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生理方法定位腰神经根主要支配肌群的可行性,为临床术中电生理定位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4/05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9只5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通过电生理的方法,依次电刺激L2~L5脊神经根部,分别记录双侧大鼠下肢主要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测量下肢四组肌肉(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峰值。结果:9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刺激腰神经根于下肢所记录的典型肌电波形以双相波和三相波为主。②刺激L2脊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均〈1mV,以在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最高(0.89&;#177;1.05)mV,显著高于其他3组肌肉(P〈0.05)。③刺激L3脊神经根,于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为(23.79&;#177;13.22)mV,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肌肉(P〈0.01)。④刺激L4脊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乎均值均明显〉1mV,股四头肌和胫骨前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股二头肌和腓肠肌[(15.88&;#177;12.28),(12.75&;#177;4.97),(7.11&;#177;3.60),(8.06&;#177;5.29)mV,P〈0.01]。⑤刺激L5脊神经根,于股二头肌、腓肠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为(23.92&;#177;15.05),(13.1&;#177;7.05)mV,显著高于其他各肌群(P〈0.01)。结论:电刺激不同脊神经根,在大鼠下肢不同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峰值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峰值,可基本确定所刺激的腰神经根节段。  相似文献   

2.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电生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后电生理指标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2—08/2004—0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痛症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1-63岁。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避开神经、血管,针刀垂直于颈项部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不出血为止。针刀松解后观察20min,若无晕针等不良反应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推拿治疗。5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③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桡神经(感觉/运动神经)、肌皮神经(运动神经)、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刀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共检查肌肉100块(治疗前后各检查50块)。治疗前50块肌肉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损害。经针刀治疗后,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②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治疗后明显商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0,01)。③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感觉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高于或快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针刀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是一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177;2.57),重症肌无力组(1.79&;#177;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l&;#177;1.77),重症肌无力组(0.29&;#177;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lt;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臂丛部分损伤后再将同侧C7切除模型.观察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单独存在时,臂丛C7神经主要支配肌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深圳市福田区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4组,切除臂丛神经上干组(切除上干组),切除臂丛神经下干组(切除下干组),切除臂丛神经上中干组(切除上中干组),切除臂丛神经中下干组(切除中下干组),每组10只。术后2周、2个月分别检测C7主要支配的肱三头肌和背阔肌电生理状况,以健侧肢体作对照。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肱三头肌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术后2周切除下干组、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低于健侧(P〈0.05);术后2个月均可恢复到健侧水平(P〉0.05)。②背阔肌动作电位波幅:术后2周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低于健侧(P〈0.05);术后2个月均可恢复到健侧水平(P〉0.05)。③肱三头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迟率:术后2周切除上干组、切除下干组、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高于健侧(P〉0.05)。④背阔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迟率:术后2周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高于健侧(P〈0.05);术后2个月均可恢复到健侧水平(P〉0.05)。结论:各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在术后2周均明显下降,但术后2个月,各靶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背阔肌与肱三头肌失去主要支配神经后,功能虽会明显下降.但经过代偿,由上干或下干单独支配,可以使C7主要支配的背阔肌、肱三头肌动作电位波幅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臂丛部分损伤后再将同侧C7切除模型,观察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单独存在时,臂丛C7神经主要支配肌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深圳市福田区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4组,切除臂丛神经上干组(切除上干组),切除臂丛神经下干组(切除下干组),切除臂丛神经上中干组(切除上中干组),切除臂丛神经中下干组(切除中下干组),每组10只.术后2周、2个月分别检测C7主要支配的肱三头肌和背阔肌电生理状况,以健侧肢体作对照.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肱三头肌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术后2周切除下干组、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低于健侧(P<0.05);术后2个月均可恢复到健侧水平(P>0.05).②背阔肌动作电位波幅术后2周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低于健侧(P<0.05);术后2个月均可恢复到健侧水平(P>0.05).③肱三头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迟率术后2周切除上干组、切除下干组、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高于健侧(P>0.05).④背阔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延迟率术后2周切除上中干组、切除中下干组均高于健侧(P<0.05);术后2个月均可恢复到健侧水平(P>0.05).结论各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在术后2周均明显下降,但术后2个月,各靶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背阔肌与肱三头肌失去主要支配神经后,功能虽会明显下降,但经过代偿,由上干或下干单独支配,可以使C7主要支配的背阔肌、肱三头肌动作电位波幅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2.57),重症肌无力组(1.79±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1±1.77),重症肌无力组(0.29±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肌电测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49-151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 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后电生理指标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2-08/2004-0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痛症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1~63岁。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避开神经、血管,针刀垂直于颈项部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不出血为止。针刀松解后观察20min,若无晕针等不良反应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推拿治疗。5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③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桡神经(感觉/运动神经)、肌皮神经(运动神经)、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刀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共检查肌肉100块(治疗前后各检查50块)。治疗前50块肌肉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损害。经针刀治疗后,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②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0.01)。③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感觉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高于或快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针刀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是一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改善机体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行神经根移位术对机体远端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切除L2段脊髓0.5cm。一周后切断右侧L1和L2神经根,其中实验组A组行神经根移位术即L1神经根近端和12神经根远端吻合;对照组B组仅行12神经根原位吻合。术后12周分别行神经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肌肉湿重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元定位,纤维再生和肌肉萎缩情况。结果术后12周,A组右侧股四头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明显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有所恢复,而B组无改善。结论神经根移位术能重建脊髓损伤后的反射和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截瘫肢体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SD大鼠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的选择性支配作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的选择性支配,为临床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及建立实验性人工膀胱动物模型提供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两所大学的骨科,一所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研室.材料2000-10/2002-06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雄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体质量250~300 g.干预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左侧为实验侧,另一组右侧为实验侧.对10只脊髓损伤后的SD大鼠进行硬膜外S1-4神经根电刺激.主要观察指标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变化,同时通过膀胱内插入测压管并经压力换能器记录膀胱内压的变化.结果S1~4神经均参与SD大鼠的膀胱神经功能支配,其中以S2神经最主要,S1,S3神经次之,S4神经的支配作用最小.结论不同的骶神经根对膀胱平滑肌的支配效能不同,利用膀胱平滑肌的主要支配神经根进行人工电刺激排尿或通过神经吻合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对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H反射检测。结果患者EMG、MCV、SCV、H反射的异常率分别为91.4%、67.2%、46.6%、70.7%。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早期定位神经根病损的范围,判断程度和预后,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兔自体髓核移植对腰神经根的损伤情况,分析其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将兔自体L2~3间盘的髓核在无压迫情况下移植于L7神经根处,对照组代以同等大小的自体脂肪组织。术后3,7,15,30d测量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神经根组织学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3d(36±5)m/s,7d(31±4)m/s,15d(27±5)m/s,30d(34±6)m/s;对照组3d(47±8)m/s,7d(50±4)m/s,15d(52±5)m/s,30d(52±7)m/s,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12,-21,-27,-14,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神经根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自体髓核在无压迫情况下可造成神经根损伤;非机械性神经根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平行,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影响神经根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与马尾神经冗余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160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信息,将其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测量狭窄处椎管前后径、狭窄层面硬膜囊面积、马尾神经冗余相对长度等数据;记录性别、年龄、腰椎管最狭窄的位置、狭窄处突起是否锐利、是否多节段狭窄等参数。统计上述变量是否与马尾神经冗余征及马尾神经冗余相对长度相关。结果不同马尾神经冗余征的性别、年龄、腰椎管最狭窄的位置、狭窄层面硬膜囊面积、狭窄处突起锐利、多节段狭窄等变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椎管多节段狭窄(P<0.01),不同性别、狭窄处是否突起锐利、狭窄处椎管前后径的马尾神经冗余相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尾神经冗余是一种与腰椎管狭窄相关的MRI征象,其中性别、年龄、腰椎管多节段狭窄、狭窄层面硬膜囊面积、腰椎管最狭窄的位置、狭窄处锐利突起等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sonation of the lumbar nerve roots in patients with sciatica will precipitate their symptoms and therefore may be a useful diagnostic tool in the evaluation of disc protrusions. Thirty healthy subjects (Group 1), mean age 36 (+/- 6) years, were evaluated to establish a baseline response. None had a positive test. A second group of 35 individuals, mean age 38 (+/- 12) years, all had histories of sciatica and sufficient signs to warrant consideration of a myelogram. Subsequently, all had positive myelograms and positive disc protrusions documented at surgery. Only three of the second group had positive responses to the ultrasound test. The ultrasound was 870 kHz continuous at 2watts/cm2 for two minutes, administered at the lumbar paravertebral muscle mass. The ultrasound test had a high specificity and very low sensitivity (.09), indicating that sonation of the lumbar nerve roots in people with sciatica is not a useful preliminary screening test of low lumbar disc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的一组临床症状,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各种原因导敛神经根卡压是腰椎根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而现在对侧方神经根管及神经根造影研究较多[1-12],而对神经根本身显示的直接研究还没有发现;另外,对侧方椎管狭窄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术中减压不充分,也造成了10%~40%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疼痛[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电生理异常和受损程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26例AIDP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测,记录肢体两侧、上下肢及远近端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潜伏期、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肌电图。结果:①MCV异常率(78.2%)高于SCV异常率(64.1%)(χ2=5.310,P<0.05)。②肢体远端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79.2%),明显高于近端肌肉(50%)(χ2=14.856,P<0.05)。③远端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重度受损率(75.6%),较近端神经(47.4%)高(χ2=14.628,P<0.01),远端运动神经CMAP波幅重度受损率(74.4%),较近端(52.5%)高(χ2=5.168,P<0.05)。结论:AIDP在电生理上改变为广泛的、多灶、远近端神经、上下肢均受累,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易受累,就损伤程度而言远端神经较近端神经受损程度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高速弹丸致伤坐骨神经后,其远隔部位的腰段脊髓会发生何种组织损伤效应?目的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12在野战外科研究所靶道实验室完成.选择SPF日本大耳白兔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kg,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医学实验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火器伤组30只、切割伤组30只,火器伤组和切割伤组观察时相点为伤后1,3 d,1,2,4,12周,每时相点5只动物.方法火器伤组致伤弹丸为0.38 g钢珠,装药量0.65 g,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主要结局观察光电镜下观察伤后1,3 d,1,2,4,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腓总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电生理指标,定量评价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的功能。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端侧吻合组和端端吻合组,端侧吻合组右侧建立胫腓神经端侧吻合模型,端端吻合组右侧建立腓神经端端吻合模型,术后2、3、5月,每组取5只测定PFI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混合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端侧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功能恢复在3个月达到高峰,但效果不如端端吻合。结论:端侧吻合可以作为神经修复的一种方法,但需慎重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