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脑动脉粥样硬化”去解释老年人的智能衰退,可能是一种最易犯的诊断错误。其实动脉粥样硬化并不直接引起老年人的隐袭性、慢性进行性痴呆(原发性老年性痴呆),而以另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通过脑梗塞的病理机理引起痴呆。作者认为大部分脑梗塞都继发于颅外动脉以及心脏疾病。仅有很少数病例的脑软化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多发性脑梗塞在临床上能够产生以痴呆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脑梗塞系指在颅脑CT扫描的各层面不同部位有一个以上的梗塞灶,病理上系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坏死灶,故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我院自1986年3月~1988年8月应用日产SCT-100NCT机作颅脑扫描340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CT所见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关系。  方法 对 9例SAH后DCVS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CT表现分三类 :1 大脑前动脉支配区双侧或额叶梗塞。 2 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外侧裂附近颞顶叶梗塞。 3 多发性脑内或底节区梗塞。临床上常见于Ⅳ~Ⅴ级的患者 ,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 ,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  结论 提示较严重的DCVS可能增加SAH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发生。但是 ,SAH并脑梗塞的发生常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360例多发性梗塞的临床,CT及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脑梗塞一词病理上系指脑内梗塞灶超过一个以上;CT、MRI则根据图像,所指相同;临床有多种原因及不同表现。现将我院自1988年6月~1991年1月收治的360例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CT及MRI图象上所见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360例,年龄在40~48岁之间。其中40~49岁20例,50~59岁114例,60~69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2例多发性脑干梗塞的病理。病理解剖发现:例1双侧后交通动脉狭窄,左侧完全闭锁;例2严重动脉硬化,左侧椎动脉内血栓形成。两例中脑、桥脑及延髓明显软化坏死。进一步研究证实:不同水平的脑干梗塞均可导致自主呼吸障碍;颅底willis’s动脉环的解剖变异可能为多发性脑干梗塞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2例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后对侧偏瘫综台征,结合文献中的58例进行了讨论。从带状疱疹发生到偏瘫出现平均间隔7周,脑脊液可有改变,脑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有节段性狭窄及闭塞,颅脑CT可见底节区脑梗塞,或多发性多时相脑梗塞,主张在偏瘫早期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直径约为3~4毫米的缺血性微梗塞。系由较大的脑动脉,如大脑中、前、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深穿支闭塞所致,亦可称之为深穿支闭塞”。这种微梗塞治愈后在脑组织上留有腔隙或陷窝,故称之为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腔隙性卒中(Lacunar strokes)。腔隙性脑梗塞与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即脑血栓形成,两者在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不同。前者主要系高血压及其伴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高安氏病由于受累动脉不同而产生不同临床类型。本文报告4例均并发脑梗塞,其中2例同时并发心肌梗塞,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41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后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结果MR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2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推测其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应重视检测可能存在的颅内脑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0.
对28例脑梗塞进行MRA检查,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塞以脑动脉闭塞为主,腔隙性脑梗塞以脑动脉狭窄、变细或粗细不均为主。表明MRA可用来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脑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大面积脑梗塞闭塞的血管。与DSA检查对比,MRA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鼠局部脑梗塞后脑超微结构改变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RHR)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其后2h至7d分8次取不同区域脑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显示局部脑梗塞后发生全脑性改变,其损害程度和出现时间梗塞区最早,以坏死为主,呈完全不可逆性损害;边缘区稍后,主要是微血管塌陷和微血栓形成及部分脑细胞坏死,呈部分可逆性损害,远隔区和镜区最迟,以内皮和星形细胞水肿为主,呈可逆性损害,认为用RHR复制MCAO,更接近于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基础上发生脑梗塞的临床病理改变,全脑超微结构的动态性改变中微血管损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脑梗塞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CT、病理学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103例连续尸解脑梗塞病例中,经病理检查发现11例继发脑干出血,分析其临床、CT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脑梗塞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昏迷、四肢瘫、过高热及呼吸衰竭,CT一般不能发现脑干高密度病灶,病理结果均为半球大病灶脑梗塞,严重海马回疝致脑干严重受压、变形和移位,继发脑干出血以中脑为主,可累及桥脑,主要位于中线部位。结论脑梗塞继发脑干出血是由于严重脑干受压、变形导致脑干微小穿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被牵拉、破裂所致。  相似文献   

13.
一次开颅显微手术治疗不同动脉干上的多发性脑动脉瘤陈长才,张是宏,刘玉香不同动脉干上多发性脑动脉瘤比较少见,我们治疗2例病人,其中1例是左右两侧对称性动脉瘤,均经一次开颅手术夹闭成功。例1女性,49岁。因左眼睁不开4天于1986年6月2日入院,经血管造...  相似文献   

14.
CT与超声多普勒对小儿脑梗塞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小儿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CT和超声多普勒影像学特征。共372例患儿经头颅CT连续扫描观察,其中24例用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椎动脉两系统,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临床有典型迟发瘫痪,CT显示脑组织内呈低密度病灶,55.34%在基底节区,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内膜14例全部有损伤伴血栓形成。10例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探测脑底动脉环及颈动脉虹吸部、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或无血流信号。小儿脑梗塞发生原因有二:1.外伤引起颈部动脉内膜原发损伤和血栓形成,血栓脱落栓塞脑动脉。2.细胞中介免疫反应造成脑底动脉环及属支动脉内膜程度不同闭塞。本病诊断依据是:1.头颅CT动态扫描发现梗塞病灶。2.超声多普勒对本病早期与病因诊断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急性脑梗塞早期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阻断狗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 M R I表现及其病理改变。方法 将 16 只成年狗随机分为实验组(10 只)和对照组(6 只)。经颞开颅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 M C A),造成 M C A 供应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术后 4、6、8、12h 行 M R I薄层扫描;取出动物大脑观察病理改变,测定不同时相梗塞区 T2 时间和组织水含量。结果 梗塞 2h M R I T2 加权可见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信号增高;6h M R I可见尾状核、豆状核形成明确梗塞,并出现占位征象。2h 电镜下已有缺血水肿改变,4h 光镜下出现脑缺血水肿改变,电镜下见到血脑屏障受损。相关分析表明:病灶区 T2 时间变化与组织水含量变化在时序上有密切关系(r= 0.9537, P< 0.01)。结论  M R I可用于脑梗塞早期的诊断。急性脑梗塞早期 M R I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脑损害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在脑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ERP检测68例脑损害患者,其中脑梗塞34例,帕金森病18例,多发性硬化16例,并与51例年龄、性别和利手相匹配的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损害各组患者ERP的N2和P3波峰潜伏期(P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脑梗塞组和帕金森病组P3波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脑损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脑干梗塞2例病理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2例多发性脑干梗塞的病理,病理解剖发现:例1双侧后交通动脉狭窄,左侧完全闭锁;例2严重动脉硬化,左侧椎动脉内血栓形成,两例中脑、桥脑及延髓明显软化坏死,进一步研究证实:不同水平的脑干梗塞均可导致自主呼吸障碍;颅底willis‘s动脉环的解剖变异可能为多发性脑干梗塞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 Takayasu 氏病或大动脉炎综合征。大动脉及其分枝均可受累,以主动脉弓分出的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肢无脉症,可出现因主动脉弓综合征引起的颈动脉区、锁骨下动脉区以及腹部大动脉缺血引起的缺血症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首发症状表现为脑梗塞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尚属少见,本文报告3例。  相似文献   

19.
脑小血管是指直径5μm至2 mm的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不同直径的血管病理生理改变不同。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学特点为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亦存在一定差异。动脉僵硬度是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天普洛欣 (简称洛欣 )脑动脉内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 6 0例 ,随机分为洛欣导管组和静脉尿激酶 UK组各 30例 ,6 0例均经临床及 CT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患者 ,分别给脑动脉导管内注射洛欣溶栓和静脉注射 UK治疗 ,并治疗后 1周及 1个月再作 CT检查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5天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作出疗效评价。结果 :洛欣导管组临床有效率 96 % ,静脉 UK组临床有效率 70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且洛欣导管组无 1例并发脑出血 ,静脉 UK组并发脑内小量出血 1例。结论 :洛欣选择性脑动脉内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更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