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松质骨缺损动物模型,同时评价应用纤维增强微管结构仿生人工骨修复该骨缺损的性能。方法成年犬双侧股骨下段分别制备2处直径10mm、深20min腔隙性松质骨缺损,以正交结构(A)组、同心结构(B)组仿生人工骨修复,设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C)组、空白(D)组为对照,术后6、12、24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未经治疗的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人工骨修复组6周新生骨开始长人,6、12、24周时A、B、C组的成骨面积比(%)分别为(4.09±0.96)、(6.78±1.27)、(3.10±0.83),(8.98±2.45)、(15.38±2.33)、(4.25±1.03),(19.86±4.57)、(38.25±6.79)、(4.97±0.90);相应各组CPC残留面积比(%)为83.19±3.69、81.93±3.80、86.87±4.48,68.14±5.39、34.59±5.50、75.83±4.51,38.55±4.78、22.20±3.46、62.89±4.31;各组新生骨面积比(%)B〉A〉C(P〈0.01),CPC残留面积比(%)C〉A〉B(P〈0.01)。结论该骨缺损模型稳定、可靠;微管结构仿生人工骨在促进成骨、加快CPC降解速度上优于不具有微管结构的人工骨,同心结构具有最佳成骨和促CPC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磊  闫景龙  胡春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51-855,I0004,I0005
目的:探讨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CPPF)和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CPPF/CPC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物质的骨缺损作空白对照。在2、4、8、12周时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观察,8、12周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定,12周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CPPF/CPC人工骨组与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CPPF/CPC与微小颗粒骨两组间X线评分、骨密度及力学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PF/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 自固化磷酸钙 (CPC)为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 ,应用 CPC进行临床四肢骨缺损修复。方法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1月对 32例 36处骨缺损进行修复 ,年龄 4~ 5 9岁 ,平均 2 4 .7岁。骨缺损范围为 1cm× 2 cm~ 5 cm× 2 5 cm。缺损病因依次为骨折、骨囊肿、髂骨取骨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内生软骨瘤和骨结核。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髂骨、胫骨、肱骨、指骨、腓骨、跟骨、距骨和髋臼。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随访 1~2 3个月 ,平均为 15 .3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 ,X线片示 CPC与骨直接愈合 ,其中 12例行 CT扫描 ,并测定血钙、磷值。 CT提示植入 CPC与宿主骨直接愈合 ,无间隙存在 ,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结论  CPC适用于临床上非负重或低负重部位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缺损94例,男59例,女35例;年龄11~72岁,平均39.4岁。骨缺损部位:胸腰椎38例,跟骨25例,胫骨15例,股骨7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5例,近节指骨1例。骨缺损原因: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cm×1cm~4cm×20cm,用CPC填充修复,CPC充填量为3~42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9.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随访时X线片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术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骨替代品,载药CPC是治疗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微小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少量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15 mm缺损,一侧植入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颗粒骨以3∶1复合的材料,做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的磷酸钙骨水泥,做为对照组。在不同的时间点行X线、骨密度、最大扭矩检测,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成骨性能和材料降解程度。[结果]X线检查发现:实验组材料明显促进成骨,8周时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痂,16周时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完全降解,优于对照组;8、16周时,实验组单位面积的骨矿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检测,P0.01;16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最大扭矩分别为:(0.843±0.016)mN、(0.540±0.029)mN,统计学检验P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颗粒骨以3∶1复合后明显促进了缺损修复和材料降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s,CPPF)、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72只,双侧桡骨制成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6组分别植入。A组:CPPF/CPC/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B组:CPC/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C组:单纯微小颗粒骨;D组:CPPF/CPC复合材料;E组:单纯CPC;F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在2、4、8、12周各时相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照片、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力学测试。结果A组在12周可使骨缺损修复,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其他各组。结论CPPF/CPC/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力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CPC/BMP复合人工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染色分析,电镜扫描及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线摄片,无机质含量测定以及骨密度测定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综合评价CPC/BMP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 术后CPC/BMP和CPC两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逐渐升高,尤以CPC/BMP组显著,提示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修复能力明显好于后者。CPC/BMP植入2周时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分化,在材料与骨端之间出现一层软骨细胞。4周时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16周时板骨层骨长人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24周时骨缺损初步修复,新骨密度明显高于CPC组,说明BMP的加入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同时也加速了新骨的钙化。24周组标本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新骨形成的同时伴随材料的降解,CPC组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组降解速度优于CPC组,但24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残存。在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过程中可出现血清钙浓度的一过性升高。结论 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1965年6月 ̄1994年8月,应用自备库存骨修复较大骨缺损260例。供骨采自外伤性截肢的长骨,手术时摘除的股骨头、髌骨、肋骨等。经0.1%硫柳汞或75%酒精浸泡,4℃冰箱保存。术后早期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但不影响骨愈合。经平均4年5个月随访,均达到骨性愈合。肿瘤病例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9.
应用人造骨(CPC)修复骨缺损33例近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自固化磷酸钙(CPC)为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造骨材料,它解决了长期困扰骨科的骨缺损修复这一难题。[方法]选用国产CPC修复骨缺损33例,年龄7~43岁,平均23.2岁。骨缺损部位为股骨上端、肱骨上端及股骨颈部、指骨、股骨下段、胫骨上端。骨缺损范围为1 cm×0.5 cm×0.5 cm~15 cm×3 cm×2 cm。骨缺损病因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及纤维结构不良、非骨化性纤维瘤、骨瘤及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及组织性黄色肉芽肿。修复方法是彻底病灶清除,石炭酸、酒精灭活瘤细胞,彻底止血,CPC填充,封闭骨窗。[结果]CPC固化时间在15~30 m in,平均20 m in。临床使用后未见明显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3个月后逐渐出现降解。随访最长30个月,最短1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X线片示CPC与宿主骨直接愈合,接触紧密无间隙、无脱落。[结论]CPC是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骨胶原的制备及作为骨形成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提取BMP的过程中,从废去的中间产物骨基质胶中同时提取胶原作为BMP的载体用于修复兔颅骨缺损。4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在兔颅顶骨两侧对称各制造直径为1cm的圆形骨缺损,A组兔颅顶骨缺损左侧植入骨胶原/BMP,右侧植入单纯骨胶原。B超兔左侧植入BMP,右侧空白对照,组织学检查显示:植入后7天,骨胶原/BMP组即有软骨细胞岛出现,且在各期的成骨面积均大于单纯BMP组和胶原组。另外,移植材料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壳聚糖复合同种异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材料。方法按不同质量比(1∶5、1∶10、1∶25、1∶50、1∶100)制备壳聚糖/兔源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骨棒,对其物理性状进行初步检测,选择物理性状较好的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进行动物实验。5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 kg,于双侧桡骨中段制备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植入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术后1、2、4、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处死动物前行X线片检查,并行血清钙、ALP浓度检测;于术后12周每组取5根完整桡骨进行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两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组织学观察示A组成骨时间早于B组,成骨质量优于B组;术后4、8周A组成骨面积大于B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术后4、8周两组细胞质均可见VEGF和IGF受体Ⅱ阳性表达,且A组表达均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血清钙浓度变化表现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A组ALP浓度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12周,A、B组桡骨的抗弯负荷分别为(299.75±27.69)N和(278.54±17.09)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5,P=0.002)。结论壳聚糖/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后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是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材料,质量比为1∶50的复合骨棒在成骨速度及质量上优于质量比为1∶25的复合骨棒。  相似文献   

12.
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纳米陶瓷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为其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青紫兰兔45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然后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植入陶瓷人工骨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检查、扫描电镜(SEM)测试,比较三组间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结果纳米陶瓷人工骨成骨作用明显优于陶瓷人工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纳米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降解率,是一种替代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及影响骨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同种异体松质骨。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在两侧桡骨干中段处造成长10mm的骨缺损,以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A组为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他汀类药物局部应用(12只),术后第1天于骨折局部皮下注射5%辛伐他汀液(5mg/kg)1次,后连续注射5天,1日2次;B组为同种异体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移植(12只);C组为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12只)。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查。术后12周用生物力学试验机作三点弯曲试验,并与正常桡骨比较。结果术后各组均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他汀类药物局部应用组(A组)无论在新骨成骨量、成骨速度和时间上均优于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组(C组)。术后12周的X线片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差别不大,基本达到骨愈合。生物力学检查结果示A组的三点弯曲试验最大应力明显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的最大应力值略高于A组。结论辛伐他汀(10mg/kg/d)局部应用可促进兔桡骨缺损经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快速成型的立体编织仿生大段人工骨的成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立体编织仿生大段人工骨的成骨性能、修复效果及可能的修复机制。方法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设计人工骨的微结构,用三维立体编织技术将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编织成人工骨微结构支架的负型,在缝线上涂敷Ⅰ型胶原蛋白控制人工骨的孔道尺寸,在编织物内充填复合rh—BMP2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将其移植到家犬桡骨25mm完全骨膜.骨缺损区,第4、8、16和24周进行观察,研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发现,早期Ⅰ型胶原蛋白溶解、消失。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4周可见新生血管和骨岛,8周可见大量巢状软骨细胞团及编织骨,16周骨岛连接成片,24周新生骨组织呈数个连续过渡的条带样分布区。随植入时间延长,植入体中钙催比值趋向于自体皮质骨。结论3DBF人工骨具备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组织再生所需的微结构及相应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冻干小块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辐照冻干同种异体小块骨移植的成骨效果、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方法自1995年12月-2000年12月使用同种异体小块骨移植治疗患者778例,男590例,女188例;年龄7-76岁,平均37-2岁。其中骨肿瘤84例,骨折551例,骨关节融合143例。植入前用自体新鲜血液或温生理盐水充分浸泡,根据病种及骨缺损情况,将其植入骨缺损处或需融合的关节周围。术后引流2-3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植骨量为4-64g,平均24g。结果术后随访36~96个月,平均59.7个月。术后早期体温、引流量、肢体肿胀等一般情况与自体骨移植同类手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722例(92.80%)在3~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4.5个月。并发症中伤口渗出44例,占5.65%;伤口延期愈合29例,占3.72%;伤口大量积液2例,占0.26%;骨折不愈合43例,占5.52%;肿瘤复发4例,占0.51%;关节融合失败9例,占1.15%;再骨折6例,占0.77%。全组按Mankin及Komender标准评定,满意688例,占88.44%;不满意90例,占11.56%。结论冻干同种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植骨区的稳定性、局部血运情况及外科操作技术是影响骨愈合的重要因素,骨折不愈合、晚期感染及再骨折是其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化大段人工骨的成骨性能及修复机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成型技术(RP)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性能、修复效果及可能的修复机制。方法采用自行开发的气压式熔融沉积快速成形(AJS)系统制造仿生人工骨三维支架负型,填充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骨水泥。形成RPAI骨。移植到家犬桡骨25mm骨膜一骨缺损区,于术后第4、8、12和24周进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观察、苏木素-伊红染色及改良丽春红三色法染色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X线能谱分析。结果术后第4周可见新生编织骨;第8周可见大量巢状软骨细胞团及骨岛;第12周新生骨组织呈数个连续过渡的条带样分布区;第24周植入物与自体骨呈皮质骨融合。随植入时间延长。植入体中钙/磷比值趋向于自体皮质骨。结论RP人工骨具备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组织再生所需的微结构及相应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富集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抽取12只崇明山羊骨髓血,用梯度离心法分别将其中的BMSCs富集、分离后与β-TCP复合.12只山羊双侧股骨内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山羊左侧股骨内髁缺损通过富集BMSCs/β-TCP进行局部填充治疗(实验组),其中10只羊右侧股骨内髁缺损以单纯β-TCP颗粒填充治疗(对照组),2只羊右侧股骨内髁缺损旷置(空白组),评价富集效率.术后16周处死取材,将所得标本进行影像学观察和形态学计量,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结果 BMSCs富集后有核细胞数和碱件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s/ALP+)数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侧位片和μ-CT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新生骨长入率(70.27%±8.47%)显著高于对照组(21.40%±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5).X线侧位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以及μ-CT图像均可见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富集BMSCs/β-TCP的疗效优于单纯β-TCP颗粒,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