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中环使用尼非卡兰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1例,术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后心律仍为房颤,经静脉给予尼非卡兰注射液(50 mg)(负荷量0.3 mg/Kg 5 min,后予维持剂量(0.4 mg·Kg~(-1)·h~(-1))转复。术后予心电监护2 h。以60例同期行CPVI术但心律为房颤而行电复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转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3个月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尼非卡兰组3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3例转为心房扑动,进一步消融后转复为窦律,另3例患者仍为房颤,行电复律后转为窦律。电复律组1例3次电复律后仍不能维持窦律。尼非卡兰组即刻复律成功率低于电复律组(31/41 vs 59/60,P<0.05)。尼非卡兰组1例出现心室颤动,电复律组3例出现嗜睡、6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低血压。术后7天内及1个月内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尼非卡兰组为9/41,12/41;18/60,22/60,P>0.05。结论观察初步表明房颤消融CPVI后使用尼非卡兰复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2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微创外科心外膜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术,术后仍为房颤,1例静脉使用胺碘酮24 h后、另1例使用胺碘酮后即刻采用电复律均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然后使用尼非卡兰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胺碘酮和尼非卡兰转复微创外科射频消融后的房颤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尼非卡兰与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尼非卡兰组给予尼非卡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心室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尼非卡兰组转复25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胺碘酮转复24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两组治疗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尼非卡兰组转复时间比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2±60.87)min vs.(162.77±70.82)min,t=-5.91,P0.01]。胺碘酮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尼非卡兰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2,P0.05)。结论在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治疗中,尼非卡兰与胺碘酮均有较好的疗效,尼非卡兰转复时间较胺碘酮更短,能较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非卡兰对渐进式导管射频消融术终仍未转复的持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转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院行射频消融治疗、资料完整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共38例。对射频消融术终房颤未转复者给予单剂量静脉尼非卡兰,观察用药后30min内复律成功率。比较消融术终自动转复者(对照组)和需要应用尼非卡兰转复者(药物组)的临床情况、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手术时间、生化指标等;并比较尼非卡兰转复成功者与转复失败者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LAd)及QTc间期等,以了解尼非卡兰转复效果及其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38例患者,经渐进式导管消融后,15例转为窦性心律;其余23例未能转律。药物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216±28)min vs(182±22)min,P<0.05],静脉注射尼非卡兰后,14例(60.9%)转复为窦性心律,从给药至房颤终止的时间为[7.3±3.3(2.5~14.5)]min;与9例尼非卡兰复律失败者相比,14例尼非卡兰复律成功者的房颤持续时间较短[(20.1±11.0)个月vs(32.8±16.2)个月,P<0.05]、LAd较小[(42.3±2.7)mm vs(45.1±3.5)mm,P<0.05]。结论对于渐进式射频消融术终未能终止的持续性房颤,静脉尼非卡兰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转复方法,其效果受房颤持续时间及LAd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择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胺碘酮治疗组(n=62)和非胺碘酮治疗组(n=51),胺碘酮治疗组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600μg/min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开始给予口服胺碘酮0.23次/日,7天后改为0.22次/日,7天后改为0.21次/日维持。非胺碘酮治疗组则给予洋地黄类或短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胺碘酮治疗组对术后房颤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非胺碘酮治疗组(P<0.001)。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可提高房颤的转复率,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律维持作用。方法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5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61例)。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行电复律术,转为窦性心律后继续分别服用。试验随访时间为18月。比较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月左心房内径。结果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在治疗12月后显著大于胺碘酮+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在治疗12月时有显著差异。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律维持作用.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5例)和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61例).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行电复律术,转为窦性心律后继续分别服用.试验随访时间为18月.比较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月左心房内径. 结果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在治疗12月后显著大于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窦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在治疗12月时有显著差异. 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与普罗帕酮组(20例).分别给予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在静脉注射过程中.转为窦性心律后停用。结果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为75%.胺碘酮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碘酮组(P〈0.01)。对血压的影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对Q—T间期的影响,胺碘酮组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复律后窦律的维持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随访1年胺碘酮组对于窦律的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结论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高于胺碘酮,而对于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律维持胺碘酮高于普罗帕酮,但胺碘酮组对Q—T间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尼非卡兰治疗心室电风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内科心脏急危重症中心住院期间胺碘酮、利多卡因等常规治疗无效的心室电风暴的患者9例,观察静脉应用尼非卡兰的复律效果。尼非卡兰的用法:静脉注射,负荷量0.2~0.3 mg/kg,除1例患者没有应用维持量外,其他患者维持量为0.2~0.5 mg·kg~(-1)·h~(-1),持续时间最短78 min,最长912 min。结果共9例患者,基础心脏病为扩张型心肌病4例(其中1例为ICD电风暴)、心脏瓣膜病1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3例。7例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8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0.45。9例患者均合并心原性休克,其中8例行心肺复苏术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经尼非卡兰治疗后,6例心律转复且24 h内未发作,有效率为6/9(67%)。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为9~20 min,平均时间(12.11±7.74)min。3例患者不能转复或转复24 h内仍反复发作。尼非卡兰使所有患者QTc间期明显延长,转复时QTc间期为470~655 ms,平均时间(589.33±62.31)ms。其中2例患者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即刻停用尼非卡兰,并予异丙肾上腺素及电复律治疗,均成功终止TDP。结论尼非卡兰治疗多种疾病并发的心室电风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密切监测QTc间期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TD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新发房扑转复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符合条件的房扑患者101例。随机进入伊布利特组(51例)和胺碘酮组(50例)。两组分别在心电、血压监测下,同时建立静脉通路,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胺碘酮15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结果伊布利特组房扑转复率为78.4%,明显高于胺碘酮组29.0%(P〈0.05)。伊布利特组发生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连发室性早搏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胺碘酮组发生低血压5例,静脉炎7例。结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有明显优势,两药虽均有不良反应但经对症治疗可好转。  相似文献   

11.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18~80岁,持续时间≤90d(3h~90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31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16和15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剂1mg、体重<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复率:伊布利特组62.5%(10/16),普罗帕酮组26.7%(4/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失败的病例中有6例改用伊布利特,其中2例转为窦性心律,而伊布利特组转复失败的4例改用普罗帕酮后均未转复。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2.70±10.27)min对(39.75±10.08)min,(P<0.01)。副作用:伊布利特组1例合并有左心室功能不良者用药后即刻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经直流电击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1例出现左心衰竭,另1例出现头晕、手麻。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及房扑发作1~72h,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毛花甙C组(28例),毛花甙C组静脉注射毛花甙C0.4~0.8mg;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或225mg后改为静脉滴注150~450mg,观察其复律情况,心室率的变化,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毛花甙C组,阵发性房颤24例,复律成功11例,阵发性房扑4例,复律成功2例。胺碘酮组,阵发性房颤25例,复律成功19例,阵发性房扑5例,复律成功3例。两组未复律者心室率均有明显控制,QT间期及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毛花甙C组复律平均时间3.5h,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6.5h。结论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的复律胺碘酮疗效高于毛花甙C,二者心室率的控制及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别,复律时间毛花甙C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3.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比较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终止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268例发作持续时间<90 d的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静脉应用(1~2次,每次10 min推注)伊布利特(1.0 mg和1.0 mg)和普罗帕酮(70.0 mg和70.0 mg)。结果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成功率分别为67.6%(46/68)和92.4%(61/66),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房扑的成功率分别为32.5%(26/80)和29.6%(16/54)。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27±13)min,转复窦性心律时平均使用量为(1.5±0.4)mg。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39±7)min,转复窦性心律时平均使用量为(134.1±6.4)mg。房颤的转复率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明显高了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房扑持续时间可作为房扑终止的预测因子。扑动波周长延长是伊布利特终止房扑的主要特征。结论伊布利特作为一种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在监测的条件下,能迅速、安全、有效地终止房颤/房扑。  相似文献   

14.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并快速心室率(简称快速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新发快速型房颤患者,10 min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观察10 min,未转为窦性心律者再次于10 min内推注150 mg,仍未转复者则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24 h,转为窦性心律者则随时终止滴注。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比较老年组(18例)和非老年组(16例)有何不同。结果:34例患者在24 h内均转为窦性心律。两组患者用药后30 min,1 h,6 h,24 h心室率分别为(96.00±8.39)次/min与(98.00±8.35)次/min,(88.13±9.98)次/min与(86.47±8.68)次/min,(84.88±10.19)次/min与(82.88±8.25)次/min,(74.88±9.80)次/min与(78.88±7.80)次/min,较用药前的(138.58±9.15)次/min与(130.36±8.26)次/min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房颤安全有效,老年人用药剂量不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7 d)患者,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采用胺碘酮负荷量150 mg,稀释后10 min静脉注射,继之以1 mg/min静脉滴注维持;必要时15 min后重复负荷量150 mg;6 h后以0.5 mg/min维持,转复后逐渐过渡到口服胺碘酮长期维持。结果:24 h内45例心室率均有效控制,37例复律成功,转复成功率82%;转复后出现长RR间期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无动脉血栓栓塞及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全有效,转复治疗中积极防治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2015-10-2018-02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并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共84例。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胺碘酮组(42例)和尼非卡兰组(42例)。对有效率、转复时间、24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转复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反应和无效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指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非卡兰较胺碘酮可有效转复持续性室速/室颤(P0.05),并可缩短转复时间(P0.01),并提高24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P0.05)。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转复无效患者的死亡原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1)。另外,尼非卡兰对舒张压(P=0.13)、收缩压(P=0.09)、心率(P=0.15)无明显影响,可有效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结论:静脉应用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速/室颤时,疗效优于胺碘酮,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应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的窦性心律(窦律)维持作用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住院准备房颤复律且符合入选标准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试验组用胺碘酮+厄贝沙坦.入选患者转复为窦律后即为试验起始时间,试验终点为转复后12个月.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房颤首次复发.结果 试验组窦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7%与41.9%,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小于对照组[(48.6±4.6)mm与(51.5±4.2)mm,P<0.05].风心病持续性房颤复发与LAD(OR 1.242)和是否使用厄贝沙坦(OR 0.226)有关.结论 LAD是风心病持续性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风心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74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mg,静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仍较快者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律。B组(70例)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静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为210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律。结果胺碘酮治疗组复律成功率为78.38%,普罗帕酮治疗组复律成功率为51.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A及E/A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胺碘酮复律后窦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d。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min~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mg,8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的可能性、预测因素及胺碘酮的转复效果。方法:将11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48h和7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将常规治疗组48h后未复律的患者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胺碘酮组,观察用药至7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5例房颤患者,治疗48h和7d转复为窦性心律的转复率分别为72.73%和83.63%,常规治疗组48h的转复率为52.63%。未复律的患者给予胺碘酮和常规治疗至7d时房颤的转复率分别为53.84%和28.57%。多因素回归和相关分析表明,左心房扩大是影响房颤转复的主要原因。结论:多于50%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在48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左心房扩大是影响房颤转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