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伯氏疟原虫子孢子能动性(能量的消耗和产生的标志)的观察,研究子孢子的能量代谢。材料和方法:解剖人工感染伯氏疟原虫后16~21天的斯氏按蚊涎腺分离子孢子。将摘出的涎腺放在不含氨基酸、谷酰胺和葡萄糖的不完全组织培养基199内研碎,子孢子悬液经4g离心沉淀1分钟,除去较大的蚊  相似文献   

2.
疟原虫裂殖子进入红细胞以及随后的裂体增殖过程,已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作过详细的研究。新近建立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其表面具有类似人肝实质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由此,作者在建立疟原虫红外期培养的同时,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抗体(IPA)试验,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子孢子进入细胞(WI38和HepG2-A16)以及转化成滋养体的过程。子孢子悬液,系取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18-21天的斯氏按蚊唾腺,置于灭活  相似文献   

3.
疟原虫子孢子对宿主肝组织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模式认为子孢子通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FC)进入宿主肝组织,但该模型缺乏直接证据。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Frevert等利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rFP583/DsRed/RFP标记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荧光标记的Tie2-GFP小鼠或lys-EGFP-ki小鼠,利用活体显微镜对子孢子在肝组织中的移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且通过肝组织病理学切片的观察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测定,分析疟原虫子孢子在感染过程中对宿主肝组织造成的危害。对26只…  相似文献   

4.
疟原虫子孢子对宿主肝组织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模式认为子孢子通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FC)进入宿主肝组织,但该模型缺乏直接证据。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Frevert等利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rFP583/DsRed/RFP标记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荧光标记的Tie2-GFP小鼠或lys-EGFP-ki小鼠,利用活体显微镜对子孢子在肝组织中的移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曾报道伯氏疟原虫子孢子用X线照射、加热或冻融方法处理后可作为虫(疫)苗,所产生的保护作用与处理方法、接种次数和途径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伯氏疟原虫子孢子的免疫性,作者进行了以下试验。实验用同系A/J雌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3组,第1组静脉注射41±1℃加热60  相似文献   

6.
唾液是疟原虫子孢子从蚊体进入宿主的载体。由唾液排出的子孢子量可能与唾液总  相似文献   

7.
当疟原虫的子孢子离开成熟孢子囊进入蚊唾腺时,微结构、活力、抗原性和感染性均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对它进一步入侵和生存有关,这可能显示了细胞膜在裂殖子对红细胞的识别和粘附的重要性。作者用自由流动电泳法对鸡疟原虫子孢子的细胞表面进行了研究:将感染有疟原虫的埃及伊蚊的中肠和唾腺,置于冷组织培养液(M199)中解剖,在组织匀浆器内磨成匀浆,经250g离心5分钟,去除蚊组织沉淀,使子孢子浮悬于M199中,在Bencham等设  相似文献   

8.
埃及伊蚊感染鸡疟原虫(Plasmodium gallina-ceum)18天后解剖,用电镜观察唾腺内子孢子的形态。子孢子长7μm,宽0.8μm;复合膜由一层外膜,两层内膜及膜下微管组成。发达的膜下微管与子孢子重要  相似文献   

9.
伯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伯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并与约氏疟原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入侵开始时,裂殖子多以顶端对着红细胞,并显示出调整方向的能力;红细胞也有部分突出等主动性反应。裂殖子接触后,红细胞即形成凹陷,逐渐将其包围。在此过程中,裂殖子通过顶端和表被两种不同的附着方式与凹陷壁保持联系。包围完成后,凹陷口融合封闭,变成一个包着入侵裂殖子的游离囊泡。与此同时,某些细胞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约氏疟原虫多感染幼龄红细胞,且虫体被凹陷口勒出缢痕。伯氏疟原虫则多入侵成熟红细胞,无缢痕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血清方面来进一步探讨环境因素对疟原虫和靶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用蜡烛缸法比较几种血清——大鼠血清、人脐带血清、成人B型血清、兔血清、小牛血清和加有次黄嘌呤的小牛血清,对伯氏疟原虫体外生长的影响;然后再用含小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伯氏疟原虫,对培养前和培养12、20和28h的培养物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  相似文献   

11.
12.
作者曾于1972年报告了用正常涎腺注射对照组的A/J小鼠,产生了对伯氏鼠疟原虫意外的保护作用。本文对注射较大量涎腺后所产生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非颗粒性蛋白质与颗粒性蛋白质分别用Lowry和Kjeldahl二法进行测定。组织放入指定的介质内,在组织磨碎器冰浴中磨碎。蚊涎腺贮藏在液氮冷却器的氮气中,涎腺一般只冰冻1次,然后从冷却器中取出,使其溶化,用相应介质稀释,作注射用,或在40±1℃水浴中加热60分钟。每隔14天由腹腔注射1次,连续7次,攻击一般是在最后一次注射后3周进行,用2,000个子孢子经腹腔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蜡烛缸法比较大鼠血清、人脐带血清、成人B型血清、兔血清、小牛血清和加有次黄嘌呤的小牛血清对伯氏疟原虫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对培养前和培养12、20、28h的小牛血清培养物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所用血清均不能明显改善长期培养效果;对短期培养的效果,以大鼠血清和人脐带血清为优,次黄嘌呤对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潜在的抑制作用。电镜观察表明,小牛血清能使大鼠红细胞发生凝集,红细胞和疟原虫表面所形成的表面粘附物能妨碍裂殖子入侵和疟原虫对代谢物的吸收和排泄。  相似文献   

14.
用大鼠血清和盐酸苯肼诱导的大鼠网织红细胞,按常规的蜡烛缸法体外培养红内期的伯氏疟原虫,并在培养前和培养12、20和28h,对培养物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5d的培养除了第一个裂体周期疟原虫有明显增殖外,以后变性原虫渐进性增多。它表现为胞核凝固,核糖体和内质网减少,伪食物泡和食物泡缺损,自噬泡和残余泡形成,裂殖体不能正常成熟,游离裂殖子崩解,有嵴线粒体和微体样分泌泡的产生及多层膜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以盐酸苯肼诱导的大鼠网织红细胞作靶细胞,用含10%大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按常规蜡烛缸法体外培养红内期伯氏疟原虫。培养分5瓶:其中2瓶作连续培养;另3瓶,取其培养前和培养12、20和28h培养物制成电镜样本,作透射电镜观察。 连续培养的结果显示:除了第一个裂体周期疟原虫有明显增殖外,以后原虫率逐渐下降,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变性体增多,整个培养过程都常见未入侵的大量散在裂殖子和游离胞外的疟原虫以及明显破损的  相似文献   

16.
用经反复冻融和加温灭活制备的伯氏鼠疟原虫子孢子抗原作亚显微结构分析,同时用以免疫小白鼠作免疫学的研究。伯氏鼠疟原虫NK_(65)子孢子抗原是从800只斯蒂芬按蚊涎腺在玻璃容器中经人工研磨释出的。所得混合物经数次分层离心洗涤以尽量清除涎腺细胞残渣,最后的上清液分为3等分,作如下不同处理:第1个标本不经处理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7.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以~(60)钴(830rad/分)γ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8和15krad,并以同批蚊作对照。取出的涎腺置于10μm灭活的正常鼠血清内,以18号针头粉碎之,另取内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50U/ml)和链霉素(5μg/ml)的MEM(Eagle)培养基上培养的人肝瘤细胞(Hep G2-A16)于1cm~2的盖片上,与每份子孢子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经接种伯氏疟原虫子孢子的小鼠在经α-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治疗后产生的针对红外期裂殖子的保护性免疫,有效期长达6个月。以伯氏疟原虫Anka株子孢子悬液i. v.接种TB_(ESP)小鼠,每周1次共2~3次。为避免蚊体组织过敏反应导致动物死亡,另采  相似文献   

19.
子孢子侵入蚊虫涎腺是疟原虫生活史中的一个实质部分,子孢子完成侵入的程度决定着能否使适当的脊椎动物宿主发生疟疾感染。本文作者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伯氏鼠疟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疟疾流行区子孢子接种率以及接种率与原虫率之间的关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选择马当周围22km内的8个村为调查区。当地疟疾全年严重传播,主要媒介为刻点按蚊种团。1983年9月~1984年6月进行疟疾调查,包括脾肿率、疟原虫种类、原虫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