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对5种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来自于2007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的130株对氧氟沙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用微孔板稀释法检测这些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以及司帕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统计耐药率的差别并分析对某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中对其他4种药物的耐药率的差别,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0株对氧氟沙星耐药的菌株中,分别有110株(84.6%,110/130)、108株(83.1%,108/130)、46株(35.4%,46/130)及66株(50.8%,66/130)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及司帕沙星耐药.加替沙星耐药率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x2=65.641,P<0.01)、莫西沙星(x2=61.225,P<0.01)和司帕沙星(x2=6.274,P=0.02)的耐药率.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中分别有90.9%(100/110)、41.8%(46/110)和59.1%(65/110)的菌株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在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菌株中,有97.8%(45/46)和97.0%(64/66)对莫西沙星耐药.莫西沙星耐药株中分别有41.7%(45/108)和59.3%(64/108)对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结论 上述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呈现出不同的交叉耐药性,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交叉耐药,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与莫西沙星之间表现为部分单向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FQs)药物耐药的相关基因特征,以及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重庆市39个区(县)967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可疑患者的所有耐多药(MDR)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229株,通过微孔板Alamar blue显色法检测4种FQs药物[氧氟沙星(Ofx)、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加替沙星(Gfx)]的耐药性,用PCR测序方法对FQs药物耐药相关基因gyrA、gyrB进行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熔解曲线方法进行北京基因型鉴定。 结果 在229株MDR菌株中,94株(41.0%,94/229)对任一FQs药物耐药。其中,Ofx耐药率最高(41.0%,94/229);Lfx、Mfx耐药率居中,分别为31.4%(72/229)、30.6%(70/229);Gfx耐药率最低(20.1%,46/229)。94株对FQs耐药菌株中,81株(86.2%,81/94)发生gyrA基因突变,第94位密码子突变最常见(60.6%,57/94);10株(10.6%,10/94)发生gyrB基因突变。7株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均显示为高水平耐药;9株gyrA与gyrB联合突变中,2株为高水平耐药。重庆地区对FQs耐药菌株中北京基因型80株(85.1%,80/94),其中,现代北京基因型占60.0%(48/80)。 结论 重庆地区MDR结核分枝杆菌 对FQs耐药的菌株以现代北京基因型为主,其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gyrA基因。 相似文献
3.
结核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性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FQs)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以来,FQs被逐渐用于结核病的治疗之中,今天FQs已不仅仅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主选化疗药物,多耐药结核病(PDR—TB)和单耐药结核病也在使用FQs,国际上甚至研究将FQs用于新发或初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以期缩短疗程,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从根源上控制或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福建省耐多药(Multi-drug resistant, MDR)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的gyrA基因突变特征,为FQs耐药菌株的快速分子药敏检测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 收集来自福建省2010-2011年和2008-2009年耐药监测点的所有MDR Mtb临床菌株,采用常规比例法进行FQs敏感性试验。PCR扩增包含gyrA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片段,测序后比对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MDR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19株,经常规药敏试验,氧氟沙星(Ofloxacin,Ofx)的耐药率为26.89%,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耐药率为25.21%,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耐药率为11.76%。FQs敏感株gyrA基因未检测到突变。gyrA基因在O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84.38%(27/32),L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83.33%(25/30), M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92.86%(13/14)。gyrA基因突变为点突变,共发现有5种突变类型,以Asp94Gly,Asp94Asn和Ala90Val为主。结论 福建省MDR-Mtb对FQs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于第94位,第90位和第91位密码子。 相似文献
6.
7.
8.
结核分支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研制的进展 ,一些新的喹诺酮类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病 (MDR- Tb)的治疗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使用人群的增多 ,部分结核分支杆菌已对喹诺酮耐药。但目前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1.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概况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 ,由于该类药物均具有 4 -喹诺酮母核的基本结构 ,故由此命名。喹诺酮类药物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萘啶酸类 (萘啶酸 )、吡啶并嘧啶酸类(吡哌酸 )、噌啉酸类 (西诺沙星 )和喹啉酸类 (环丙沙星 )四类。按上市时间早晚可分为 4代 (见表 1)表 1 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宁波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不同基因型构成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为本地区耐多药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2016年耐药监测组共收集106例MDR-TB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卡那霉素(Km)、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耐药检测。应用RD105缺失基因检测法鉴定北京基因型及非北京基因型菌株。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所有MDR-TB菌株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rrs、tlyA、eis、gidB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106株MDR-TB菌株中,北京基因型83株78.3%(83/106),非北京基因型23株(21.7%,23/106)。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菌株中北京基因型10株12.0%(10/83),非北京基因型0株0.0%(0/23)。10例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多药菌株中有4株发生耐药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0.0%(4/10),96例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全敏感的耐多药菌株中有24株发生耐药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6.7%(2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8, P>0.05)。结论 宁波地区MDR-TB中北京基因型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目前已知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不能完全解释结核分枝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MDR TB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DNA促旋酶(gyr)基因突变特点,初步探究MDR-TB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gy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筛选MDR-TB,对17株临床MDRTB菌株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gyr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细菌基因突变与耐药产生的相关性.结果 Mtb 1株标准菌株(H37Rv)未见gyr A亚单位基因(gyrA)和gyr B亚单位基因(gyrB)基因突变,所有17株临床菌株gyrA均存在95位AGC→ACC.12株耐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菌株中,10株gyrA产生了错义突变,突变率为83.3%;突变位点位于89位、90位、91位和94位;1株发生了gyrB突变,突变位点位于500位.耐莫西沙星的9株耐药株中,8株gyrA发生突变,占88.9%.结论 gyrA基因突变是Mtb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gyrA的错义突变主要发生在第89位、90位、91位、94位密码子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国产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与进口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了解国产与进口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差异。方法 采用试管等倍稀释法测定所选药物MIC。结果 国产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与进口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作用于58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IC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国产左氧氟沙星,懒睥沙星与进口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国产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与进口同类药物相比具有基本相同的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分析耐药肺结核患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988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经痰液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经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均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丁、乙胺丁醇、氯法齐明、阿米卡星、丙硫异烟胺、克拉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链霉素等药物中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耐药。采用比例法药敏试验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进行耐药检测。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药肺结核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988例研究对象中,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者有431例,耐药率为43.62%。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者中年龄<18岁者占0.93%(4/431)、初治患者占17.86%(77/431)、北京地区居住者占14.62%(63/431),均明显高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者[分别占3.05%(17/557)、36.98%(206/557)、31.42%(175/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54、43.453、37.508,P值均<0.05);利福平耐药者占94.66%(408/431),明显高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者[84.38%(470/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68,P<0.01);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史者占3.81%(15/431),与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者相比[2.98%(15/5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5,P=0.4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福平耐药[OR(95%CI)=2.704(1.585~4.615)]、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史[OR(95%CI)=2.661(1.210~5.854)]是耐药肺结核患者发生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危险因素;而初治[OR(95%CI)=0.402(0.283~0.571)]及居住在北京[OR(95%CI)=0.411(0.289~0.585)]是耐药肺结核患者发生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保护因素。结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复治、利福平耐药、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史和非北京地区居住患者发生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荧光PCR溶解曲线法诊断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结核病的价值。方法用罗氏药敏法与溶解曲线法同时检测555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的耐药突变,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罗氏药敏法与溶解曲线法检测LFX、MFX耐药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罗氏药敏为标准,溶解曲线法检测左氧氟沙星耐药突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符合率分别为85.37%(35/41),93.58%(481/514),51.47%(35/68)、98.76%(481/487)0.79,92.97%;溶解曲线法检测莫西沙星耐药突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符合率分别为84.38%(27/32),92.16%(482/523),39.71%(27/68),98.97%(482/487),0.77,91.97%。结论溶解曲线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氟喹诺酮类药物突变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快速;有利于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可通过免疫机制、直接肾毒性及肾小管堵塞等机制,引起肾损害。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是最常报道的病理类型,也可有肾小管坏死及血尿、结晶尿等表现。临床常出现急性肾衰竭。对老年、合并基础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注意根据不同氟喹诺酮药物代谢途径及肾功能水平进行药物选择及剂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对利福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对利福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特点,为含利福霉素类药物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细菌学基础。方法用绝对浓度法检测470份临床标本中Mtb的耐药情况。结果 180份培养阳性的标本中,41份对利福霉素类耐药,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的耐药水平高度一致,对二者的耐药水平显著高于对利福布汀的耐药水平,对低浓度和高浓度利福布汀耐药的数量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标本中的Mtb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的耐药水平表现出高度一致性,提示利福喷汀不适于作为利福平耐药的后备药物,利福布汀可以作为利福平的后备药物,但服用剂量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75-177
自耐药大肠埃希菌被报道以来,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菌株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感染、传播和流行,由其产生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最重要的耐药问题之一。本文对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时代的不断增长是有效结核病控制的主要威胁。来自染色体自发突变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概率很低。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不稳定的药品供应、不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差的患者依从性等人为选择因素导致临床耐药结核病大量发生。已经阐明主要的一线和二线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氨基糖甙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分子机制。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耐药性与毒性/传染性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理解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将有助于快速分子诊断工具的发展并且可能进一步指导结核病治疗的新药的研制。 相似文献
19.
利福平和利福布汀对结核分枝杆菌交叉耐药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MIC的测定,初步探讨利福平和利福布汀两药间的交叉耐药率。方法利用Alarmar Blue法(Alamar blue susceptibility test,MABA)检测116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利福平和利福布汀的体外MIC。结果 36株利福平敏感株均对利福布汀敏感;80株利福平耐药株中有58株对利福布汀也同时耐药(对利福布汀的MIC>0.5 ug/ml),利福平与利福布汀间的交叉耐药率为72.5%(58/80);同时对利福平和利福布汀耐药的菌株对两种药物的耐药程度呈现正相关。结论利福布汀较利福平有更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于利福平耐药而利福布汀敏感的患者仍可选择利福布汀作为联合化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