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ICU APACHEII得分在15分以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例,行气管插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同时将股动脉型稀释导管置入股动脉,对患者行PICCO监测.记录PICCO建立完成时为T0,每小时测量一次热稀释量,连续监测4小时(T1—T4).将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指数(CI)作为指导对患者液体按照PICCO治疗方案进行管理.结果 将GEDVI作为衡量患者心脏前负荷的金标准,中心静脉压(CVP)对患者高血容量判断的特异度54.35%、灵敏度17.63%、阳性预测值22.17%、阴性预测值49.62%;CVP对患者低血容量判断的特异度100%、灵敏度4.17%、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3.82%.CI与GEDVI、EVLWI正相关、GEDVI与EVLWI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P与CI、GEDVI、EVLWI无相关性(P>0.05).在各个时间点,CI的变化趋势与GEDVI基本一致,却与CVP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CVP用来判断患者低血容量的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低;GEDVI能更好地反映患者心脏的前负荷,对患者低血容量判断更为灵敏,更适合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PICCO监测技术可避免患者由于CVP不敏感所导致液体复苏不足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ICCO监测仪在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对于监测循环血容量的临床价值,提高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诊治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且所有患者的APACHEⅡ15分,均行PICCO监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股动脉置入股动脉型热稀释导管,PICCO监测置管时为T0,每小时进行一次热稀释测量,持续测量6h,并以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指导进行PICCO液体管理。结果将GEDVI作为循环血容量的判断标准,分析CVP对低血容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100.0%、100.0%、67.0%;CVP对高血容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9.0%、58.0%、23.0%、51.0%;CVP与CI、GEDVI、EVLWI无相关性,但GEDVI与CI、EVLWI有相关性;CI与GEDVI的变化成一致性,而CI与CVP的变化成相反趋势。结论行PICCO监测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CVP对于低血容量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而GEDVI能够有效反映心脏的前负荷,对于低血容量的敏感性较高,其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有更高的应用价值,PICCO监测能够有效降低CVP对低血容量敏感度较低造成的液体复苏不充分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ICCO技术(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研究,为患者病情观察治疗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EGDT方案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的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6.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Fi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83.33%,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达到早期复苏目标(EGDT)时间、液体复苏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排尿量、ScvO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技术下,液体复苏效果较好,对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结果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用不同液体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应用PiCCO技术,分别采用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液体管理措施。统计液体出入量,监测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乳酸、中心静脉压(CVP)、股动脉平均血压(MAP)、心脏功能指数(CF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记录患者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同时追踪患者30d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第2,3,4,5,6和7天的液体净入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的PaO_2/FiO_2升高,而血乳酸,MAP,EVLWI下降,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间和15d内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93±3.04)d和(10.98±1.39)h,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6.59±3.83)d和(12.97±1.76)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30d内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10例,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3%(95%CI:73.34%~97.26%)和70.6%(95%CI:55.31%~8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4,P=0.142)。结论 PiCCO能准确地监测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PiCCO监测结果,可对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液体管理策略。限制性液体管理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和ICU入住时间,但是否能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O容量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接受PICCO容量监测补液)和对照组(接受CVP压力监测补液).对比:(1)两组治疗前、治疗3天CVP、MAP、乳酸、尿量. (2)两组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1)两组治疗前CVP、MAP、乳酸及尿量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3天CVP、MAP、乳酸及尿量比较有差异(P<0.05). (2)两组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PICCO容量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疗效肯定,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液体管理模式管理,观察组采用PICCO指导液体管理。对患者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监测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和疗效指标。结果 8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共检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占82.05%,革兰阳性菌11株占14.10%,真菌3株占3.85%。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氯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耐药率较低。观察组液体复苏24h液体入量PaO_2/FiO_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AC水平,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发生率、28d病死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管理,有利于改善有效血容量、机体氧合状态,同时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液体管理模式管理,观察组采用PICCO指导液体管理。对患者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监测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和疗效指标。结果 8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共检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占82.05%,革兰阳性菌11株占14.10%,真菌3株占3.85%。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氯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耐药率较低。观察组液体复苏24h液体入量PaO_2/FiO_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AC水平,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发生率、28d病死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管理,有利于改善有效血容量、机体氧合状态,同时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败血症患儿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的败血症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以PVI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以平均动脉压(MAP)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患儿死亡率,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APACHEⅡ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及总补液量。结果观察组死亡3例(10.00%),对照组死亡7例(23.33%),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均达到复苏标准。观察组治疗后PaO_2/FiO_2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cvO_2、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补液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I用于指导败血症患儿液体复苏能达到满意容量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ICU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在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ICU进行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及ICU并发症出现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长及呼吸机使用时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呼吸衰竭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早期适度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某院收治的SAP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快速大容量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适度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扩容达标时间、平均输液速度,液体潴留总量、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扩容达标时间、HCT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平均输液速度、液体潴留总量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UN、SCr、AST、ALT、TBiL以及AMY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上升,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机械通气率、APACHEII评分、腹腔间隔综合征发生率、心功能不全率、MODS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腹内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早期适度液体复苏可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防止液体储留,可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5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补液治疗,实验组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脏器功能损伤情况、液体潴留、肺水肿以及炎性介质清除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呼吸衰竭发生率(13.3%)、肾功能不全发生率(6.7%)、病死率(3.3%)均低于对照组(24.0%、32.0%、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液体潴留(3.3%)、肺水肿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28.0%、3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炎性介质清除率(90.0%)高于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液体复苏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脏器功能损伤,消除水肿减少渗出,提高炎性介质清除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7,(4):605-607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探讨其作为组织灌注指标的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1月于我院ICU接受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应用P(cv-a)CO_2检测与否,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维持ScvO_2≥70%、平均动脉压65~90 mmHg、中心静脉压8~12 mmHg以及尿量≥0.5 ml/(kg·h)治疗6小时;观察组在此基础上P(cv-a)CO_2<6 mmHg治疗6小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h的各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剂量、多巴酚丁胺使用剂量、液体平衡量、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并发率、28天死亡率、住ICU时间等。结果两组治疗0h各指标差异不显著,治疗6h,APACHEⅡ评分、Lac含量显著降低,CVP、ScvO_2、Lac清除率、CI以及EVLWI含量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观察组CVP、ScvO_2、Lac清除率以及C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用量少,液体平衡量多,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肺水肿并发率和28d死亡率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cv-a)CO_2作为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指标,可有效评价患者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接受限制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治愈率、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液体输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超声指导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不同的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方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症超声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入组时(0 h)及入组后(6 h、12 h)记录的以下参数:一般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研究组患者各时间点超声参数、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6 h、12 h复苏液体量、尿量及液体正平衡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ICCO参数每搏量变异(SVV)单独检测以及SVV联合下腔静脉(IVC)呼吸变异指数预测液体复苏容量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T6、T12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指标均高于T0时间点(P<0.05);T6、T12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PiCCO为导向的液体复苏策略在创伤性休克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急诊筛查,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年龄60岁的因外伤导致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和对照组40例(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策略的应用效果;结果复苏6 h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与血乳酸值均低于对照组,MAP、CVP则均高于对照组,ICU置留时间、早期复苏时间及输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创伤性休克患者,通过在急性期以PiOOC为导向给予液体复苏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加快患者复苏及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分析。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ICU治疗的84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变化、症状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氧分压(PaO_2)、氧饱和度(SaO_2)、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aCO_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_2、SaO_2、FEV1、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哮喘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哮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改善低氧血症和CO_2潴留,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快速改善症状,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在中毒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47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放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术中补液量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176.35±43.51)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补液量为(1 984.28±431.16)ml、术中出血量为(348.72±89.1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为(4.39±2.25)d、入住ICU时间为(7.64±3.72)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5.45%、27.27%,病死率为9.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中毒性休克手术中应用限制性输液,能更有效纠正脏器组织缺氧,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在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ICU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补液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以监测PICCO指导补液)、观察组(以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指导补液)各43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h后,两组CO、SV、C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观察组复苏12h的CVP、LAC、Scv O2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利用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指导病人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2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24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乌司他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撤机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时,两组患者EVLWI、PVP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7 d时,观察组患者EVLWI、PVP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2、3 d时,观察组患者ET-1、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乌司他汀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血清ET-1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