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忠明 《陕西中医》2009,30(12):1694-1695
1古代文献对走黄,内陷的论述“走黄”之说,始见于《疡科经验全书·疔毒》:“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又《外科正宗·疔疮论第十七》说:“凡见是疮,便加艾条,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再加艾条,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关于“走黄”二字的解释,诸说不一。有的说“黄即毒也”,有的说“黄即横,散也”。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疔疮走黄?答:走黄两字,最早见于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凡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走黄,此证危矣。”随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等,代有疔疮走黄之记载。它的含义,有几种解释:一谓疔疮到了走黄阶段,就象“走”入了日暮途穷的“黄”昏一样;一谓“黄”字当作“王”字解,  相似文献   

3.
疔疮走黄是一种急性危重证候,始见于《疮疡经验全书》“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此证属于现代医学脓毒败血症的范围。笔者治疗二例简介如下: 例一、金××,男,19岁,住院号42574,1984年6月2日入院。患者于就诊前5天,左侧颞部发现一如粟粒大小的疹子,奇痒,微痛。自认为是“痤疮”.搔抓至破.入夜患处疼痛加重.次日左侧面部  相似文献   

4.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是化脓性细菌在血液循环中迅速生长繁殖或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包括毒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祖国医学对本病则根据疾病的性质及邪正斗争的情况,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走黄和内陷(包括火陷、干陷、虚陷)两种类型。俗称毒气攻心。一、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疗疮皆由火毒生”、“邪毒内陷由正虚”,当毒邪-主要是火毒之邪。-炽盛,正邪相搏,正不胜邪,毒邪侵入血分而致,此由疔疮而致者称为疔疮走黄;若患其他疮疡,当正气衰弱,毒邪乘虚而入,此则称为内陷。根据机体的强弱、病邪的轻重,内陷又分为火陷、干陷、虚陷等。  相似文献   

5.
疔疮是外科中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迅速,病情也较一般疮疡之症严重,往往易致疔疮火毒越出局限,造成“走黄”而内传脏腑,陈实功论疔云:“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已赅括了所以“走黄”的基本道理。又说;“疔疮有朝发夕死,随变随死,诚外科证中之速病也。”说明此症有迅速危及生命之可能。发病原因,为:五藏蕴毒、饮食不洁或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昆虫咬伤、竹木异物刺伤等,历代疡科诸书中,大都认为本病属于火证,由于“火毒”所致。  相似文献   

6.
外科疾病,种类繁多。《内经》以痈疽二字概括,后人又为疮疡二字囊括之.笔者治疗各类疮病病数十余例,包括乳痈、臀痛、有头疽、搭背、颜面疗疮、手足方疮、搬病等。特别是对疗疮走黄重症,深有体会。该证是毒热走散、侵入血分、内陷脏腑急性重症,或因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或病程中多食辛辣、脂荤之品,致使毒火识盛、溶血活灼,入胜纷扰。即“火益其势,逼迫毒气内攻,反为内陷,致成走黄之症”。笔者治疗走黄,治疗的原则是,处理好原发病灶,切断毒素入侵,凉血解毒,补血生津,促进代谢,使毒去血清,营气畅行,津足血旺,则外荣肌…  相似文献   

7.
<正> 败血症,类似中医的“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毒邪内攻”等证。几年来,我们以辨证施治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效果满意。现就血培养阳性者20例作一分析: 一般资料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7岁,其中10岁以下4例,11~20岁4例,21~30岁5例,31~40岁3例,41~50岁3例,51岁以上1例。临床表现为疔疮走黄者11例,有头疽内陷者5例,流注3例,严重灼伤1例;血培养金黄色葡  相似文献   

8.
<正> 吾师许履和老中医,善于运用温病学说诊疗“疔疮走黄”,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爱将其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们参考。一、“走黄”的概念吾师指出,走黄是疔疮的变证,属中医外科领域里最危重的病证之一,在现代医学则相当于全身性感染。面部疔疮,尤以生于危险三角区者,最易引起走黄。举凡疮顶无脓,肿势扩散,或麻木不痛,或痒痛交作,全身高热不退,心烦呕恶等,即是发生走黄的先兆;若神志昏迷,表示已进入走黄阶段。考“黄”即毒也,癀也。走黄即是疔毒走散、横行的意思。高锦庭说:“外症虽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正> 《证治准绳》曰:“疗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即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有此者易治。反之为不护场,难治。护场是病体自身的防御反应,是机体以正克邪的明征,有利于“围歼毒邪”。病者或痒痛难忍、或碍于仪表;有者却掉以轻心,挤压疮疖,使“毒邪”突出重围,侵入营血,酿成凶险之症一疔疮走癀或脓毒血症。  相似文献   

10.
疮疡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筱岩精疮疡外科.誉满沪上.其学术观点主要有:1.疮形于外,实根于内.认为脑疽疔疮,虽见于外,受病之源,却为脏腑蕴毒实于里,在外用提毒拔疔的同时,更重视从内而治清解脏腑蕴毒.2.论治至要,以消为贵.认为疮疡初起贵乎早治,以消为贵,并在消法的运用上颇有创见发扬.3.脾胃为本,药食并重.顾氏对东垣脾胃学说颇有心得,在疮疡论治中十分重视脾胃和饮食调摄.4.疮疡辨证,首重阴阳,认为既要分清阴阳之所常,又要辨别阴阳之所变.临床擅治疔疮走黄、乳房疾病、发背、脑疽等.  相似文献   

11.
一、“走黄”与“走枉”自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和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了“走黄”一词,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近人所著《实用外科学》谓:“关于‘走黄’二字的解释,诸说不一。有的说黄即毒也,走黄即毒走散也;有的说黄即横,散也。综上所述,尽管各家对走黄的字义解释不一,而各家对走黄实质的理解,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痈疽不能获得消散而转成脓疡时,若正气不能载毒外出,脓毒内攻而致内膜溃穿,谓之“透膜”。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一·痈疽之别》说:“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此症与疔毒走黄、疽毒内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兹结合病例二则,加以整理,并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痈疡“内陷”中的毒陷、毒串的临床特点是:寒战发热,热极出汗,热随汗退,但不能退尽,以后再寒战,发高热,出汗,反复不已。“内陷”之变,一般多较急骤,如小儿附骨疽往往未及确诊即已内陷,而面唇疔痈朝发夕陷者亦常有之。其重笃之证,内陷之邪可直犯神明,播散营血,朝不保夕。内陷的成因很多,大要有:1.正虚邪盛,正不敌邪,疔疽痈肿之毒迅速侵入营血。2.痈肿成脓,未及时切开排脓,或切口太小,脓腐内蓄而侵入营血。3.如《医略存真》所说,痈疡未熟,“若用刀过早,不独有血无脓,而且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败血症,中医无此病名,在现代医学中是属于内科治疗范围,但个人从事中医业务,经常在中医外科范围内,发现很多病证与本病有联系的,例如一部分瓜藤流注(多发性脓肿)和所谓“流注败症”,属于本症。不仅如此,有些大头瘟(脸面丹毒)与颈部较大痈肿等发为本症的也有所看到。至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则绝大部分均是本症。几年来在本症治疗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兹将有关本病的症状、治疗方法等作一介绍,请同志们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5.
败血症脓毒血症是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患,病情多属凶险,现代医学中虽有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但疗效仍不够理想,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中的疔疮走黄、流注、痈疽、疮疡等邪毒内陷,①以及部分伏气温病等症有与本病相似的症状,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因此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本病的  相似文献   

16.
托法浅谈     
托法是中医外科用以治疗疮疡的一种常用内治法。依据组方中补益药物与透托药物配伍主次的变化,托法可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临床依据疮疡的性质,在辨证时要考虑毒聚透托行,补溃补拖施;阳证透托泄毒,阴证补托起疮;疔疮透托防散,疽发补托遏陷。  相似文献   

17.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18.
蜂房又名蜂窝,甘平有毒,入肝胃肾经,具有祛风解毒,疗疮杀虫,消肿定痛之功。《本经》谓本品“主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盅毒肠痔……”《别录》谓其“疗风毒毒肿……疗恶疽附骨疽,根在脏腑,厉节肿出,疔疮恶脉,诸毒皆瘥。”历代医家总结积累了许多蜂房治病的经验,在对恶疽、附骨疽、流注恶核、积聚等论治中就包括了癌肿的治疗经验。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蜂房治疗癌肿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奔豚或作贲(犭屯),系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其名始见于素问灵枢,继见于秦越人之难经,迨至金匮要略,对本证始进而有所阐述。我们从其名词中来体会:证名奔(犭屯),(犭屯)者。乃江(犭屯)也,或称为水猪,是以它在水中奔走的形状来形容病状。又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豚”一作“鲀”,又作  相似文献   

20.
孙建峰 《国医论坛》2003,18(4):41-43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