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继庭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05-2106
自秦越人运用“切脉”、“望包”、“听声”、“写形”为断定虢太子是“尸厥”;运用“望色”的方法断定齐桓候的病由皮肤一血脉一肠胃一骨髓山表及里的传变;运用“切脉”的方法断定赵成候为血脉病等之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充实、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中医四诊,即望、闸、问、切。它作为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医门法律》曰:“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四诊抉微》也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  相似文献   

2.
李继庭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05-2106
自秦越人运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为断定虢太子是"尸厥";运用"望色"的方法断定齐桓候的病由皮肤-血脉-肠胃-骨髓由表及里的传变;运用"切脉"的方法断定赵成候为血脉病等之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充实、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它作为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病,生成于体内;证,发见于体外。医生诊病,除了望色、切脉之外,而询问病情的“问诊”,尤为重要。问诊,也即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询问病情中,主要以其自觉证求其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医四诊特点及其与辨症的作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诊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奠基亦较早。西元前五世纪,着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而擅长诊病。疾病的诊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疾病认识的过程。中医学对疾病的认知和判断,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5.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全书397条,关于脉诊的原文就有146条,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书中尚有“辨脉法”(34条),“平脉法”(42条)专论脉法。且《伤寒论》各篇命题均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对切脉尤为重视。他不仅运用切脉诊断疾病,确定治法,而且依据脉象变化阐发病因病机,判断六经病之间的相互传变及预测凶吉。  相似文献   

6.
本着重介绍黄自立主任医师察舌的方法、技巧以及常中有变的舌象,以此结合症状。参以望色、切脉,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对于正确诊治疾病,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中医闻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杨爱萍 《陕西中医》2005,26(12):1398-1399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  相似文献   

8.
中医四诊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诊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医四诊,之所以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它自身的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对病情病症把握的客观性、严密性所决定的。这种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严肃性一直贯穿于四诊模式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才使得祖国医学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而不衰。下面简略回顾一下史实: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历史医学家扁鹊即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的独到诊法,首开切诊、望诊、闻诊之先河; 公元前三世纪,号称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的《黄帝内经》,可称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框架。如《阴阳应象大论》日:“吾诊者,察约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手诊中望色的概念、内容、方法及意义,并从常色与病色、善色与恶色、五色主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望色在手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运用祖国医学切脉法中之弦脉脉象,(以下简称弦脉征)。同时在切脉时应用“尺脉加压法”,以观察切脉法与血压计测压之符合率者,共计663例次,结果,两者之符合率为87.3%。在高血压组440例次中,脉象与血压之总符合率为93.2%。初步认为,运用“尺脉加压法”,结合弦脉征之表现,可以进一步提高切脉诊断高血压病之符合率,有利于临床对高血压病之早期诊断,现介绍如下。尺脉加压法的运用方法:在掌握祖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李孔定老师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治肺需活血”理论,阐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病机具有“正虚邪实,肺气不和”“血脉不利,血瘀肺络”“血脉瘀则肺病益甚,累及心脾肾”的特点。COPD稳定期肺气虚兼血瘀证(初期)的病机为肺气不足,血脉不畅,表现为外邪侵袭,肺脏气机不利,血脉壅滞,治宜畅气机,利血脉;肺肾气虚、肺脾气虚兼血瘀证(中、后期)的病机为肺病多瘀,累及心、脾、肾,表现为血脉瘀阻,脾肾气虚,治宜通血脉,化血瘀,温脾肾。通利血脉、活血化瘀贯穿COPD稳定期治疗全过程,从“治肺需活血”理论分析COPD稳定期,能清晰概括和阐述其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皮病型银屑病(EP)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银屑病类型,具有皮损面积大、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常伴有发热、畏寒、乏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刘湘教授认为,皮肤病“病在外而病机发于内”,临床治疗中以望色为主,并以“五色理论”为指导,根据皮损的颜色及舌质、舌苔的颜色首先推断疾病的内在病机,再结合脉象及其他症状佐证,细化诊疗方案。对刘湘教授运用“五色理论”辨治EP的经验进行归纳介绍。  相似文献   

15.
对王清海教授论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王清海教授根据心系疾病的发病特点,结合历代医家治疗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提出温阳通脉法是治疗心系疾病的基本大法。提出以“脉痹”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脉道痹阻”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机关键,以温补阳气、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并研制出血脉疏通颗粒(主要由黄芪、党参、桂枝、水蛭、地龙、红花、三七、陈皮、丹参等组成)用治动脉粥样硬化。通过补虚、开郁、化痰、活血而达“温通”以治疗冠心病;采用补心泻肺温通法治疗心衰病。根据高血压的血管病变实质,提出以“脉胀”作为高血压的中医病名,并提倡从“血脉辨证”论治高血压;认为高血压可归属血脉病变,与五脏相关,按照“病在血”或“病在脉”进行血脉辨证,更能反映其病变进程。并善用经方治疗心系疾病,如运用抵当汤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运用桂枝加桂汤治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运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以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高血压伴心动过缓等。  相似文献   

16.
黄俊宇  王羽丰  俞云 《中医药导报》2019,25(24):116-118
介绍俞云切脉针刺理念及运用切脉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认为切脉针刺治疗颈椎病首先要抓住颈椎病发病的主要矛盾,继而通过切脉判断脉象变化,了解病因病机,再辨证取穴施针,加以补泻,以期症状好转,脉象转佳,则疾病自消。并介绍运用切脉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章恪 《国医论坛》2000,15(3):53-53
《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时期,书中文字古奥,言简意赅,学者稍有不慎,即可能作出错误理解。即便目前使用的高校教材亦不例外,现对《金匮要略选读》(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中若干条文的释译,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1 《脏腑经络先后病》第十二条:“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对于“脉脱”,教材释为“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为非。脉,切脉,动词,引申为诊断。脱,有出来之意,如词语“逃脱”、“脱口而出”。脉脱,即诊断出来。故“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当释为从诊断中得知病邪入…  相似文献   

18.
何任 《新中医》1991,23(12):18-18
医界前辈曾说:“脉者,幕也。幕洛周身之气血而动,令人按脉而知其病也。”脉诊,又称切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是中医诊断中的较特殊方法。早于《周礼》里就有关于切脉可以诊察内脏病变的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句《史记》里的话,流传亦广。用切脉来分析病证的方法,在《灵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广东省名老中医俞云教授运用切脉针灸治疗心衰的经验并进行分析研究。俞云教授认为心衰病情危重、病机复杂,而通过切脉可快速诊察心衰病之阴阳虚实,从而指导针刺,并对急性心衰及慢性心衰的不同病机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俞师治疗心衰以切脉为重,切人迎、寸口、太溪、扶阳四部脉,并根据脉象大小辨别病机,从而指导针刺穴位,以及介绍俞师治疗心衰常用穴位,旨在提高中医诊疗心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千般痰难,不越三条:……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其中“血脉相传”一句,与后句联起来梗塞难通,故历代医家注说不一。如尤在泾《金匮心典》说:“邪在四肢、九窍,皮肤沿流血脉而浅”;《医宗金鉴》谓:“血脉壅塞”,将“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