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rgyrophilic nucleolar orgnizer regions proteins,AgNORs)计数是80年代发现和应用的一种定量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因方便简捷且能较灵敏地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帮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将近年来AgNOR在临床特别是头颈咽喉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AgNOR一步银胶染色法,对45例口腔良恶性病变的新鲜标本印片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AgNOR染色结果为细胞核内界限清楚的黑色颗粒,在良性病变中,每个细胞大多数含1~2个AgNOR颗粒,偶见2个以上AgNOR颗粒;而在恶性肿瘤中,大多数细胞含3个以上AgNOR颗粒。20例恶性肿瘤的平均AgNOR数,与22例良性病变的平均AgNOR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01)。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核仁组成区银染色(AgNOR)方法对127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目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其分布、大小和形态各异;恶性肿瘤类型中以硬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AgNOR数目最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AgNOR颗粒在细胞核内的数目越多,瘤细胞增殖亦越活跃。该技术可作为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质及分型、分级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孙彦  吕向光 《河北医学》1996,2(3):196-197
观察上颌窦鳞状细胞癌核仁组成区相关区相关嗜银蛋白的改变,方法:采用胶银染色法对26例上凳窦鳞状细胞癌进行AgNORs检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对40例胸腹水患者进行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良性病变AgNoR计数在1.10~3.10之间,银颗粒小,大小比较均一;恶性病变在4.30—6.20之间、银颗粒大、不规则。肉瘤与癌所致的胸腹水AgNoR数目未发现有明显差别。提示AgNoR技术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在25例30例次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过程的观察中,发现3例次(10%)由移行细胞癌转变为鳞癌或腺癌,7例次(23.3%)分级增高,11例次(36.7%)分期增加,20例次(66.7%)由单发转变为多发瘤,异位复发29例次,其中远离原肿瘤部位的异位复发24例次(80%),以颈部为最常见。复发以术后6~12月最多见,半数见于术后6~18月之间,影响术后无瘤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病理分级、大小及单发或多发。  相似文献   

12.
51例胸腹水中细胞AgNOR染色后显示,AgNOR颗粒均值分别为腺癌(19例)8.99±2.31;未分化癌(4例)7.24±1.40;恶性肿瘤(未分类,3例)9.16±1.10;间皮瘤(2例)12.73±1.61;白血病浸润(2例)4.21±0.64;正常淋巴细胞(51例)2.01±0.28;正常间皮细胞(51例)2.81±0.32。恶性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AgNOR颗粒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颗粒的分布及形态亦不相同。证明AgNOR染色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银染技术定量研究了57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数目和分布.计数结果;正常甲状腺细胞核AgNOR计数平均为2.51,腺瘤4.61,乳头状癌5.60,髓样癌与滤泡癌9.76,未分化癌11.86,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此外,AgNOR在不同类型的癌中分布形式也有差别,乳头状癌多呈较规则的团块,未分化癌则呈多而不规则的团块及较多散在颗粒,滤泡癌介于两者之间.表明AgNOR方法不仅可以作为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区分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而且提示与癌分型和临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进行检测。结果:正常膀胱移行上皮均为阴性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阳性表达24例,表达率为60%(24/40),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其中VEGF表达阳性率随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上升而升高,表达强度也随之增强(P<0.01)。结论:VEGF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VEGF有可能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用图象分析仪对8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G133例,G227例,G326例)组织切片进行DNA原位定量分析,取得平均灰度、平均积分光密度,2~5倍体以上各区段细胞数及比例,经计算机逐步判别,选取6个参数建立分级判别式,全部病例分级回代结果与WHO分级一致率为76.74%,其中G1100%。G255.6%,G369.2%,对预后的估计也优于单纯形态定量,结果证明DNA原位定量分析对膀胱肿瘤的分级判定和预后估计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16 基因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 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16 基因表达。结果 P16 蛋白异常表达率为41 .3% (31/75) ,P16 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 P< 0 .05) ,与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无关( P> 0.05)。结论 P16 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银染技术,对鼻咽上皮不典型增生病变及3种组织类型的鼻咽癌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典型增生病变的细胞核内,AgNORs计数低于分化差的癌细胞,而且多为规则型颗粒,甚少见到大型颗粒;但在癌组织中,分化越差的癌细胞,其核内AgNORs量越多、大型颗粒所占比例越高、规则型颗粒所占比例越低。提示AgNORs技术有助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级.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与细胞凋亡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基因 P5 3、BCL2及 BAX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其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 P5 3、BCL2单克隆抗体及 BAX多克隆抗体 ,对 7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1 0例膀胱炎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各级别间及复发与未复发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5或 P <0 .0 1 ) ;BCL2在 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 ( 4 4.4% )明显高于 级 ( 3 .5 % )的表达率 ( P <0 .0 5 ) ;BAX的阳性表达率在 级 ( 2 2 .2 % )则明显低于 ( 86.2 % )、 级 ( 73 .9% )的表达率 ( P <0 .0 5 ) ,BAX的阳性表达率在膀胱良恶性病变间无明显差异 ( P >0 .0 5 ) ;二者在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 P <0 .0 5 ) ;BCL2 /BAX及与 P5 3三者的共同表达情况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均 P <0 .0 5 ) ,与预后无相关性 ( P >0 .0 5 )。结论 :P5 3、BCL2及 BAX的阳性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的增加及临床预后不良 ,三者可能通过对细胞凋亡的调节从而影响肿瘤恶性性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31例肠上皮化生、11例中重度异型增生、16例肠型胃癌、14例胃型胃癌组织中的AgNOR进行研究,20例正常胃粘膜作对照。发现正常胃粘膜经肠上皮化生到异型增生至胃癌,AgNOR计数/细胞核随病变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各组间均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同时观察到胃癌组细胞核内AgNoR大小不等,弥漫分布,有的呈块状分布。结果提示AgNOR计数和形态特点有助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应用胶质银技术对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单纯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石蜡切片进行核仁组成区蛋白定量研究。发现随病变进展,核仁形成区蛋白计数明显递增,其大小、形态、分布也明显改变。核仁形成区蛋白均值除Ⅱ、Ⅲ级非典型增生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2),其余各病变组间均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表明核仁形成区蛋白定量可鉴别癌及癌前病变,并为食管脱落细胞学诊断奠定了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