在安置起搏器放置电极过程中"无意"经房间隔缺损处,将心室电极植入左室心内膜,起搏器安置术后1个月,患者行部分房室管畸形心内修复及三尖瓣成形术时,证实心室电极植入左室。2年前起搏器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电极各项参数正常,未予更换。12年中未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未出现相关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X线引导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导线植入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5—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行LBBAP植入术的患者共15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X线引导的方式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手术过程以超声引导为主,必要时经X线确认。超声引导主要包括实时监测起搏导线的走行、导线定位、导线拧入室间隔的深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均顺利完成,并成功起搏左束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程控数据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X线引导LBBAP导线植入术X线透视时间平均2.4 min。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提示,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小[(51.0±4.3)mm vs.(48.8±3.7)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心动图联合引导LBBAP导线植入可以缩短X线曝光时间,减少辐射暴露损伤,明确定位导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830电极起搏与普通翼状电极起搏的优劣。方法选择需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59例,根据起搏电极及起搏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应用3830电极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患者)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置入翼状电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LVEF、左心室内径等指标。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均明显延长,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左心室内径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减小,LVEF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830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翼状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传导模式,QRS波群时限更短,更接近正常水平,对心功能影响更小,适合进行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功能及形态变化的评价作用.方法 60例接受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3天、3月及6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侧壁基底部组织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结果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3月、6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房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侧壁基底部组织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均较术前1天及术后3天明显减少(P<0.05或0.01),但术后3天与术前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及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8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婴幼儿VSD 26例。患儿均在TEE引导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结果 26例患儿成功完成TEE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2例患儿术中发现微量残余分流,3例患儿术后3d复查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术后患儿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2例患儿残余分流均消失,3例患儿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术后3个月复查均无封堵器脱落、无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TEE引导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VSD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