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占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5-292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并癫痫的治疗及预后,为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8 月-2011 年8 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70 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脑性瘫痪并发癫痫的患儿发病率,并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 例患儿治疗3 个月后,显效18 例(58.1%),有效9 例(29.0%),无效4 例(12.9%),总有效率为87.1%.本组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采用合并用药治疗者25 例,占患儿总数的80.5%;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发病率为44.3%;脑瘫中最常见的是痉挛型脑瘫,其脑瘫并发癫痫的发生率也最高.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病率与脑瘫类型有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者占绝大多数,且发病年龄较低.应及早对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进行治疗和干预,可采取多药联用等方式进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并发癫痫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脑性瘫痪患儿并发癫痫进行了分析。结果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癫痫发病率为 2 9.3%。与各型脑性瘫痪引起的癫痫发作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脑性瘫痪痉挛性四肢瘫的癫痫发病率为 6 5 .2 % ,和痉挛型各瘫痪类型的癫痫发病率相比 ,其癫痫发病率高于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其他类型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并发癫痫 ,其中痉挛性四肢瘫更容易并发癫痫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也称Little病,是指从妊娠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1999年12月~2005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对845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4.
梁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1):2845-2846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治疗脑性瘫痪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显效109例,复发9例,总有效率92.37%;随访期间,患者痉挛状态缓解率为88.98%。结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显著,但术后应配合长期、正规的康复治疗,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患病率为0.2%~0.6%,痉挛性脑瘫占脑性瘫痪的60%-70%。对痉挛性脑瘫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康复手段,包括Bobath手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高压氧疗法加针炙及穴位药物应用。部分患儿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再加上田疗法,取得理想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陆生林 《医学综述》2002,8(7):422-42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综合征 ,痉挛性瘫痪是脑瘫中最常见的一种 ,以往的治疗包括中医针刺 ,软组织松解 ,神经肌支切断、关节融合等 ,由于不能有效解除痉挛 ,疗效十分有限。 1978年Fasano[1 ] 首先报道采用电刺激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posteriorrhi zotomy ,SPR)治疗痉挛性脑瘫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国内徐林等[2 ] 1991年首次报道改进手术及电刺激方法 ,以后该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 ,具体手术方法不断改进 ,目前已成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主流。现将SPR…  相似文献   

8.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1~3岁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引导式教育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5例。结果:引导式教育治疗总有效率为90.7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具体流程为中药熏洗-康复训练-针灸按摩-蜡疗(康复训练和中药熏洗相结合)。结果本组428例,802个下肢,随访平均3.3年,优124例,良243例,差61例,优良率85.7%。结论针对痉挛性脑瘫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采用"康复训练和中药熏洗相结合",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师文  陈素兰  秦璐  蒋玮  高丽娟  薛玉洁 《医学争鸣》2009,(23):2738-2738
0引言颈动脉脑性瘫痪(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智能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困难等并发损害.脑瘫的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但对并发损害及合并有扭转痉挛、紧张性痉挛等混合型脑瘫和手足徐动型脑瘫的康复治疗较为困难,属重症脑瘫[1].我院采用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离术治疗重症脑瘫8例,现就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1.15±0.64岁。治疗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1.25±0.92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3.
杨艳萍 《医学文选》2005,24(3):396-396
痉挛性脑瘫简称(SCP)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步态异常和肢体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我院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SCP8例,疗效满意,现  相似文献   

14.
术中电刺激法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下称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是1978年Fasano等首先采用的,在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等方面为脑瘫的外科治疗开拓了一个新途径。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0年4月,采用电剌激观察机体活动,进行选择性切断腰骶神经后根治疗脑瘫患儿后遗的肢体痉挛,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4例,女5例,年龄3.4~17岁,平均7.8岁;其中小于3~7岁11例,占57.9%;均为痉挛型脑瘫患者,其中双下肢痉挛型13例,四肢痉挛型6例;按Ashworth5级分法,肌张力在3~5级(平均3.8级),均高于正常,膝、跟…  相似文献   

15.
针灸配合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上田法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 (脑瘫 )中的疗效。方法  7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 4 3例 ,运用针灸及上田法治疗 ;对照组 2 8例 ,采用上田法进行治疗 ,效果应用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 经 90d治疗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5 .3 4 %和 71.4 3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6.72 ,P <0 .0 1) ,且两组治疗后综合评估分值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t=2 .2 3 ,P <0 .0 5 )。结论 针灸配合上田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脑性瘫痪是婴儿和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伤残综合征。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病变 ,可引起神经、肌肉功能缺陷及其他一些脑功能障碍。其中痉挛性脑性瘫痪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既往采用的物理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矫形外科治疗 ,由于没能稳定而有效地解除痉挛 ,长期以来临床疗效不理想。Fasano和Peacock分别创立和改进成型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Pos teriorRhizotomy ,SPR) [1] ,是根据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原理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新术式。我院自 199…  相似文献   

17.
为了早期发现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障碍,早期干预,促进康复,作者对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月门诊和住院的68例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商结果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8例脑性瘫痪患儿,男50例,女18例,年龄0~1岁32例,1~3岁26例,3~6岁10例。1.2 诊断标准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本文68例小儿脑性瘫痪均符合第1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2]。1.3 临床表现 痉挛型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紧张性颈反射至出生后6个月仍可存在,受累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 (BTX A)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性下肢瘫的效果 ,将痉挛型下肢瘫患儿1 2 0例均分为 3组 ,均采用国产BTX A进行痉挛肌肉局部注射 ,用量 :1组 1U/kg ;2组 2U/kg ;3组 3U/kg。应用PRS法 ,评价治疗前、治疗后 2周各组间的疗效差异 ;随访 1、2、3、6个月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PRS指标明显改善 ,较大剂量组比较小剂量组疗效明显 (P <0 .0 1 )。治疗中及治疗后无 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提示 :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适当增加BTX A剂量 (≤ 6U/kg)比较安全 ,且可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痉挛性脑性瘫痪早产儿脑CT图像表现及其CT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39例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小儿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病例组,另按年龄匹配原则选取同期在本院U科就诊的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痉挛性脑瘫患儿的CT图像表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CT图像表现对痉挛性脑瘫的诊断价值。结果 39例瘁挛性脑瘫患儿中,82.50%的患儿CT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成角,左右角度不对称,74.36%的患儿CT影像学表现为脑室扩大变形或(和)白质丧失,61.54%的患儿CT影像学表现为灰质异常增多则聚集成团,左右不对称;其中脑室周围白质成角,左右角度不对称征象诊断痉挛性脑瘫的曲线下面积值(AUC)值最高,为0.91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05%、100.00%;按痉挛性脑瘫患儿CT征象出现频次,选取上述位于前三位的征象联合诊断痉挛性脑瘫,结果显示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96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31%、100.00%,显著高于脑室周围白质成角,左右角度不对称征象诊断(Z=2.084,P=0.037)。结论 痉挛...  相似文献   

20.
吴洪云 《海南医学》2004,15(9):138-138
我们自 2 0 0 1 - 2 0 0 3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 2 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2 0例中 ,男 1 2例 ,女 8例。年龄最大 8周岁 ,最小 1 5月。按脑性瘫痪分型 ,其中痉挛型 1 0例 ,手足徐动型 7例 ,共济失调型 3例。 2 0例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