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是在临床中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却不尽人意,超过50%的大隐静脉在移植后10年内闭塞。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种新型的“No-Touch”技术被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在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外膜以及血管外周组织,减少器械对静脉的接触,避免高压扩张。尽管目前已有多项“No-Touch”技术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之中,但No-Touch技术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近中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患者预防桥血管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首次CABG术患者38例,入选的患者在复查期间未再行任何血管再通术(PTCA、PCI及CABG等),术后4~59(28.1±17.6)个月复查时均行CTA检查,部分患者行CAG检查对照,分别计算动脉桥血管和静脉桥血管的通畅情况,分析影响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高危因素。结果 CABG术后桥血管的总体通畅率为75.3%;LIMA的总体通畅率为92.9%,SV的总体通畅率为64.4%。结论 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血管;患者的手术年龄、性别以及综合相关危险因素等都会影响桥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非药物治疗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桥血管和支架的再通率。方法CABG术后和药物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各40例,其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药物治疗病史具有可比性。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桥血管和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的远期效果。结果与行CABG患者的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34.3%。与行CABG患者的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前降支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14.8%。与行CABG患者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49.8%。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远期通畅率较CABG明显增高,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要优于CABG的桥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中寻求动脉材料作旁路移植,减少因大隐静脉桥(SVG)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34例冠心病患者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 取乳内动脉35根,桡动脉20根,大隐静脉11根,平均移植血管1.94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2.9%。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6.
<正>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直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旁路血管远期通畅率低,静脉旁路10年通畅率只有50%。随着对CABG后心肌缺血机制认识的加深,CABG后再发心肌缺血的处理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我们就CABG后再发心肌缺血的机制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no-touch和内窥镜获取(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EVH)两种不同的大隐静脉移植物获取方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术后早期临床效果及近中期移植物通畅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CABG患者151例,其中no-touch技术组获取大隐静脉56例;EVH组获取大隐静脉95例。所有患者采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非体外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搭桥手术。统计两组间平均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量、左乳内动脉吻合口数量及静脉桥远端吻合数量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死亡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如血肿、脂肪液化等差异。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年行冠脉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CTA)以评估移植血管桥近中期的通畅情况。 结果 No-touch和EVH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术前诊断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左乳内动脉吻合口数量及静脉桥远端吻合数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下肢切口并发症中水肿、切口处麻木、疼痛在no-touch组中尤为显著(P<0.05)。术后冠脉CTA复查提示,术后早期桥血管总体通畅率、两组间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均无差异。术后1年总体桥血管通畅率no-touch组要优于EVH组(P<0.05),其中左乳内动脉通畅率无差异,大隐静脉桥血管no-touch组通畅率要明显高于EVH组(P<0.05)。 结论 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桥血管对于CABG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且中期桥血管通畅率要优于EVH组。该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值得在CABG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 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规CABG)术后5年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常规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常规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利用双源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常规CABG组及OPCABG组左乳内动脉(u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都达到100%,静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和94.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5年通畅率可以和常规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造影特点,分析相关因素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CABG术后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256例患者,男性218例,平均年龄(61.2±9.7)岁。CABG到复查CAG的间隔时间(50.9±40.1)个月。共722支桥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LIMA)桥215支,大隐静脉(SV)桥485支,左桡动脉(RA)桥19支,右乳内动脉(RIMA)桥3支。桥血管造影完全闭塞或狭窄≥75%视为桥血管病变。结果31.6%(228/722)的桥血管发生病变。LIMA桥病变率13.5%(29/215),SV桥病变率39.2%(190/485),RA桥病变率42.1%(8/19),RIMA桥病变率33.3(%1/3)。术后1年内LIMA桥和SV桥病变率分别达14.6%和32.9%,之后随时间缓慢增加。不同靶血管的SV桥通畅率有明显差别。手术年龄<50岁者桥血管病变率增加。性别、序贯吻合及综合危险因素对桥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影响。结论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较常见,是造成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LIMA桥的通畅率明显优于SV桥。不同桥血管、不同靶血管、手术年龄均明显影响桥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11.
<正>冠脉搭桥术(CABG)一直以来是冠脉再血管化的金标准途径,CABG与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其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的远期通畅率并最终能给病人带来更好的远期效果〔1〕,然而CABG对于非左主干病变血管的效果不确切,可能与大隐静脉具有较低的远期通畅率有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恰好对于这些病变血管有着独特的益处并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从病人角度来看,PCI术后与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自体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其远期再狭窄率高,严重影响了桥静脉的使用寿命。本文将从手术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分压变化、静脉本身特点等因素出发探讨桥静脉再狭窄机制,并对其防治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1背景由于与静脉移植桥相比,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具有显著优越的远期通畅率,被广泛用作旁路移植物[1]。因此,在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当患者被判断为适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时,应进行LIMA的术前评估,以确保在用作旁路移植物之前通畅。另一方面,对于使用LIMA作为桥血管的CABG术后患者,如再次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时,也需要行LIMA造影检查。LIMA桥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经典入路为股动脉入径,近年来采用左侧桡动脉入径造影有所增加[2]。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经桡动脉入径进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后乳内动脉桥的10年通畅率为85%-95%,而静脉桥10年后近一半发生闭塞,另一半也多伴严重病变[1].吻合口是CABG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好发部位之一,其血运重建方式包括再次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桥血管被广泛使用且远期通畅率高,但大隐静脉移植物仍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最多的桥血管,而大隐静脉移植物术后10年通畅率大约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内膜增生和粥样硬化等。防治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血管外支架。现就上述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内镜采集大隐静脉(EVH)和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OVH)在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及术后的早期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76例单纯CABG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其中EVH组80例,OVH组9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结果和住院期间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时随访并行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在血糖水平、获取静脉长度和静脉损伤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与OVH组相比,EVH组在获取静脉时间(P=0.028)、切口长度(P0.001)、腿部切口并发症、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方面(P0.001)有明显优势。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33)。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和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VH可以满足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对移植静脉血管的手术要求,微创快速,安全有效。EVH与OVH比较术后1年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并对比分析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与常规罂粟碱保存液对冠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血管的保护作用,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静脉血管壁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内膜完整性的保存液,提高其在临床上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方法 筛选2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取其CABG术后剩余的大隐静脉(GSV)并分割成2段,常温下分别保存在常规罂粟碱液(对照组)及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实验组)中各1 h.①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GSV"桥"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ICAM-1)浓度的表达值;②利用高倍光镜观察血管"桥"肌层的肌纤维板、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及单位面积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数目;③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素-1(ET-1)浓度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ICAM-1浓度的表达值低于常规对照组,光镜下"桥"血管内皮肌层肌纤维板及单位面积VEC的死亡分级中Ⅰ级损伤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内皮细胞ET-1的含量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能够有效地抑制静脉"桥"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降低单位面积VEC的死亡数目及细胞器的损伤程度.在CABG术中可以选取含富马酸酮替芬的罂粟碱液作为桥血管的保存液,更好地保持术后远期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8.
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病人,随着寿命的延长,血管桥的远期通畅率下降,及自身冠状动脉发生新的粥样硬化病变,可以再次出现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对这类病人如何进行治疗?除部分可考虑介入治疗外,再次行CABG仍然如同首次的CABG,可获得可靠疗效,是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新术式的安全性和近期移植血管通畅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自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共完成29例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平均年龄(65. 3±8. 2)岁,女性4例(16%)。将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做近端吻合,桡动脉与该大隐静脉端侧吻合,吻合口距升主动脉的距离≤0. 5 cm。对术后30 d死亡率,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的近期通畅性(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30 d死亡率为零;术后6个月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及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性应用冠状动脉CTA进行评价,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CABG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临床效果满意,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20.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高于大隐静脉,多支动脉桥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疗效。双侧乳内动脉、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均可作为动脉桥血管。该文介绍了各种动脉桥血管的特点、临床疗效、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