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胸腰段较细椎弓根中植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利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脊柱疾病患者62例,男22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岁(19~65岁)。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35例,脊柱畸形9例。随机对一侧椎弓根利用机器人辅助植钉(辅助组),另一侧利用传统方式徒手植钉(徒手组),手术后利用胸腰椎X线片和CT平扫,并参照Rampersaud分级方法对植入椎弓根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经较细椎弓根置入螺钉204枚,胸椎60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3.3%(28/30),明显优于徒手组优良率76.7%(23/3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44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5.8%(69/72),明显优于徒手组优良率79.2%(5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运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可提高其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导航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本院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患者47例,其中天玑导航组19例、徒手置钉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平均每钉置钉时间、手术时间、辐射剂量,根据术后椎体CT扫描,参照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评价螺钉置入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椎弓根破坏情况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43例因脊柱病变需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21例、胸腰椎骨折9例、胸腰椎肿瘤11例、脊柱畸形2例,分别经后路进行椎间融合、骨折复位内固定、肿瘤切除内固定和脊柱矫形手术。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用Artis Zeego系统行锥束CT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必要时及时进行调整。术后1周内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病变部位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分别根据术中锥束CT扫描图像和术后CT扫描图像采用Gertzbein分级系统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4.2±47.1)min,术中出血(482.6±471.6)m L。43例患者共置入262枚椎弓根螺钉,胸椎置钉104枚、腰椎置钉142枚、骶骨(S1节段)置钉16枚。无1例患者因椎弓根螺钉误置行二次手术调整钉位,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的神经损伤。置入的262枚螺钉中,仅10枚螺钉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不一致。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Kappa=0.804,P=0.0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徒手椎弓根置钉技术在下胸椎中应用的准确性研究。方法:2007年3月~2010年4月选定A组17例不需椎管减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术前CT三维重建及定位钢丝网辅助拍片确定椎弓根体表投影,做2cm切口,单纯依靠手感行徒手椎弓根钉置入,常规行骨折复位固定术。术后CT评价40枚下胸椎螺钉置入位置,统计相关的螺钉置入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B组同期18例切开置入的40枚下胸椎椎弓根钉相比较。结果:A、B两组神经血管及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螺钉置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未发现断钉、断棒及拔钉情况。结论:下胸椎微创徒手椎弓根置钉技术安全可靠,有诸多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三代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置钉腰椎经肌间隙入路融合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Wiltse入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32~74岁。48例患者均为单侧神经压迫症状,一侧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另一侧采用经Wiltse入路置钉。比较48例患者术前、末次随访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采用Richter分类标准及螺钉内聚角对比两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度,统计分析两侧置钉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采用Richter分类标准评价置钉准确度,机器人辅助下共置钉108枚,其中Ⅰ级101枚,Ⅱ级6枚,Ⅲ级1枚。徒手置钉104枚,其中Ⅰ级80枚,Ⅱ级20枚,Ⅲ级4枚。机器人辅助下置钉准确率为93.52%,徒手置钉准确率为76.92%,机器人辅助下置钉准确率显著优于徒手置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7,P=0.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总结以术前CT扫描推弓根轴心来获得螺钉置入解剖参数引导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的改良置入方法。方法:以术前CT扫描确定推弓根轴心线,轴心线附近的解剖标志为参照确定螺钉入点,内聚E角、螺钉长度、直径均可在CT椎弓根轴心片上读出,而矢状F角可由X线侧位片上读出或观察棘突线得出,使用该改良置钉技术对77例脊柱患者置入胸腰段椎弓根螺钉312枚。结果:本组305枚螺钉术后均拍摄椎弓根CT。仅7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失误率2.24%,但穿破均较小,均无神经根症状。238枚螺钉完全置入椎弓根。结论1术前CT扫描椎弓根引导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是一个较好的改良方法,能有效降低不良置钉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诱发肌电图刺激值与椎弓根螺钉至椎体后壁内侧之间距离的关系.方法:对33例闭合性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采用Endeavor术中神经监护仪对椎弓根螺钉进行电流刺激并记录刺激值,术后通过CT平扫及重建,确定每个椎弓根螺钉植入的位置并测量螺钉与椎体后壁内侧之间的距离.对诱发肌电图刺激值与相应椎弓根螺钉至椎体后壁内侧之间的距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33例患者共置入13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5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失败,建立的回归预测方程为Y=5.22 +2.22X(t =5.479,P=0.003).结论:术中诱发肌电图监测对于最大限度地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避免神经根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建立的回归方程,术者可以在术中实时了解和评估椎弓根螺钉的位置,从而有效提高椎弓根置钉的成功率,减少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37例(A组)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28例(B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及神经损伤加重情况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Cobb角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是一种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可靠的方法,与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相比,在术中复位、矫正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能防止早期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置钉术与跨伤椎置钉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经伤椎置钉手术组(A组)及跨伤椎置钉手术组(B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7 d、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术后7 d、术后12个月2组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且术后7 d、术后12个月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P均0.05),2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置钉术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跨伤椎置钉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断裂、松动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2005年5月本院脊柱外科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械治疗的患者265例,其中有20例(21个椎体)术后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其中13例螺钉断裂(18枚螺钉),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3例螺钉松动,2例连接杆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问题的原因有:①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的融合;②起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丢失;⑤骨质疏松;⑥术后康复时间不足;⑦内置物取出过迟。结论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与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建立椎弓根通道治疗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需要椎弓根钉棒固定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在X线引导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射线暴露时间,术后采用64排CT分析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根据Rampersand分级,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射线暴露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T下Rampersand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建立椎弓根通道治疗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更加突出,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及X射线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PCS)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叶县中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使用常规普通脊柱椎弓根,观察组35例患者使用PCS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受损椎体Cobb角、疼痛情况、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及手术指征变化。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Cobb角缩小,且观察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下降,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脊髓神经损伤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经PCS椎弓根螺钉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患者受损椎体结构纠正良好,疼痛情况显著改善,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患者31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mm、长度30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mm、长度35~40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mm以上。结果:置钉固定后胸椎X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2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结论: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2例,按Frankd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应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骨折椎体矫形状况及稳定性。结果:1例跳跃性骨折1个锣帽脱落,余椎弓根螺钉及钉棒位置良好。Cobb角由术前的250~450恢复至术后的20~150,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25%~46%恢复至术后的80%~100%。2例脊髓神经功能A级无恢复外,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序列,矫正术前的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能够改善截瘫症状。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螺钉是目前胸腰椎骨折及退行性改变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其创伤小、安全、固定牢靠等优点得到了医患的肯定。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由于置钉失误导致的螺钉位置欠佳也带来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1]。虽然计算机导航技术可提高了置钉准确性[2],但难以大范围推广。根据解剖学标志进行徒手置钉仍是大多数医生要面临的挑战[3-4]。为了减少临床置钉失误率而导致的螺钉位置欠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进行椎弓根钉螺钉内固定的腰椎骨折及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27例,探讨置钉失误类型,分析置钉失误原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节段ponte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重度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总体平衡,依据SRS-22量表评估患者健康生存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明显降低(P0.05),而次弯Cobb角及总体平衡变化不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疼痛、自我形象、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及生存质量总分比较,差异不大(P0.05),但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多节段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提高重度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侧凸矫正率,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2005年5月本院脊柱外科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械治疗的患者265例,其中有20例(21个椎体)术后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其中13例螺钉断裂(18枚螺钉),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3例螺钉松动,2例连接杆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问题的原因有:①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的融合;②起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丢失;⑤骨质疏松;⑥术后康复时间不足;⑦内置物取出过迟。结论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伤后7~10 d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患者均复位良好、固定,65枚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及CT显示65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5例患者单节段固定,其中1例因单侧置钉困难增加一椎体固定。结论:对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常规术前颅骨牵引复位,应用后路关节突解锁,椎弓根钉置入技术进行脱位椎体复位及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能早期实现三柱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最终达到颈椎生理曲度恢复,骨性融合稳定,神经功能部分改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2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观察组术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结果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 d与末次随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后3 d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观察组术后随访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可更好地重建并维持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术后5周Cobb’s角、伤椎高度及运动觉和触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