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玉强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657-1658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中风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滞、气逆)、血(血瘀)六端。  相似文献   

2.
东北,华北及上海十个地区中风多因素干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求预防中风的办法,于1990~1993年对东北、华北地区及上海市10个中风高发地区,25万社区人群中40岁以上的4793例中风高危个体,进行了以服用“脑安”胶囊为主的多因素干预性实验研究。干预3年后社区中风发病率下降了49.17%,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有下降,中风发病率的下降与血压的下降呈正相关。这种集中对中风高危个体进行综合干预的结果,证明中风能够被有效地预防。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刘完素对于中风的认识,其论中风重视火热的因素是其一大特色。并对其中风病认识的背景、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以冀对临床诊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特别提醒     
《大众医学》2010,(5):4-4
中风容易“遗传”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父母亲在65岁前发生过中风,其子女在65岁前发生中风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倍;母亲在65岁前发生中风,其女儿发生中风的风险很高,而父亲发生中风与其子女发生中风的关系相对弱一些。另外,因脑血管阻塞发生中风的“遗传性”比出血性中风更高。研究还发现,如果子女具有中风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等,则发生中风的风险更高。专家指出,有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如家族史,但要以此为警诫,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蕾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217-2218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血管疾病,中风失语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中医对中风失语病名的描述有:神昏不语、语言不利、暴痦难言、中风不语、舌强言蹇、痦痱、风懿、风喑等不同的论述。《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为痦痱,此肾虚也。”刘河间释云:“内夺而厥,谓肾脏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则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经名暗痱;”《千金要方》谓:“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痱,相当于完全性失语,风懿相当于感觉性命名性失语,风喑,似属构音障碍,失音病位在于喉咽。针灸对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笔者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常见到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发病急,进展快,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导致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目前研究表明,脑卒中的临床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为进一步研究诸暨地区脑卒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脑卒中高危因素,对该地区1861例脑卒中患者以及150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  相似文献   

7.
宋丽华 《家庭健康》2011,(10):54-54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常与年龄、性别、种族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狭窄、肥胖、吸烟、短暂脑供血不足等易诱发中风。科学认识中风,做好中风病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对中风病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8.
进入秋季,又到了每年中风病的高发期。该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高死亡和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其发病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加强自身日常的健康管理对防治中风至关重要。秋风瑟瑟,天气一天凉似一天,眼下已进入中风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气象因素与Ig A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对比研究发现气象因素与Ig A肾病存在相关联系;结论: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气象因素与Ig A肾病发病是可行、合理且有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症证型初探——急性脑内壳核出血60例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4月~1999年5月,在我科病房收治的中风病人中,收集了急性脑内壳核出血60例,根据其颅脑CT的检查结果与中风辨证分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8岁;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者6例,有脑梗塞病史者10例。本组动态发病者44例,有意识障碍者41例,呕吐咖啡样物者14例。入院查体:血压180/120 mmHg以上者27例,体温38℃以上者23例,失语者21例,不同程度偏瘫者60例,一侧病理反射阳性者41例,双侧阳性者15例,半身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者25例。发病24 h内死亡者3例,72 h内死亡者6例。1.2 中医辨证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符合1986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证中风病科研协作组修定的《中风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华佗中风胶囊>(原名<消栓治瘫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及方法,为寻求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脑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先兆症及后遗症纳入治疗和预防范围观察,其中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本院生产的<华佗中风胶囊>(国家发明专利号:ZL02138726.5)进行临床观察治疗;50例设为对照组,采取纯西药内服预防治疗,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均参照国内外统一规定,比较两组临床预防治疗效果,对颅脑CT、颈动脉B超、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和血脂进行评估,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及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 两组治疗后经X2检验均(P>0.05),(P<0.05.P<0.01).<华佗中风胶囊>治疗和预防中风病疗效满意,颅脑CT、颈动脉B超、TCD和血脂分析,治疗组药物无副作用,在中风病后遗症的康复和控制及预防中风病的复发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消除高危因素确实可以使部分人免受中风之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06例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有关因素,阐明其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病痛,减轻社会与家庭负担。1 资料来源、研究内容与方法 资料均来源于某院1988年~1992年间住院中风病人共106例(经脑CT确诊为脑梗塞者92例,脑栓塞者6例,脑出血者8例)。我们对其5年以上生存质量进行了随访调查研究。以出院与调查时的积分来分析病员的生存质量情况,并对影响生存质量的可能相关因素分为既往病史、情志状态、病后调  相似文献   

14.
<正>广义的子午流注针法包括子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子法、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为传统的按时取穴的方法,子午流注针法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将时间因素和针灸施治紧密结合在一起。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针灸治疗中风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兹就近二十年的子午针法在中风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临床观察罗瑞霞[1]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配以偏瘫四要穴治疗中风后遗症38例疗效显著,显效率71.05%。  相似文献   

15.
覃树忠 《现代保健》2009,(29):184-185
中风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临床上根据病理的不同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临床辩证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随着近年对该病的中医治疗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关临床和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永斌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42-3343
目的 探讨总结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常规药对照组,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针灸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病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治疗中若能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对于中风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风高危人群头发、血清金属元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彭晋湘,张增福,刘土富,张成浩1991年2~12月在云南景洪县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调查,将40岁以上532名中风高危人群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随机抽取97例测定血清金属元素和78例测定头发金属元素,观察这...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并以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著称.自古就有用针灸疗法预防中风的相关记载,且基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五脏病机观,通过分析中风先兆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发现其与"因风致眩"、"风性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强调中风先兆的针灸治疗关键在于"平肝熄风",并提出针灸治疗中风先兆的相关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症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阻、原发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机“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1],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而致病。痰是中风病整个病程中的基本病机,食饮不节,过食肥甘,是痰浊形成的重要病因。合理膳食是预防中风的基本环节,在中风急性期及时采取祛痰为主或配合祛痰方法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也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胎龄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高危因素和治疗、预后情况,探讨不同胎龄组新生儿RDS临床特征的差异,为及时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符合RDS诊断标准的135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75例,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33例,足月儿组(≥37周)27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RDS的发病率早产儿占多数;不同胎龄组RDS均以男婴发病率高;发病高危因素有各自的特点:早产儿主要有胎膜早破、不明原因早产、多胎妊娠、出生窒息等;晚期早产儿RDS与多胎妊娠、急诊剖宫产相关;糖尿病、剖宫产,尤其是产程未发动的择期剖宫产对足月儿RDS的发病起主要作用。足月儿病情重,多为“白肺”样改变,而且使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增多,易发生气胸。 结论 RDS在不同胎龄阶段发病特点、高危因素、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其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的影响。择期剖宫产对于足月儿RDS发病起主要作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